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下20《小壁虎借尾巴》教案教学目标:1. 练习正确朗读课文,能结合图文信息和生活实际了解主要内容。知道小壁虎找了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2. 知道鱼、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壁虎利用断尾巴逃生和尾巴能再生的特点。3. 和同学分角色演故事,发现文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能在支架引导下,按一定的语言图式说句子。教学重难点:知道鱼、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壁虎利用断尾巴逃生和尾巴能再生的特点;和同学分角色演故事,发现文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能在支架引导下,按一定的语言图式说句子。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生字,熟读词语1.复习生字,熟读词语。上节课我们运用形声字规律、结合生活识字和借助图画识字等猜字经验,认识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生字,这些词语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一读。2.出示文中的词语。墙壁、蚊子、咬断、您好、拨水、甩尾巴、赶蝇子、房檐、傻孩子、转身。板块二 紧扣“借尾”,理清因果1. 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及结果。(1)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最后借到尾巴了吗?结合插图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借尾原因:课文第1——2自然段。抓住“一挣”“挣断”体会被蛇咬的危险;抓住“没有尾巴多难看”体会小壁虎借尾巴的急迫。借尾结果:课文第6——7自然段。读出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的难过以及长出新尾巴的快乐。(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和结果。因为小壁虎觉得( ),所以他去借尾巴。结果,他( )。2. 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过渡: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为什么会借不到尾巴呢?(1)自由读第3——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①小壁虎来到什么地方,找谁借过尾巴,圈出地点和动物名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用上“首先……然后……最后……”。小壁虎首先来到了小河边,向小鱼借尾巴,没有借到;然后它来到大树上,向老牛借尾巴,没有借到;最后它来到了房檐下,向燕子借尾巴,没有借到。如:用上“先后”“分别”说句子。小壁虎先后来到了小河边、大树上、房檐下,分别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没有借到。②用横线画出小壁虎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伙伴的话。提示:只要画双引号里面的内容。③同桌合作读好对话。提示:抓住称呼“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及礼貌用语“您、行吗”等词语,领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不是因为他没礼貌大家不愿意借,而是大家的尾巴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无法外借。3. 了解文中的科学知识。①师过渡: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可爱的小壁虎,还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你知道了哪些科学知识?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里知道的 ②学生交流壁虎会断尾逃生。(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我要用尾巴拨水呢)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蚊蝇的。(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紧扣课后练习“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来设计,文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写清楚,结合课件中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统整信息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板块三 迁移说话,演演故事1. 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①比较发现。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学生做动作理解:“摇、甩、摆”词语的意思,能互换动词吗?通过朗读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互换后搭配不当,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②说说表示其他动物尾巴动作的词语。如小猴子用尾巴“挂”在树上荡秋千;松鼠用尾巴“盖”在身上当被子,“举”着尾巴当降落伞;梅花鹿遇到危险,会“竖”起尾巴向同伴发出警报袋鼠“拖”又粗又长的尾巴保持平衡鸟儿“摆”着尾巴当飞行器……2. 模仿课文,迁移说话。导语:如果小壁虎继续借尾巴,他还会爬到哪里,看见谁在干什么,他又会怎么借尾巴 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提示:可以出示课文的语言图式,帮助学生说清楚。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 ),( )。小壁虎说:“( ) ( )说:“( )。”板块四 情境模拟,讲述故事1. 老师当壁虎妈妈,学生当小壁虎,说一说小壁虎一路上借尾巴的的经过。2. 借助插图,班级演一演借尾巴的故事。(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喜欢讲故事,结合课文第7自然段“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内化课文语言,为演一演这个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故事演一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