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使用自然工具
B.能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
C.能用语言和文字交流
D.能繁衍后代
2.(1分)试管婴儿是一种由人工从人体内取出卵细胞与精子,在体外受精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后,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的技术。下列关于此技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人工取卵细胞的场所是卵巢
B.完成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C.胚胎植入的场所是子宫
D.人工取精子的场所是睾丸
3.(1分)青春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下列有关青春期发育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
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重量增加
C.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D.男生出现身高、体重突增等形体变化早于女生
4.(1分)研学旅行是一场对体力和智力的考验。小兰准备了下列食品,其中能更快补充能量的是(  )
A.矿泉水 B.糖果 C.牛奶 D.酱牛肉
5.(1分)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也属于内分泌腺。下列有关胰液的介绍正确的是(  )
A.由胰岛分泌
B.直接进入小肠的血液里
C.含有多种消化酶
D.能调节血糖的浓度
6.(1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图是小肠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B.小肠的1环形皱襞和2小肠绒毛只增大了吸收的面积
C.3是小肠绒毛中密布的毛细血管,提高了消化能力
D.营养物质经小肠内多种消化液消化后,吸收入血液需要穿过1层细胞
7.(1分)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和消化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程度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体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②
B.肺炎的形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C.曲线X、Y、Z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
D.能同时消化X、Y、Z三种物质的消化液是肠液、胰液和胆汁
8.(1分)如图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泡数量多,壁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B.血管乙是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C.血管甲是肺动脉,内流动脉血;血管丙是肺静脉,内流静脉血
D.图中b、d代表氧气,进入血液后由红细胞运往全身各处
9.(1分)小荣在学习完血液的相关知识及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后,整理笔记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白细胞个头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
B.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有细胞核,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
C.血小板个头最小,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D.血浆呈淡黄色,是血细胞、营养物质、废物以及激素等物质运输的载体
10.(1分)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总结中正确的是(  )
A.人体血管内均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B.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可将大量O型血快速地输给缺血患者
C.输液时,要先将针刺部位近心端用橡皮管捆扎,再用针刺入“青筋”代表的动脉血管
D.中医上“把”的“脉”实际上是手臂上的桡动脉
11.(1分)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孔隙,有利于代谢物的滤出。正常人体不能滤出的物质是(  )
A.尿素和葡萄糖
B.水和葡萄糖
C.水和无机盐
D.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12.(1分)正常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但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膀胱
13.(1分)如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尿素浓度最高和最低的部位分别是(  )
A.①和③ B.动脉和② C.③和④ D.④和静脉
14.(1分)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铁丝、光盘等材料制作的眼球结构模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球A和气球B分别模拟玻璃体和晶状体
B.光盘和白色铁丝分别模拟“黑眼珠”和“白眼球”
C.红色铁丝模拟脉络膜,可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D.黄色铁丝模拟的结构内有视觉感受器
15.(1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由①和②组成
B.神经元的③称为神经
C.神经元能接受和传递信息
D.构成反射弧的细胞都是神经元
16.(1分)简单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下列属于该类反射的是(  )
A.草履虫游向食物 B.春暖花开
C.画饼充饥 D.膝跳反射
17.(1分)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的内分泌腺能分泌多种激素
B.侏儒症的病因是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蝌蚪发育成青蛙
D.睾丸和卵巢都是内分泌腺,分泌性激素
18.(1分)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人工降雨
③电闪雷鸣
④垃圾围城
⑤旭日东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9.(1分)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对生物的危害极大。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可引起水源酸化,威胁人体健康
B.酸雨会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的形成与工厂产生的废气有关,与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无关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炭、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
20.(1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下列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
B.围湖造田,围河造景建房
C.天然林有序停止商业性采伐
D.造林绿化再攻坚,森林抚育再提质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6分)聪聪同学在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一章后,绘制了部分图示。图1表示心脏、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概念关系,图2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序号依次是    。
(2)图2中,心脏壁最厚的腔是    (填字母),它是体循环的起点,内流    血。
(3)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它收缩和舒张需要消耗的    来自心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4)图2血管①~⑤中,能将水注入心脏的血管是    (填序号)。
(5)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图2中D和A、C和B、B和④以及A和③之间的瓣膜中,开放的是    。
22.(6分)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食物通过B系统进入人体后,经消化、吸收、利用后,形成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都将被排出体外。气体通过C系统进出人体。取某健康人尿液、肾动脉中的血浆、原尿制成三个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表数据(克/100毫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物质 样本一 样本二 样本三
水 98 90 96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9 0.9 1.1
蛋白质 0.03 7.5 0
尿素 0.03 0.03 1.8
(1)人体吸收的糖类和氧气最终到达D结构的    (填“线粒体”或“叶绿体”)中被利用。
(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图中的    (填序号)组成,测得的该健康人的三个样本中,属于尿液的是    ,需要依次通过输尿管、   和尿道排出体外。
(3)图中①②④内流的血液一样,都是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4)请你列举一个人体的排泄器官    。
23.(6分)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图1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2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你看到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看到它的过程如下:黄蜂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图1中①等的折射,落在④视网膜上形成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物像,并刺激④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由⑤   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经由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在此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是    (填“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
(2)“眼里揉不得沙子”,说明眼球最外面的①   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3)你能听到黄蜂的“嗡嗡”声,离不开位于图2中    内的听觉感受器。
(4)听到巨大响声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堵耳闭嘴,以保持    (填字母)两侧大气压力平衡,减弱振动产生的刺激。
24.(6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要安全开车,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有关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因此,我国管理部门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处罚力度,但有些人置若罔闻,仍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上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醉酒”者常表现出走路不稳、胡言乱语、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酒精依次麻痹了图1中的    (填序号)造成的。
(2)驾驶者“红灯停、绿灯行”的反应由大脑皮层的    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属于    反射。
(3)图2示意的结构是    ,正常情况下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    (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4)某人在“酒驾”交通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2中的    (填序号)。
25.(6分)研究人员针对睡前使用手机是否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开展了研究。首先选取了200名睡前习惯使用手机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然后让甲组100人睡前1小时可自由使用手机,乙组100人睡前1小时不使用手机。30天后的结果如图。
(1)甲组和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
(2)研究人员选取200名睡前习惯使用手机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每组100人。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由实验结果可知,睡前1小时使用手机会导致    。
(4)研究发现,褪黑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光信号)分泌受抑制,晚上(暗信号)分泌活跃。如图表示暗信号条件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反射过程。
据图分析,睡前使用手机会对睡眠造成影响的原因是暗信号减弱,   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睡眠质量下降。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    调节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为了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使用自然工具
B.能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
C.能用语言和文字交流
D.能繁衍后代
【解答】解:ABD、使用自然工具、能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能繁衍后代属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特征,ABD不符合题意。
C、人类的祖先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能用语言和文字交流,逐渐形成了人类。人类大脑皮层上特有的功能区是语言中枢,因此人类能用语言和文字交流,现代类人猿没有语言中枢,不能用语言和文字交流,C符合题意。
故选:C。
2.(1分)试管婴儿是一种由人工从人体内取出卵细胞与精子,在体外受精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后,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的技术。下列关于此技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人工取卵细胞的场所是卵巢
B.完成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C.胚胎植入的场所是子宫
D.人工取精子的场所是睾丸
【解答】解: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即人工取卵细胞的场所是卵巢,A正确。
B、试管婴儿是一种由人工从人体内取出卵细胞与精子,在体外受精发育成胚胎后,再将胚胎移植回母体完成受孕的技术。试管婴儿受精的场所为试管,B错误。
C、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胚胎植入的场所是子宫,C正确。
D、睾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即人工取精子的场所是睾丸,D正确。
故选:B。
3.(1分)青春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下列有关青春期发育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显著增强
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重量增加
C.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D.男生出现身高、体重突增等形体变化早于女生
【解答】解:A、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都迅速增加,另外,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正确。
BC、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如睾丸、卵巢等都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正确。
D、一般男生出现身高、体重突增等形体变化晚于女生2年,错误。
故选:D。
4.(1分)研学旅行是一场对体力和智力的考验。小兰准备了下列食品,其中能更快补充能量的是(  )
A.矿泉水 B.糖果 C.牛奶 D.酱牛肉
【解答】解:矿泉水不能补充能量,牛奶、酱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而不是主要能源物质,糖果含糖,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补充能量最快的食物,B正确,
故选:B。
5.(1分)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也属于内分泌腺。下列有关胰液的介绍正确的是(  )
A.由胰岛分泌
B.直接进入小肠的血液里
C.含有多种消化酶
D.能调节血糖的浓度
【解答】解:A、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岛分泌胰岛素,A错误。
B、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B错误。
C、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C正确。
D、胰液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胰岛素能调节血糖的浓度,D错误。
故选:C。
6.(1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图是小肠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B.小肠的1环形皱襞和2小肠绒毛只增大了吸收的面积
C.3是小肠绒毛中密布的毛细血管,提高了消化能力
D.营养物质经小肠内多种消化液消化后,吸收入血液需要穿过1层细胞
【解答】解:A、小肠约长5﹣6米,是人体最长的器官,利于消化和吸收,A正确。
B、图中1是环形皱襞,2是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B错误。
C、3是小肠绒毛中密布的毛细血管,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与消化无关,C错误
D、营养物质经小肠内多种消化液消化后,吸收入血液需要穿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D错误。
故选:A。
7.(1分)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和消化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程度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体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②
B.肺炎的形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C.曲线X、Y、Z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
D.能同时消化X、Y、Z三种物质的消化液是肠液、胰液和胆汁
【解答】解:A.②咽既是呼吸器官,又是消化器官,因此,气体和食物进入人体的共同通道是②咽,正确;
B.肺炎是由肺炎病毒引起的,肺炎的形成说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正确;
C.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在小肠里被消化为葡萄糖,因此X是糖类(淀粉)的消化曲线;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C胃,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由此可知Y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口腔和胃都不能消化脂肪,脂肪的消化在小肠里进行,因此Z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正确;
D.能同时消化X、Y、Z三种物质的消化液是肠液、胰液,错误。
故选:D。
8.(1分)如图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泡数量多,壁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B.血管乙是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C.血管甲是肺动脉,内流动脉血;血管丙是肺静脉,内流静脉血
D.图中b、d代表氧气,进入血液后由红细胞运往全身各处
【解答】解:A、肺由大量的肺泡构成,肺泡壁薄,外面包绕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肺泡外面包绕毛细血管,便于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乙为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B正确。
C、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在肺部毛细血管发生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所以,血管甲是肺动脉,内流静脉血;血管丙是肺静脉,内流动脉血,C错误。
D、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bd为氧气。氧气进入血液后由红细胞运往全身各处,D正确。
故选:C。
9.(1分)小荣在学习完血液的相关知识及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后,整理笔记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白细胞个头最大,数量最少,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
B.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有细胞核,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
C.血小板个头最小,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D.血浆呈淡黄色,是血细胞、营养物质、废物以及激素等物质运输的载体
【解答】解:A、白细胞含有细胞核,个体最大,数量最少,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正确。
B、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在显微镜下易观察到,错误。
C、血小板个头最小,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正确。
D、血浆呈淡黄色,主要成分是水,其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正确。
故选:B。
10.(1分)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总结中正确的是(  )
A.人体血管内均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B.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可将大量O型血快速地输给缺血患者
C.输液时,要先将针刺部位近心端用橡皮管捆扎,再用针刺入“青筋”代表的动脉血管
D.中医上“把”的“脉”实际上是手臂上的桡动脉
【解答】解:A、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在心室与动脉之间、四肢的静脉内都有瓣膜。血液流过后,瓣膜就会合上,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但是动脉、毛细血管内无瓣膜,A错误。
B、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而缓慢的输O型血,B错误。
C、输液时,要先将针刺部位近心端用橡皮管捆扎,再用针刺入“青筋”代表的静脉血管,C错误。
D、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测得,也就是中医上的切“脉”,D正确。
故选:D。
11.(1分)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孔隙,有利于代谢物的滤出。正常人体不能滤出的物质是(  )
A.尿素和葡萄糖
B.水和葡萄糖
C.水和无机盐
D.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解答】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所以,不能透过肾小球孔隙的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故选:D。
12.(1分)正常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但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膀胱
【解答】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会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送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了原尿中99%左右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最终原尿仅有1%左右会成为尿液即1.5升。
因此,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但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故选:C。
13.(1分)如图为人体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尿素浓度最高和最低的部位分别是(  )
A.①和③ B.动脉和② C.③和④ D.④和静脉
【解答】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因此,尿素浓度最高的是④集合管,尿素浓度最低是静脉。
故选:D。
14.(1分)如图是某同学利用气球、铁丝、光盘等材料制作的眼球结构模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气球A和气球B分别模拟玻璃体和晶状体
B.光盘和白色铁丝分别模拟“黑眼珠”和“白眼球”
C.红色铁丝模拟脉络膜,可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D.黄色铁丝模拟的结构内有视觉感受器
【解答】解:A、晶状体透明、有弹性,似双凸透镜,有折光的作用,类似照相机的镜头。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能支撑眼球壁,也有折光的作用。由分析可知,题图中气球A、B分别模拟的是有弹性的晶状体和玻璃体,A错误。
B、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不透光,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多,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题图中,光盘模拟的是虹膜(黑眼珠),能调节瞳孔的大小。眼睛中被称为“白眼球”的部分是巩膜,白色坚韧的巩膜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作用,题图中的白色铁丝模拟的是巩膜,B正确。
C、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能使眼球内部成为“暗室”。可见,图中红色铁丝模拟的是含有丰富血管和黑色素的脉络膜,C正确。
D、黄色铁丝模拟具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有视觉感受器,D正确。
故选:A。
15.(1分)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由①和②组成
B.神经元的③称为神经
C.神经元能接受和传递信息
D.构成反射弧的细胞都是神经元
【解答】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③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①树突,A错误。
B、图中③是轴突,B错误。
C、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C正确。
D、反射弧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其中的肌细胞和腺细胞不是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16.(1分)简单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下列属于该类反射的是(  )
A.草履虫游向食物 B.春暖花开
C.画饼充饥 D.膝跳反射
【解答】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性系统,因此草履虫游向食物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A不符合题意。
B、花属于植物,没有神经性系统,因此春暖花开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B不符合题意。
C、画饼充饥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
D、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D符合题意。
故选:D。
17.(1分)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的内分泌腺能分泌多种激素
B.侏儒症的病因是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蝌蚪发育成青蛙
D.睾丸和卵巢都是内分泌腺,分泌性激素
【解答】解:A、有的内分泌腺可以分泌多种激素,例如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等,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正确。
C、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发育成青蛙,错误。
D、卵巢可以分泌雌性激素,属于内分泌器官,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正确。
故选:C。
18.(1分)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人工降雨
③电闪雷鸣
④垃圾围城
⑤旭日东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答】解: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与人类活动有关。
②人工降雨是人为的降雨,可以有效地进行农田抗旱或解决人畜用水以及森林防火的问题,提高空气湿度,与人类活动有关。
③电闪雷鸣、⑤旭日东升属于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④垃圾围城,垃圾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产生的,与人类活动有关。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9.(1分)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对生物的危害极大。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可引起水源酸化,威胁人体健康
B.酸雨会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的形成与工厂产生的废气有关,与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无关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炭、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
【解答】解:A.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进而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A正确。
B.酸雨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酸化,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B正确。
C.酸雨的形成不仅与工厂产生的废气有关,也与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有关。这些排放源都会释放含硫和氮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转化为酸性物质,形成酸雨,C错误。
D.通过使用净化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有效控制酸雨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20.(1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下列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
B.围湖造田,围河造景建房
C.天然林有序停止商业性采伐
D.造林绿化再攻坚,森林抚育再提质
【解答】解:A.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描述了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将原本贫瘠或荒漠的地区转变为绿色和肥沃的土地,A不符合题意。
B.围湖造田可能会破坏湖泊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影响湖泊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围河造景建房也可能对河流的自然状态造成干扰,不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B符合题意。
C.停止商业性采伐有助于保护天然林,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C不符合题意。
D.造林绿化再攻坚,森林抚育再提质强调了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6分)聪聪同学在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一章后,绘制了部分图示。图1表示心脏、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概念关系,图2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代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序号依次是  Ⅰ、Ⅲ、Ⅱ 。
(2)图2中,心脏壁最厚的腔是  A (填字母),它是体循环的起点,内流  动脉 血。
(3)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它收缩和舒张需要消耗的  能量 来自心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4)图2血管①~⑤中,能将水注入心脏的血管是  ①、②、⑤ (填序号)。
(5)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图2中D和A、C和B、B和④以及A和③之间的瓣膜中,开放的是  B和④、A和③ 。
【解答】解:(1)血液循环路线主要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的共同点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所以图1中的Ⅰ动脉、Ⅱ毛细血管、Ⅲ静脉。
(2)心脏四腔中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壁厚,所以心脏壁最厚的腔是A左心室;体循环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脉→右心房,血液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经过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所以左心房、左心室是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是静脉血,体循环起始点是A左心室,内流动脉血。
(3)呼吸作用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所以心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提供能量。
(4)心脏内由于瓣膜的存在,保证血液不能倒流。心房、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了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流向动脉,所以能将水注入心脏的①下腔静脉、②上腔静脉、⑤肺静脉。
(5)心脏跳动过程:先是心室舒张、心房收缩,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所以当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图2中B右心室和④肺动脉以及A左心室和③主动脉之间的瓣膜是开放的。
故答案是:(1)Ⅰ、Ⅲ、Ⅱ;
(2)A;动脉;
(3)能量;
(4)①、②、⑤;
(5)B和④、A和③。
22.(6分)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食物通过B系统进入人体后,经消化、吸收、利用后,形成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都将被排出体外。气体通过C系统进出人体。取某健康人尿液、肾动脉中的血浆、原尿制成三个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表数据(克/100毫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物质 样本一 样本二 样本三
水 98 90 96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9 0.9 1.1
蛋白质 0.03 7.5 0
尿素 0.03 0.03 1.8
(1)人体吸收的糖类和氧气最终到达D结构的  线粒体 (填“线粒体”或“叶绿体”)中被利用。
(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图中的  ②③⑤ (填序号)组成,测得的该健康人的三个样本中,属于尿液的是  样品三 ,需要依次通过输尿管、 膀胱 和尿道排出体外。
(3)图中①②④内流的血液一样,都是  动脉血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4)请你列举一个人体的排泄器官  肺(或肾或皮肤) 。
【解答】解:(1)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求。因此,人体吸收的糖类和氧气最终到达D结构的线粒体中被利用。
(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图中的②肾小球、③肾小囊、⑤肾小管组成,测得的该健康人的三个样本中,样品三无葡萄糖、无蛋白质,属于尿液,需要依次通过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体外。
(3)在肾小球处不发生气体交换,只发生物质的过滤,因此,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④出球小动脉内流的血液一样,都是动脉血。
(4)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人体的排泄器官有肺、肾、皮肤。
故答案为:(1)线粒体;
(2)②③⑤;样品三;膀胱;
(3)动脉血;
(4)肺(或肾或皮肤)。
23.(6分)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图1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2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你看到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看到它的过程如下:黄蜂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图1中①等的折射,落在④视网膜上形成一个  倒立 (填“正立”或“倒立”)的物像,并刺激④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由⑤ 视神经 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经由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在此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是  由小变大 (填“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
(2)“眼里揉不得沙子”,说明眼球最外面的① 角膜 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3)你能听到黄蜂的“嗡嗡”声,离不开位于图2中  d耳蜗 内的听觉感受器。
(4)听到巨大响声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堵耳闭嘴,以保持  a (填字母)两侧大气压力平衡,减弱振动产生的刺激。
【解答】解:(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落在④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⑤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距离而改变。视近物,晶状体曲度大;视远物,晶状体曲度小。观察由远及近的物体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
(2)当沙子迷入眼睛时会感到疼痛,这正是所谓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是因为眼睛里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位于①角膜,感觉十分灵敏。
(3)耳蜗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波信息并产生神经冲动,所以听到黄蜂“嗡嗡”声离不开位于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口,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倒立;视神经;由小变大;
(2)角膜;
(3)d耳蜗;
(4)a。
24.(6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要安全开车,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有关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因此,我国管理部门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处罚力度,但有些人置若罔闻,仍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上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醉酒”者常表现出走路不稳、胡言乱语、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酒精依次麻痹了图1中的  ②①③ (填序号)造成的。
(2)驾驶者“红灯停、绿灯行”的反应由大脑皮层的  视觉 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属于  复杂(条件) 反射。
(3)图2示意的结构是  反射弧 ,正常情况下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  ①→③→⑤→④→② (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4)某人在“酒驾”交通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则受伤部位可能是图2中的  ④或② (填序号)。
【解答】解:(1)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醉酒”者常常表现出走路不稳,胡言乱语,呼吸急促等现象,这是由于酒精依次麻痹了图一中的②小脑、①大脑、③脑干造成的。
(2)“红灯停、绿灯行”的反射活动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中枢有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4)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果某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医生用针刺其指尖。此人有感觉但是没有缩手,表明①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③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有感觉而不能缩手,表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可能是④传出神经或②效应器受损。
故答案为:
(1)②①③。
(2)视觉;复杂(条件)。
(3)反射弧;①→③→⑤→④→②。
(4)④或②。
25.(6分)研究人员针对睡前使用手机是否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开展了研究。首先选取了200名睡前习惯使用手机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然后让甲组100人睡前1小时可自由使用手机,乙组100人睡前1小时不使用手机。30天后的结果如图。
(1)甲组和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睡前是否使用手机 。
(2)研究人员选取200名睡前习惯使用手机的健康大学生,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每组100人。这样做的目的是  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误差 。
(3)由实验结果可知,睡前1小时使用手机会导致  延长入睡用时,且睡眠质量较差 。
(4)研究发现,褪黑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光信号)分泌受抑制,晚上(暗信号)分泌活跃。如图表示暗信号条件下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反射过程。
据图分析,睡前使用手机会对睡眠造成影响的原因是暗信号减弱, 抑制 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睡眠质量下降。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  激素 调节的影响。
(5)根据实验结果,为了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  放下手机,平静入睡 。
【解答】解:(1)本实验是为了探究睡前使用手机是否对睡眠造成影响,实验变量为睡前是否使用手机,故睡前1小时,甲组自由使用手机,乙组不使用手机。
(2)每个实验组都用了100名学生而不是1名学生可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
(3)分析柱形图可知,甲组比乙组入睡时间长。甲组比乙组睡眠指数高,而由题图可知,睡眠指数越低,睡眠效果越好,故说明甲组比乙组睡眠质量差。说明睡前使用手机会延长入睡用时,且睡眠质量较差。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甲表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据图分析,睡前使用手机会对睡眠造成影响的原因是暗信号减弱,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睡眠质量下降。睡前玩手机不仅使大脑皮层保持兴奋,手机屏幕的蓝光还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5)通过该实验可知,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而且具有心理疾病。为了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放下手机,平静入睡。
故答案为:
(1)睡前是否使用手机;
(2)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误差;
(3)延长入睡用时,且睡眠质量较差;
(4)抑制;激素;
(5)放下手机,平静入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