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沁园春·长沙》,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 理解并积累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如“怅寥廓”“百舸”“挥斥方遒”等,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能够准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学习诗词中精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模仿其遣词造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生动的画面,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诗词的内涵,如从历史背景、作者经历、文学传统等方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诗词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培养创新思维,尝试对诗词中的意象和情境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能够品味诗词中壮美的意境,如“万类霜天竞自由”所展现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体会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力度,如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理解其审美价值。- 尝试模仿诗词的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诗词创作,如运用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等,培养审美创造能力。4.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体现的担当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理解诗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如反映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的思想追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探讨诗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思考如何将诗词中的精神内涵应用于现代生活,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深入剖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意象所象征的革命形势和作者的热情,感受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内心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使命感。通过分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词句,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改变现状的决心。2. 教学难点- 探究诗词中对比、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例如,分析“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对权贵的蔑视态度,以及与当代青年精神的对比。- 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革命精神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和发展,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三、教学方法1. 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感受诗词的韵律特点。-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倾听和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2. 问题探究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提出关于诗词意象、情感、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如“作者描绘的秋景有何独特之处?”“‘谁主沉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如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展示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播放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 展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和相关历史场景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心境。- 利用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诗词情感的体验。4. 比较分析法:将本词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本词的理解。- 选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作品,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主题、意象、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选择同时代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等的作品,与毛泽东的诗词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诗人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寄托上的差异。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能够流畅播放音频、视频和展示教学课件。2.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含诗词原文、注释、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等。- 诗词原文页面:清晰展示《沁园春·长沙》的文字,标注重点字词和读音。- 注释页面:详细解释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图片页面:收集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自然风光、革命历史场景、毛泽东本人的照片等,增强视觉效果。- 音频页面:准备名家朗诵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视频页面:剪辑有关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纪录片片段、诗词解读的视频等,辅助教学。3. 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道具,如小组讨论卡片、诗词朗诵配乐等。- 小组讨论卡片:制作印有讨论问题和记录区域的卡片,分发给各小组,便于学生记录讨论要点。- 诗词朗诵配乐: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如激昂的古典音乐或革命歌曲,为学生的朗诵营造氛围。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视频剪辑,展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热血激情。视频中可以包括五四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场景,以及一些著名革命领袖的演讲画面。2. 提问学生:“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一位伟人用他的文字抒发了壮志豪情,大家猜猜他是谁?”在学生回答后,引出毛泽东和他的《沁园春·长沙》。3.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毛泽东的创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教师在范读时,要充分体现出诗词的豪迈气势和深沉情感,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2.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方面的错误。3. 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重点强调“怅寥廓”“曾记否”等词句的读音和节奏。在学生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三)背景介绍,知人论世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毛泽东的生平简介和创作《沁园春·长沙》时的历史背景。生平简介可以包括毛泽东的出生、求学经历、革命活动等;历史背景可以介绍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局势、革命运动的发展情况等。2. 强调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同志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词,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再读诗词,理解意象1. 学生齐声朗读上阕,思考并讨论:词的上阕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句中的意象,如“山”“林”“江”“舸”“鹰”“鱼”等,总结出这些意象色彩鲜艳、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红遍’和‘尽染’两个词给你怎样的感受?”“‘百舸争流’中的‘争’字体现了什么?”3. 小组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4. 教师总结:上阕通过描绘多彩而富有活力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壮阔、高远的意境,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如象征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五)品读诗词,体会情感1. 学生默读上阕,思考:作者描绘这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入手,分析作者面对壮丽秋景时的感慨和思考,体会作者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世界。(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词的诵读、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如“上阕中描绘了哪些主要意象?”“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准备下节课分享。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收集诗词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 抽查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可以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进行背诵,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2. 引导学生回顾上阕中描绘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出本节课对下阕的学习。提问学生:“上阕中作者通过壮丽的秋景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那么下阕又会有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呢?”(二)研读下阕,探究情感1. 学生齐声朗读下阕,思考: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的作用,明确下阕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教师可以提问:“‘百侣’指的是什么?”“‘峥嵘岁月’有怎样的含义?”3. 小组合作探究:下阕中提到的“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每个小组深入讨论,记录讨论结果。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词句,总结出“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敢于斗争、蔑视权贵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同学少年”的语气进行朗读,体会其精神风貌。(三)深入分析,理解主题1. 学生默读下阕,思考:作者回忆往昔的革命斗争生活,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入手,分析作者通过回忆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革命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的含义。3.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本词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和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四)赏析修辞,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借代(“粪土当年万户侯”)等。2. 小组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鼓励学生从增强语言表现力、突出情感、营造意境等方面进行讨论。3. 教师总结:对偶使词句整齐,富有节奏感;借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诗词主题和情感的作用。(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1. 展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2. 小组讨论:这两首词在主题、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有哪些异同?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书面报告。3.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1. 回顾《沁园春·长沙》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强调其在文学和历史上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从诗词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的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3.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计划。(七)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模仿《沁园春·长沙》的创作手法,写一首词,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对未来的展望。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时,给予的指导还不够充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诗词创作指导不充分的问题,提前准备更详细的创作示例和技巧讲解,增加对学生作品的一对一指导和点评环节。- 对于小组讨论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优化小组分组方式,确保每个小组都有积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设置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加强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诗词阅读和创作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