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了解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历史意义。通过史料、图片等多样历史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及历史意义,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感受革命人士为实现中国的民主自由而勇于奋斗牺牲的精神,体会中国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本课内容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热情及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词语有一定的印象,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没有进行深层的探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媒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课前预习 教师设置预习任务: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内容,总结关于近代中国爆发的战争以及相应的条约通读教材,预习本课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本节课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奠定基础;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二、课堂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孙中山的图片: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学生回答:“孙中山先生”教师提问:“那孙中山先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学生争相回答:“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教师:“对,那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辛亥革命吧。”设计意图:采取图片导入与问题导入,展示孙中山的图片,教师进行层层设问,引出本课主题。三、讲授新课 板块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多因素社会背景教师向学生展示以下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以下材料以及教材中“历史纵横”卡片部分的清末新政内容,回答:“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材料: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讲解:“大家课前整理了近代中国爆发的战争以及条约,从条约内容可以看出从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正在一步步加深,而面对这些危机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都进行了努力的改变,但是结果都失败了;清末新政虽然在教育、法律、政治等方面都做出了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近代化,尤其是在废除科举,提倡留学方面,这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但是这是一场骗局,又激化了社会矛盾;课件中材料的数字表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组织教师展示以下图片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个时期革命团体和政党组织的表现有什么?”学生回答:“革命团体和政党组织建立比较多,最突出的是兴中会和同盟会,而且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教师补充:“对,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组织基础,那兴中会和同盟会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学生争相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兴中会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建立,革命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个纲领明确的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公开揭示了兴中会的反清宗旨,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是从图片中的‘神明’二字我们可以看出带有一定的封建宗教色彩。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由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这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时创办《民报》,在《民报》中提出三民主义。”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教师展示以下史料,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三民主义的内涵与评价?材料一: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材料二: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令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总结: 1、内涵 意义(1)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2)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四、军事基础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四川保路运动”,并结合以下的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军事基础。小结:背景社会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激化矛盾,加速清朝灭亡;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纲领4、军事基础:1)组织多次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2)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时机成熟)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和史料,组织小组合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板块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经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后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讲授法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 板块三:辛亥革命的结果——多方面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讲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展示以下史料以及教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教师总结: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设计意图:教师采用史料、图片、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板块四:辛亥革命的评价——多方面一、意义教师向学生展示以下的图片与史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材料二: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材料三: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房六百多家,新增资产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其中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张謇的南通大生集团在1921年期间获利一千六百多万两。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材料五:1912年3月2日, 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六: 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总结: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经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社会生活: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促使社会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二、局限性教师呈现以下史料,与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材料一:“临时政府在《宣告友邦书》中,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玉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权益。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天真的认为,主动承受清朝卖国政府的可耻‘遗产’就可以换取帝国主义对临时政府的同情和承认。”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资产阶级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但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教师总结: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图片、小组合作等,学生学习更加直观,培养读图识图、史料分析能力。四、课堂小结 环节一:布置作业: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辛亥革命对当下的意义。设计意图:情感升华,近代与当代相联系,认识历史是连续性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环节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三道练习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学生进行作答,教师进行讲解。设计意图: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多因素(一)社会背景(二)革命团体和政党组织(三)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四)军事基础二、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的经过(二)武昌起义的结果三、辛亥革命的结果——多方面(一)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四、辛亥革命的评价——双重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