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1.3我认识您了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1.3我认识您了 教案

资源简介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自己认识的老师的姓名、所教科目和所在班级。
- 掌握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友好交往的基本技能,如主动打招呼、礼貌用语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经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对老师产生尊敬和感激之情,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和互动。
- 体验到与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的快乐,增强集体归属感和融入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学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的工作,培养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
2. 教学难点
-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 怎样使学生深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地尊敬老师。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学习。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准备一些小奖品,如贴纸、书签等。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照片或画像(如果没有,也可以在纸上画出老师的形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播放一段温馨的校园生活视频,视频中展示同学们在校园里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欢笑的场景。
2.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在学校里,除了同学,还有谁陪伴着我们成长呢?”引出课题“我认识您了”。
(二)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15 分钟)
1. 开展“交友小论坛”活动: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教师引导学生从性格、品质、行为等方面进行描述,如善良、诚实、乐于助人、有趣等。
- 提问:“那在我们的班级里,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已经成为了你的好朋友呢?”
- 邀请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包括一起做过的有趣的事情、互相帮助的经历等。
- 教师总结:“看来,好朋友之间就是要相互陪伴、相互帮助,这样的友谊才会更加深厚。”
2. 组织“友谊之花”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大纸和一些彩笔。让学生们在纸上共同绘制一朵大大的“友谊之花”,并在花瓣上写下自己帮助过的同学的名字和帮助的事情,在花蕊中写下同学帮助自己的经历。
- 小组完成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介绍他们的“友谊之花”。
-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表扬,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课间活动(5 分钟)
欣赏歌曲《找朋友》,学生可以跟着歌曲的节奏一起唱、一起跳,感受友谊的快乐。
(三)我认识的老师(20 分钟)
1. “猜猜这是哪位老师”游戏:教师展示一些老师的局部特征图片,如眼睛、嘴巴、发型等,让学生猜猜是哪位老师。猜对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介绍这位老师的姓名、所教科目和所在班级。
- 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你对这位老师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
- 依次展示不同老师的图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
2. 小组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认识的老师,并分享与老师之间的有趣故事。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交流,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 提问:“你们觉得老师的工作辛苦吗?为什么?”
- 引导学生思考老师的付出和努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交流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要尊敬老师。
(四)拓展活动(5 分钟)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观察老师的工作,记录下老师为同学们做的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与导入(5 分钟)
1. 请几位同学分享上节课后观察到的老师的工作情况和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2. 提问:“通过观察,你们是不是对老师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呢?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我们的老师。”
(二)我认识的老师多(15 分钟)
1. 开展“老师名片大展示”活动: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老师的照片或画像,向同桌介绍这位老师的特点和自己喜欢这位老师的原因。
- 提问:“你能说说这位老师平时是怎么上课的吗?”
- 同桌互相交流后,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向全班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老师。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老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
- 提问:“你们觉得老师的哪项工作最辛苦?为什么?”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3. 教师总结:展示一些老师工作的图片或视频,如老师深夜备课、在教室里辅导学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
(三)该请谁来帮帮我(15 分钟)
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第 12 页的图片,创设以下情境:
- 情境一:小明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受伤流血,他该请谁来帮忙?
- 情境二:小红的作业本忘带了,她很着急,该请谁来帮忙?
- 情境三:小刚在图书馆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书,他该请谁来帮忙?
2. 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个情境进行讨论,思考可以请哪位老师来帮忙,并说明理由。
-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老师的职责和特长方面进行思考。
3. 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四)这样做对吗?(20 分钟)
1. 图片分析:展示课本第 13 页的图片,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 图片一:上课铃响了,小明还在教室里打闹。
- 图片二:小红在走廊里大声喧哗。
- 图片三:小刚对老师的教导不理不睬。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幅图片进行讨论,判断行为的对错,并说明理由。
- 提问:“如果你是老师,看到这样的行为,你会有什么感受?”
-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心情。
3. 角色扮演: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正确的行为和老师的反应。
- 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4. 教师总结:强调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的教导,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五)总结与拓展(5 分钟)
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与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尊重老师、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2.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自己在学校认识的老师和同学,并讲述与他们之间的故事。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老师和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讨论的话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在引导学生尊重老师方面,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关爱,从而发自内心地尊敬老师。
此外,教学评价的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同时,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也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