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测试卷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分。1.良渚古城遗址的城乡区别较为明显,城外已发现的三处大型祭坛都是由人工堆积出来的,祭坛上的墓地中,随葬品多达数百件,少的也有数十件,均以玉器为大宗。这些发现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神权统治的建立C. 生产工具的改进 D. 社会阶层的分化2.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3.铜壶是先秦时期重要青铜礼器。下列关于东周铜壶随葬情况的考古发现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 结论A 在山西长治分水岭的两处墓葬中,男性与女性的随葬铜壶数量相同。 中原地区宗法等级秩序瓦解B 部分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的诸侯国,其贵族随葬铜壶以圆角方壶为主,其他的则以圆壶为主。 周文化的辐射影响力扩大C 诸侯和卿的随葬铜壶类型一般有两种或以上,而大夫和士的不超过两种。 周朝礼制在当时仍有影响力D 在河南辉县的墓葬中,出现带有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瓠壶。 周天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A. A B. B C. C D. D4.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A. 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 宗法分封逐步弱化C. 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 政治经济中心转移5.在中国早期社会中,号称掌握了天、地、人、神之间沟通能力的巫觋拥有可以支配他人的绝对力量。商后期的王自称“帝”,亲自参与占卜活动;而周王自称“天子”,“承天”而“子民”。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 贵族干预政治的现象消失 B. 神权渐被纳入王权之中C. 国家治理的理性色彩增强 D. 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6.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 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 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 平民阶层得到发展7.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A. 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 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C. 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 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8.孔子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应经由“选贤”产生“政长”。《管子 ·霸言》强调:“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这些主张()A. 强调德治对社会改造的重要性 B. 将民心视为执政的根本标准C. 旨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D. 提倡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9.商周时期的服饰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艺术格调由静止向活泼发生转变,服饰纹样不受几何骨骼的约束,图案纹样可以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服饰的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 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 B. 官僚政治特点日渐显现C. 传统礼乐秩序受到冲击 D. 服饰呈现出平民化趋向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车车轮宽度各有区分,车轮印记就成为甄别不同国家军队的方法。国君们也故意制造不同的战车区分敌我,防范外敌。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的“车同轨”A. 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融合 B. 实现了华夏族的身份认同C. 适应了对外交流的需要 D. 消除了区域地理间的隔阂1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2.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现代化”()A. 实现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B. 保障了历朝历代中央集权持续加强C. 主要表现为地方治理水平的专业化 D. 促进了各民族多元独立发展的趋势13.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14.文献与出土资料均反映秦朝文书来往十分繁密。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材料能够说明()A. “书同文”取得了显著效益 B. 全国信息交流主要依靠文书传递C. “车同轨”发挥出巨大作用 D. 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的价值15.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这表明秦朝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国家治理借助于人伦秩序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 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确立16.汉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武帝时期,“通西南夷道”,并“募豪民田南夷”,此外派司马迁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以其故俗治,毋赋税”。以上材料说明西汉时期()A. 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 采取多元措施促进民族交融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 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17.《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 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 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 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18.在南朝刘宋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江东大族中涌现出一批军功家族,寒门出身的将帅也出现不少,此类情况成为南朝政坛上的显著现象。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据此可知,南朝时期()A. 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B. 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C. 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加强 D. 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19.东晋南朝时期的税布常常用它物折纳,“布折钱”最为典型,所折通常是“钱帛相半”。如至永明四年(486年),“扬、南徐二州户租三分二见布,一分取钱”,后因物价转贱,部分州县又“一分取布,二分取钱”,甚至“均输钱”。该时期的这些规定及调整()A. 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B. 利于提升国家税赋征收能力C. 有效地保障了民间的农业生产 D. 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20.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图1 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 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 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C. 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 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21.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A. 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C. 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 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22.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A. 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 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 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 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23.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户口数表(部分)州名 户数 增长率(%) 口数 增长率(%) 密度(人/平方公里)常州 102631 384.5 690673 518.8 81.5苏州 76421 544.4 632655 1061.4 45.8杭州 86258 182.2 585963 281.2 72.3台州 83868 1174.0 489015 1282.0 40.2湖州 73306 418.6 477698 525.0 74.1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A. 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 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C.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 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24.洗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杰出俚人大首领。她统率并引导本部落民众多做好事、善事,后归附隋朝被加封为谯国夫人,其生平载于《隋书》等正史,洗夫人文化在粤、桂、琼地区极具感召力。冼夫人故事的流传可以说明岭南地区()A. 民间对英雄人物的期待 B. 主流价值影响生活观念C. 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加强25.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A. 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 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C. 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6、材料解析题:共20分。1.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答案和解析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B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D 22.【答案】C 23.【答案】C 24.【答案】D25.【答案】C26.【答案】【小题1】特点:主动融合;附带同化;汉化为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小题2】如何: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对西北和东北的管辖。【小题3】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是第2页,共2页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轮复习学案)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考点定位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重难点:上古时期文化遗址及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管理能力的变化:国家治理理念变化:由天、神 到人文 、仁德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经济制度: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分封制:旧新石器时代在特征:人类文明起源的特征: 宗法制:早期国家雏形表现:礼乐制:早期制度弊端: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韩非子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考点定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及意义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思想主张;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一定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华夏概念: 春秋时期 (奴隶制) 战国时期 (封建制)奴隶主 新兴地主经济:政治: 商鞅变法措施意义:思想: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思想主张:儒家:孔子: 孟子:荀子:道家:老子: 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深化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考点定位秦朝的统一及其意义 2.两汉时期巩固、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3.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4.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的衰亡重难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措施;汉朝的制度措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表现,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和王朝衰落的原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汉初:政治制定: 政治特征:秦朝统一的原因及条件: 经济:经济:思想:1、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汉武帝时期: 后期:中枢机构:1、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光武中兴:地方机构: 中枢机构:地方机构:巩固统一措施及意义经济: 2、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3、思想主张:军事: 东汉中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因素:交通: 4、选官:法律: 5、民族关系:地方治理: 6、史学和科技: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并立,更迭频繁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考点定位:氏族形成的原因宇氏族专权的表现和影响;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河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社会特征;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三国 两晋 北朝东晋十六国 南朝政治特征:孝文帝改革:背景:经济发展特征:民族交融的表现:思想文化: 措施:文化特征:影响:门阀士族:第5讲: 隋 唐繁盛,国家统一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民族交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考点定位:隋唐的统治及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和意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意义;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和意义;思想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文化交流的表现与影响;唐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重难点: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民族关系、两税法、法律、科技文化; 隋唐的政治环境、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特征: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繁荣;人口增长;政治开明开放政治: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 特点: 意义:社会治理和社会救济:选官制:科举制:背景: 发展概况: 特点: 意义:法律: 特点:经济:农业: 租庸调制: 两税法:背景:手工业:商业: 内容:民族关系: 特点:意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 意义:文学艺术科技:第6讲:辽宋夏金元 --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 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 军事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方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文化与社会新变化;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6.程朱理学和文学艺术发展 7.基础治理的措施和特点重难点:北宋政治措施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基层教化;曲折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市民工商阶层的需求辽 北宋 南宋西夏 金 蒙古 -------------------元朝--------------------------------------------西夏(1038-1227):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的藩镇辽朝(916-1125):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游牧渔猎生活 建立者:元昊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基本仿宋制度 金(1115-1234)东北女真族 蒙古的建立者:铁木真统一草原“成吉思汗”与北宋对峙,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北宋灭亡后向金朝称臣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领土扩张,中亚西亚东欧政策:南北面官制 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制度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推行中原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 金世宗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1271年改称元朝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事务 称“大定之治” ,百姓称小尧舜 元朝的政策:四通八达驿站,宋朝的建立者: (960-1127)赵匡胤 地方: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北宋的政治制度: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从钱权兵入手 宣政院管理吐蕃;北庭都护府和宣慰司宋政治国的特点: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管理西域;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政治制度演变: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南宋建立者:(1127-1276)赵构 ,浙江杭州边疆危机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经济发展在表现: 背景: 经济发展在表现:农业:手工业:措施:商业: 贸易发展:评价:城市: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社会变化:教育发展:书院的特点思想:宋明理学文化艺术: 科技:知识点整合 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的演变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考察古今中外的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标准依据:重难点:唐朝的科举制度,考核制度的特点 官员的管理:考核与监督:趋势: 效果:名称:背景: 概况: 背景: 背景: 背景:选拔的标准:血缘和家世 标准:概况:特点:贵族政治 意义: 概况:特点: 特点: 意义:意义: 意义:背景: 背景: 背景:概况:概况: 特点:评价:评价: 评价:第7讲: 明清发展与迟滞----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境的相关举措,各民族是中国版图在一部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的意义;明清封建专制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对中国在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在危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在重要变化;考点定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明朝对外关系和政策;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和祖国疆域的奠定;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思想活跃的原因代表人物和内容;科技发展的表现;社会治理和边疆治理的特点;市镇和城市的发展;西学东渐明清时期发展与迟滞,面临着挑战--版图的奠定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阶段特征:政治:君主专制不断的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阶级关系的变动,市民工商阶层队伍壮大,社会流动性加强;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思想:明清进步思潮--带有启蒙色彩的民主思想产生,儒学经历了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科技:承古萌新,传统科技处理整理和总结阶段,西学东渐;文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和更多的反映市民工商阶层的文化,文化下移;民族关系:采取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灵活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对外关系:朝贡贸易体系形成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维护国家主权,政策实行禁海和闭关锁国政策;社会治理行政管理更加完善,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和基层教化逐渐带有强制性--宣讲圣谕政治制度演变: 趋势:内阁的认识: 演变概况: 军机处的认识: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 科学技术发展:农学:商业:城市:经济政策:思想:明朝理学: 医学:明朝李贽:明清进步思潮: 文学发展:小说民族关系和政策: 闭关锁国:对外关系:朝贡贸易体系:禁海: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一:专题阐释:===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呈现出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原因。新现象: ①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②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的经营方式。 ④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③商业: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涌现;货币经济活跃: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普遍种植经济作物;长途贩运贸易兴盛: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身自由得以实现; 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商业新变化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下,对外贸易长期出超。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二:明清经略边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专题阐释==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同少数民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的发展。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时期在经略边疆的过程中,对内采用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对边疆进行治理,对外在列强觊觎中国领土的背景下予以坚决回击,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史论必备1.清朝国家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和意义(1)因素①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②民族交融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③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一。④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思想基础。(2)意义: ①对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②对外:清王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2.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 (2)民族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5)和亲与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糜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三:深化拓展: 1.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刑法典,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2.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2)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四:[深化拓展} 1.明清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风气: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的风气形成,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2)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3)构筑价值系统: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一些文人喊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口号,将读书、治生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值”等特点(4)世俗文学:戏曲、小说等"杂书的费消成为江南地发展区的一种时尚(5)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近 代 史 (1840--1949。10.1) 制作人:张俊花 审核人:徐玮 备课组长签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两半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和反帝国主义任务)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8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考点定位: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条约,影响;边疆危机的出现;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制定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需求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外商品输出的需求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代议制民主制日益完善;世界史:背景: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学传播对外:殖民扩张,寻求海外市场 商品输出: 太平天国运动军事:热兵器时代,船坚利炮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中外贸易:政治: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60-90)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根本原因: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北。西南。东南边疆严重危机商品经济发展,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俄国:占领伊犁,左宗棠收复新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英国: 占领南疆和北疆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过程: 法国:占领越南,爆发中法战争,刘銘传。思想保守,盲目自大, 过程: 冯子材,中国西南门户打开自诩天朝上国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结果:《南京条约》 结果:军事:冷兵器时代,武器落后影响: 影响:史论必备政治: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激化了阶级矛盾, 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文化:列强肆意破坏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教育的近代化对外关系: 国门被打开,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社会生活:西方的服饰、饮食、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革命阶段: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特征公元前16世纪商朝公元前2070夏朝10000年前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221秦朝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771年东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东汉西汉:公元前202年589隋朝439北魏420317东晋304266西晋220魏 -蜀-吴755-763安史之乱618唐朝589隋朝1206蒙古建国1234蒙古灭金1227蒙古灭西夏1368明朝1271元建立1125金灭辽1127金灭北宋南宋建立1276元灭南宋1115金1038西夏960北宋916契丹后改辽1127南宋北宋中期960北宋春秋战国汉朝-武帝魏晋隋唐宋朝元明清西周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世纪末-晚清政府清朝1636明朝1368186418511840鸦片战争60-70年代边疆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甲午中日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历史学案.doc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练习第一单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