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课程标准以黄河为例,分析流域内协调发展的措施以及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意义。▋学习目标1. 从区域的视角,认知黄河的位置、流域河流的特征、资源状况,评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区域认知)2. 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综合思维)3. 能够从水资源安全的角度,理解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负责督办河道水质改善工作。河长制实施后效果明显,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7.1%提高到2015年的44.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1.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2.河长制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导入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0 1自主释疑阅读教材第60-61页,完成以下内容(在教材上画出来)1.流域、水系的定义,流域是否有明显的边界?2.流域内水资源具有什么功能、特点,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3.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中有哪些冲突?怎样协调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冲突?1.水系和流域水系: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从源头到河口从上游到下游从左岸到右岸从支流到干流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流域特点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谷平原是人类社会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达标检测材料1:在多次对黄河流域的调研中赵金云委员发现,黄河上游地广水丰,人口稀少,取水用水成本较大,单方水的经济效益低;而中下游则相反,地狭水少,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也高。因此,2020 年全国两会上,赵金云委员把关注点放在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保护和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及政策资金扶持上。赵金云委员建议,从全流域水资源跨省区调配,将水资源通过市场方式配置到经济产出高的地区,让上游地区为保护生态和水资源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得到相应的水资源补偿。同时,沿黄各省市县行政区已取得用水权的用水户,可对用水权、向水体的排污权进行流域内跨省区的公开交易,“用活”黄河流域水资源市场,转变为经济效益。 结合材料和教材第60—61页正文内容思考 :(1)流域内水资源具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开发和利用 (2)怎样协调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冲突 (具体措施有哪些?)(1)流域内的水资源对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开放共享性。因此对流域内水资源应该协作开发和综合利用(2)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上游地区: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下游地区:下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全流域: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3.流域内水资源的功能①农业灌溉②淡水养殖③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④发展航运⑤水能发电⑥生态保护⑦旅游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特点:2.以上这些利用方式之间会有哪些矛盾?可能出现争建水库或港口码头的现象;上游大量排污,导致下游污染严重;上游山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洪涝灾害;上游养殖或工业发展会污染下游居民用水等。2. 流域水资源的功能流域的特性水资源多用性流域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自然流域跨经多行政管理区统筹管理(河长制)由于流域水资源具有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整体性强和关联度高以及自然流域跨多个不同行政区,河长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思考:2.流域的协同发展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河长制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02黄河的调沙减淤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最终注入:渤海流经省区(9):青川甘宁和内蒙,陕西山西豫山东。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1.黄河概况合作探究:结合地图册34页及教材61页图,找到并圈画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分界、主要支流、水利枢纽。问题: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问题突出措施: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最大支流)1.黄河概况自主释疑阅读教材第62-65页,完成以下内容(在教材上画出来)1.为什么黄河流域要注重协调发展 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3.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的原因有哪些 4.黄河沙患有哪些严重的危害 5.治理黄河沙患的根本举措是什么 6.在黄河流域侵蚀区治理沙患有哪些具体举措 7.在黄河堆积区治理沙患的工程措施主要是什么 1.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思考】2.黄河含沙量大对下游地区有哪些影响?【思考】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黄河流经的地区风沙多。人为原因:黄土高原植被缺乏,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其中大量泥沙。有利影响:(1)黄河泥沙夹带有大量矿物质和有机质,使下游土壤变得肥沃;(2)黄河泥沙在下游沉积,使得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扩大了可耕地面积;不利影响:黄河夹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抬高了河床,甚至是河床高于河岸的屋顶,使得黄河在很多地方成了悬河,对下游人民的安居乐业造成极大的威胁。1.黄河沙患——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哎呀小小草素材 PPT土质疏松暴 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黄土高原区华北平原区流域综合协调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地上河黄土高原中游下游1.黄河沙患——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61页)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①黄河含沙量大,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时,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②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几乎没有支流汇入。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①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②冬季封冻;③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1.黄河沙患——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拓展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河道变迁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给华北平原人民带来过多次灾害性的洪涝灾害。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上游开发水电中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下游巩固堤防黄河流域协作开发:3.沙患的治理流域内综合协调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Ⅰ.对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侵蚀区):措施: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②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③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谷坊、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③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谷坊、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下图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结合视频,说出黄土地貌的位置及治理措施。淤地坝的作用和效益:1.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2.淤地造田,提高粮食产量;3.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 ;4.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 ;5、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经济发展谷坊:是修建在深丘区、山区及土石山区侵蚀沟内的土、石坝。主要功能: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面。最大特点:透水不透沙。位置:土、石谷坊—地质条件好、工程量小、拦蓄泥沙多、工程材料足的地方;植物谷坊—坡度平缓、土层较厚且湿润的沟道内。骨干坝:小流域治理中,为了提高拦沙效益,使整个小流域中的其他小型淤地坝更安全,同时对部分河滩地进行灌溉而修建的库容相对较大、坝相对较高(一般为20米以上,坝体土方量大于50万平方米)的拦河坝。案例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方针: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保源、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观察教材63页图4.7,思考:龙门、小浪底水文站测得黄河输沙量大的原因,并说明1956年以来黄河年均输沙量的变化。原因:龙门、小浪底地处黄河中游,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变化:1956年以来,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1.工程措施:通过修建水库,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减淤的目的;2.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对下游河道实施全线冲淤,将下游河道中淤泥的泥沙送入大海。Ⅱ.对下游地区河道减淤(堆积区):思考:(64页)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1~3题。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达标检测BA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C03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调配自主释疑阅读教材第66-67页,完成以下内容(在教材上画出来)1.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必要性是什么 2.黄河断流的特征、原因、影响(对主河道、河流沿岸、河口三角洲及海域)、措施分别是什么?3.黄河水资源是怎样统一调配的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黄河水资源调配背景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人水矛盾突出。黄河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水文特征。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思考】2.黄河断流的原因(1)读图4.12思考: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具有什么特征 (2)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自然原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空间范围 主要影响主河道 ● 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河流沿岸 ● 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河口三角洲及海域 ● 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3.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省级行政区 年可供水量 省级行政区 年可供水量青海 14.1 陕西 38.0四川 0.4 山西 43.1甘肃 30.4 河南 55.4宁夏 40.0 山东 70.0内蒙古 58.6 河北、天津 20.04.全流域统筹规划应对黄河断流的措施海水淡化修建水库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4.全流域统筹规划应对黄河断流的措施开源:节水农业污水净化城市节水宣传教育节流:区域流域内协调发展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黄河的调沙减淤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人水矛盾突出的解决措施沙患成因人水矛盾突出的原因流域概念及组成流域内水资源的功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流域统筹管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沙患解决措施课堂小结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为什么?荷兰 原因:荷兰位于莱茵河的下游,受莱茵河污染的危害最严重达标检测:2.莱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德国、法国位于莱茵河沿岸,且工业发达,城市众多,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多,需要对污染物治理后才能排放,或者关闭一些小型的工厂;荷兰位于下游,受危害最大,上游国家进行治理后,它受益最大,应该为此支付一定的生态赔偿费用。3.指出莱茵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流域内国家共同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了相关的公约。经济手段:各国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技术手段: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达标检测:分析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兰州到头道拐: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三门峡到花园口: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比重少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农业方面:喷灌、滴灌;推广耐旱型农作物;工业方面:提升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生活方面:提高水价;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达标检测: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68页)分属不同行政区的河流,污染和治理往往很难统筹协调。源于安徽省的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是浙江省最大河流。2012年,安徽、浙江以水质“约法”,共同设立环境补偿基金。两省之间,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则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人民币;若年度水质达不到考核标准,则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人民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被确认是协调“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利益调配的有效机制。(1)分析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益处。(8分)(2)简述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对新安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3)推测安徽省治理新安江可能采取的措施。(6分)上游的安徽省利用生态补偿资金进行有效的河流治理与保护,环保收益,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下游的浙江省作为河流治理的受益者,通过支付生态保护资金给上游,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划定河流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加大流域范围内的污染源监管,实现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保积极性。有利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和工业升级;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于2018年7月3日下午开闸泄洪,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呈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象得到改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黄河调沙调水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D.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2.为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问题,下列建议和措施中合理的是(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②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③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④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AA达标检测3.图示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及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盐渍化—华北地区 B.沙漠化—西北地区C.石漠化—西南地区 D.红漠化—东南地区4.该地区治理此类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合理灌溉 C.退耕还牧 D.退田还湖近年来每到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库均会开闸调水调沙,清水和含有大量泥沙的异重流从上下两层闸门同时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异重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比重差异且可以相混的流体,因比重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对水流而言,形成异重流的因素有:含沙量、水温、溶解物质含量。根据图文信息完成下面小题。6.与清水相比,异重流能够对水底的泥沙进行冲刷,主要得益于其( )A.密度大 B.速度快 C.流量大 D.输沙能力强7.利用异重流调水调沙有极佳的防洪效果,是因为( )①调水时间合理②防洪库容有保证③水流含沙量大④下游行洪能力增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C下图为黄河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年均排沙比(河段出口年均排沙量与河段入口年均来沙量之比)与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河流含沙量与河流流量之比)关系图。据图完成4~5题。4.为使花园口至利津河段不淤积,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应至少在( )A.0.007以下 B.0.012以下C.0.022以上 D.0.032以上5.该河段来水量增加,必定导致( )A.河段含沙量减小 B.河段排沙比减小C.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增大 D.利津站排沙量增大BD达标检测拓展: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一般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小2.流速:快或慢,地势起伏决定3.水位:高或低,水位季节变化大或小(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气温决定)4.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5.结冰期:有(长、短) 、无(取决最冷月气温)6.汛期:长或短,春汛(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雨水补给或者高山冰雪补给)7.凌汛:有或无(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8.水能:水能蕴藏量,流量和流速决定9.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水系特征:1.流向:干流自....向....流,注入......2.流程:长或短3.流域面积:大或小,由支流多少与长短决定4.河道状况:宽窄、平直、弯曲(入海口是否多分叉)5.水系形态: 放射状,向心状,扇形状,树枝状6.支流数量:多或少7.河网密度:大或小8.落差大小:大或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