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烃的衍生物(基础班)2024年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常见烃的衍生物(基础班)2024年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资源简介

2024年高中化学竞赛冬令营
常见烃的衍生物
2024年1月
1 卤代烃
2 醇
3 醛、酮
4 羧酸
卤代烃
01 卤代烃的概念、分类及物理性质
1.概念: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
(Haloalkane),简称卤烃。
卤代烃的通式为:(Ar)R-X,X为卤素原子,可看作是卤代烃
的官能团,包括氟、氯、溴、碘。
2.分类与命名:
根据取代卤素的不同,分别
称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
烃和碘代烃;也可根据分子
中卤素原子的多少分为一卤
代烃、二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也可根据烃基的不同分为饱
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和
芳香卤代烃等。此外,还可
根据与卤原子直接相连碳原
子的不同,分为一级卤代烃
RCH2X、二级卤代烃R2CHX和
三级卤代烃R3CX。
3.物理性质:
状态 基本上与烃不相似,CH3F、CH3CH2F、CH3Cl、CH3Br在常
温下是气体,余者低级为液体、高级的是固体。
沸点 熔沸点大于同碳个数的
烃,随碳原子数增多,
沸点依次升高
(碳原子数相同时,
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卤原子越多沸点越高)。
密度 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和一氯代物外,其余卤代烃
密度都比水大。
一般随着烃基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
某些卤代烃本身就是有机溶剂
02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相较于烃中的碳碳键、碳氢键,卤代烃中的碳卤键键能更小。
卤代烷分子中,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能
力大于碳原子,
使C—X键具有极性,
C X
在极性试剂作用下,
C—X键较易发生断裂,
并与试剂的基团结合
生成新的化合物。
探究实验1
操作:向试管中注入5 mL 1-溴丙烷(或2-溴丙烷)
和10 mL饱和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均匀加热,观察实
验现象(小试管中装有约2 mL稀酸性高锰酸钾溶
液)。取试管中反应后的少量剩余物于另一试管中,
再向该试管中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滴加硝酸
银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产生的气体经水
洗后,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
实验结论
生成的气体分子中
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反应原理
CH3-CH-CH +KOH
乙醇
2 △ CH3CH=CH2 ↑+KBr+H2O
H Br
①反应条件:KOH的醇溶液、加热
②实质:相邻的两个C上脱去HX形成不饱和键!
消去反应:
有机化合物(醇/卤代烃)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
小分子(水/卤代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C—C— +NaOH C=C +NaX+H
△ 2
O
H X
R C W R C W + H B
H 有弱酸性
B (碱) W: 吸电子基(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
总结:消去反应的规律
①没有邻位碳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Cl。
②邻位碳原子上无氢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3CCH2Cl。
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卤原子不能消去 Br
③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炔烃。如:
CH2ClCH2Cl+2NaOH CH≡CH↑+2NaCl+2H2O
④有两个邻位且不对称的碳原子上均有氢原子时,可得到两种不同产物。
CH3CH CH2CH3
Br
思考:
卤代烃有两个邻位碳原子,且碳原子上均有氢原子时,消去反应怎样发生?
可能生成不同的产物。
例如 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为:
CH3-CH=CH-CH3 为主
CH3-CH2-CH=CH2
★札依采夫规则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消除的氢原子主要来自含
氢原子较少的相邻碳原子上。 即“氢少消氢”
02
探究实验2
向试管中注入5 mL 1-溴丙烷(或2-溴丙烷)
和10 mL 20%的氢氧化钾水溶液,加热,观
察实验现象。取试管中反应后的少量剩余
物于另一试管中,再向该试管中加入稀硝
酸至溶液呈酸性,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实验现象
02
现象: 结论:
①中溶液分层②中有机层厚度减 2-溴丙烷与KOH溶液共热
小,直至消失④中有浅黄色沉淀 产生了Br-
生成
NaBr+AgNO ===AgBr↓+NaNO
淡黄色 3 3
沉淀 ?
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CH3CH2CH2Br + NaOH—
H—2O
NaBr+ CH3CH2CH2-OH
取代反应 消去反应
反应物 CH3CH2CH2CH2Br CH3CH2CH2CH2Br
反应条件 NaOH水溶液,加热 NaOH醇溶液,加热
生成物 CH3CH2CH2CH2OH、 CH3CH2CH=CH2、NaBr、
NaBr H2O
断键位置 C—Br C—Br、邻碳的C—H
应用 引入羟基 引入不饱和键
结论 1无-溴醇丁烷则在有不同醇的 条 件有下醇发生则不无同醇类型的反应
03 卤代烃的合理应用
卤代烃的用途
(一)卤代烃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化工生产中,许多有机化合物都需要通过
卤代烃去合成。
例如,溴乙烷是合成药物、农药、染料、香料的重要基础原料,是向有机化合
物分子中引入乙基的重要试剂。选取邻二氯苯为原料,经硝化、氟代、还原、
缩合、水解等一系列反应,可合成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各类感染的“诺氟沙星”。
卤代烃在有
机推断中的
桥梁作用:
1 引入羟基
2 引入不饱和键
3 改变官能团的位置
通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获得烯烃,再通过烯烃与HX在一定条件下的加成反
应,又得到卤代烃,但卤素原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以1 溴丙烷为主要原料,选择相应试剂制取少量2 溴丙烷
4 改变官能团的数目
通过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获得烯烃,再通过烯烃与X2的加
成反应,得到二卤代烃。
以1 溴丙烷为主要原料,选择相应试剂制取少量1,2 二溴丙烷
5 对官能团进行保护
如在氧化CH2===CHCH2OH的羟基时,碳碳双键易被氧
化,常采用下列方法保护:
(二)氯乙烷常用作局部麻醉剂。
因其沸点低,从加压容器中喷在皮肤表面时
会迅速汽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皮肤
迅速冷却导致该部位的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
态。由氯乙烷制成的喷雾剂被广泛应用于运
动场所紧急处理运动员的伤痛。
(三)卤代烃除了用于合成药物,还是制备高聚物的原料。
例如,氯乙烯是聚氯乙烯(PVC)的单体,
PVC曾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常用于
建筑材料、工业制品、地板革、地板砖、人造
革、管材、包装膜等。由氟乙烯合成得到的聚
氟乙烯、聚三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高聚物,
以优良的耐热、耐磨、耐腐蚀等性能,开辟了
材料应用的新领域。
(四)卤代烃常用于合成药物,在农药、杀虫剂生产中的使用更为普遍。
含有氟原子的药物可增加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脂溶性,提高药物的吸收和传递速率,
具有用量少、低成本、低毒性、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对新药研制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据报道,近年来研制的农药新药中,含氟的新药就高达50%。
(五)卤代烃对环境的危害
(1)卤代烃比较稳定,在环境中不易被降解。
(2)部分卤代烃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3)机动车尾气中的卤代烃主要是氯代烷烃、氯代烯烃,人吸入这
些气体后会引起神经中枢甚至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4)挥发性卤代烃有可能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卤的合理应用
卤代烃破坏臭氧层原理
氟利昂可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自由基会对
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以CCl3F为例,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过程
可表示为:
紫外线
CCl3F CCl2F·+Cl·
04 卤代烃的制备
常见的方法有:
1.烷烃、芳烃侧链的光卤代(Cl、Br)
2.烯烃α-H的高温卤代
3.芳烃的卤代(Fe催化),取代
4.烯、炔加HX、X,加成
……

01 醇的结构和性质
1.概念
烃分子中饱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醇。
即:羟基(—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2.官能团
名称:羟基 符号:—OH
CH OH
CH3CH
2
2OH CH3CHCH3
OH
02 醇的重要应用
3.醇的分类 (1)按分子中羟基的数目分:
一元醇 二元醇 多元醇
饱和一元醇 (R-OH)
一元醇 通式:CnH2n+1OH (n≥1)
醇 不饱和一元醇: CH2=CHCH2-OH
CH2-OH
多元醇 CH2-OH
CH2-OH CH-OH 丙三醇
乙二醇 CH2-OH
(2)按烃基是否饱和分:饱和醇 不饱和醇
(3)按烃基的种类分: 脂肪醇 脂环醇 芳香醇
(4) 按与羟基相接的碳原子的级数分:
1 醇(伯醇) 2 醇(仲醇) 3 醇(叔醇)
CH3CH2OH CH3CHCH3 C(CH3)3-OH
OH
伯醇 RCH2OH 仲醇 R2CHOH 叔醇 R3COH
.
OH
CH3CH2CHCHCHCH 2CH3
CH CH CH CH
2,6-二甲基-3,5-二乙基-4-庚醇
3 3
CH3 CH3
CH 2CH 3 1-乙基环戊醇
OH
Cl OH
CH3CHCHCH2CHCHCH3 2,6-二甲基-5-氯-3-庚醇
CH3 CH3
CH2═CHCH2CH2OH 3-丁烯-1-醇
OH 6-甲基-3-环已烯醇
CH 3
CH 2CH 3
CH CH CH 2OH 2-乙基-3-苯基-1-丁醇
CH 3
CH CH CH 2 OH 3-苯丙烯醇
CH 2 CH 2 CH 2 CH CH 2 CH 2 CH CH 3
OH OH OH OH OH OH OH
乙二醇 丙三醇(甘油) 1,2-丙二醇
.
6.常见的醇——乙醇
H H
结构式: 球棍模型H C—C—O—H
H H
结构简式:
CH3CH2OH或C2H5OH
空间填充模型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所决定,醇分子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比氢原子和碳原子强,①O-H键和②C-O键的电子对都向氧原子偏
移,因而,醇在起反应时,①O-H键和②C-O键容易断裂。


⑤ H H ② ①

H—C—C—O—H
④ ③ ⑤ ③
H H
推测: a C-O键极性——亲核取代
b O-H键极性——酸性H反应
c 涉及β-H断裂——消除
d 涉及 α-H断裂——氧化
比较Na与水及乙醇的反应
钠与水 钠与乙醇
钠是否浮在液面上 浮在水面 沉在液面下
钠的形状是否变化 熔成小球 仍是块状
有无声音 发出嘶嘶响声 没有声音
有无气泡 放出气泡 放出气泡
剧烈程度 剧烈 缓慢
2Na+2H
化学方程式 2
O= 2CH3CH2OH+2Na→
2NaOH +H2↑ 2CH3CH2ONa+H2↑
【结论】 ①
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比水中氢原子不活泼。 ⑤

2CH3CH2O-H+2Na→2CH3CH2ONa+H ③2↑ ④
乙醇钠
断①号键 置换反应
每2mol 羟基与足量的Na反应生成1mol H2
其它活泼金属如钾、钙等也可与乙醇反应产生H2。
醚不能跟钠反应。
①燃烧(淡蓝色火焰):
C2H5OH +3 O 点燃2 2CO2 +3H2O
乙醇能够被氧化剂氧化。
②与强氧化剂反应:
重铬酸钾由橙色变为绿色检验酒驾
+
C2H5OH
K 2 C r 2 O 7 ( H ) CH COOH
或KMnO4(H+)
3
酸性高锰酸钾紫色褪去
③催化氧化
(去氢):
2Cu + O △2 2CuO 红色变为黑色
CH3CH2OH + CuO △ CH3CHO+Cu+H2O
乙 醇 乙 醛
2CH3CH OH + O
C
2 2
u 或 A g 2CH CHO+2H O
△ 3 2
O—H O ①
Cu 或Ag
2CH3—C—H + O2 △ 2CH3—C + 2 H2O ⑤ ②
H
断①③号键 H ③
乙醛 ④
结构条件:α-C有H(α-H)

实验现象: ⑤
Ⅱ中产生油状液体 ②
④ ③
CH3CH2Br
C2H5 OH + H Br △ C2H5Br + H2O
断②号键
R—OH+HX―→R—X+H2O
醇不仅可以与氢溴酸反应,还可以与其他氢卤酸反应。
在反应中,醇分子中的羟基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卤代烃:
乙醇的消去
反应
实验现象:
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生成了乙烯
H H
浓H SO ①
H C C H 1 7
2
0 0 C
4 H2O + CH2=CH2

H OH ②断②⑤号键
④ ③
消去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内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生成
不饱和化合物(含双键或三键)的反应。
CH3-CH=CH-CH
CH 浓硫酸
3
3-CH2-CH-CH3 △ +H2O
OH 或CH3-CH2-CH=CH2
CH2-CH2-CH -CH 浓硫酸2 2
△ CH2=CH-CH=CH2 +H OOH OH 2
结构条件:β-C有H(β-H)
注意:
实验室制备的乙烯常含有有乙醚、乙醇蒸气、SO2、CO2及H2O
分子间脱水:
CH3CH2-OH+H-O-CH2CH3
浓 H 2 S O 4 CH3CH2-O-CH2CH3 +H2O
1 4 0 ℃ 乙 醚 断①②号键
① 醚:分子由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有
机化合物。烃基可以是烷基、烯基、苯基等。

② 醚常用作有机溶剂。
④ ③ 温度适中使人着迷(醚)
温度过高使人窒息(制烯)
⑤为何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不
能过高或高低?
③酒精与浓硫酸混
合液如何配置(1:3) ④温度计的
位置?
⑦有何杂质气体?
②浓硫酸的作 如何除去?
用是什么
⑧如何收
集气体
①放入几片碎
瓷片作用是 ⑥混合液颜色如何
什么 变化?为什么?
性质
分析结构 断键部位 反应类型 反应试剂 条件 反应产物
① Na 醇钠① 取代反应H O H 羧酸 酯

R C C R'
①或② 取代反应 浓H2SO4 醚
④ ③ ①③
H H 氧化反应
O2,Cu 醛、酮
β α ② 取代反应 氢卤酸 卤代烃
②④ 消去反应 浓H2SO4 烯烃
7.几种重要的醇——甲醇
甲醇: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甲醇能与水及许多有机
溶剂混溶。甲醇有毒,内服少量可致人失明,多量可致
死。这是因为它的氧化产物甲醛和甲酸在体内不能同化
利用所致。
7.几种重要的醇——乙二醇
CH2 CH2 无色、无臭、具有甜味的黏稠液体。熔点-16℃ ,
OH OH 沸点197℃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汽车防冻
乙二醇 液的主要成分、合成涤纶的主要原料。
7.几种重要的醇——丙三醇
CH CH CH 俗称甘油,无色、无臭、具有甜味的黏稠液体。沸2 2
OH OH OH 点290℃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具有很强的吸
丙三醇 水能力。主要用于制造日用化妆品和三硝酸甘油酯。
醛 酮
01 醛的结构
1、概念:
醛是由烃基或氢原子与醛基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官能团
名称:醛基 结构简式: -CHO
OHC-
H-C- R-C-H -COH 
‖ ‖
O O
-CH=O
醛基以及与醛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如甲醛分子中的 4 个原子就处于同一平面上。
O
H C H
甲醛
3、分类 一元醛:如CH3CHO 乙醛
二元醛:CHO 乙二醛
(1)按醛基的数目分 CHO
多元醛:OHC-CH-CH2CHO
CHO
(2)按烃基是否饱和分 饱和醛 C H3CH2CHO
不饱和醛CH2=CHCHO
脂肪醛
(3)按烃基种类
芳香醛 CHO
饱和一元醛通式: CnH2nO (n≥1 )或CnH2n+1CHO
02 常见的醛
(一)乙醛
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
易燃烧,能与水、乙醇、乙醚、氯仿
等互溶。
乙醛的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H O
—CHO
C H C C H2H4O CH3CHO (醛基)
H
球棍模型 比例模型
甲基氢原子

收 醛基氢原子


10 8 6 4 2 0
乙醛的核磁共振氢谱
乙醛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类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在核磁
共振氢谱中有两组峰。
02 醛的化学性质
H δ- 碳氧双键
分析 + R C C δ H 碳氢单键
结构
H 均为极性共价键
α 醛基
乙醛由于醛基上的H原子受C=O的影响,活性增强,能被氧化剂
所氧化;由于醛基上的C=O与C=C类似,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 O
CH3CH2OH CH3CHO CH3COOH
加氢 加氧
乙醇 乙醛 乙酸
被还原 被氧化
加H去O 的叫 还原反应。 加O去H 的叫 氧化反应;
氧化 氧化
乙醇 乙醛 乙酸
还原
(1)加成反应
CH3CHO+H
Ni
2 CH3CH2OH 还原反应
O
Ni O-H
CH3-C-H + H—H CH3-C-H加热、加压
H
与-CHO加成的物质有:H2、HCN


+
这类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可用于增长碳链
(2)氧化反应
点燃
①燃烧 2CH3CHO+5O2 4CO2+4H2O
②催化氧 化 O O
催化剂
2CH3-C-H +O2 △ 2CH3C-O-H
乙醛能使KMnO +4/H 褪色吗 能使溴水褪色吗
乙醛可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与强氧化剂反应:乙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H3CHO+Br2+H2O → CH3COOH+2HBr
5CH3CHO+2KMnO4+3H2SO4→
5CH3COOH+2MnSO4+K2SO4+3H2O
探究实验1
操作:向洁净的试管中
加入1 mL 2%的AgNO3溶
液,边振荡试管边逐滴
加入2%的稀氨水,至产
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
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
热,观察实验现象。
银镜反应
现象:
向①中滴加氨水,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变澄清,加入乙醛,
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原理:先产生白色沉淀后变澄清
①中:AgNO3+NH3·H2O===AgOH↓(白色)+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氢氧化二氨合银)
+1 被还原 0
Ag(NH3)2OH Ag
CH3CHO
被 氧 化 CH3COONH4
④被弱氧化剂氧化
CH3CHO+2Ag(NH
水浴
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还原剂 氧化剂
巧记方程式:水银氨,一二三,再加一摩乙酸铵
银镜反应实验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应洁净。
2.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
3.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4.配制银氨溶液时,氨水不能过多或过少只能加到AgOH (Ag2O)沉
淀刚好消失。
5.碱性环境下,乙醛被氧化成乙酸后又与NH3反应生成乙酸铵。
6.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可久置,否则会产生易爆炸的物质叠
氮化银(AgN3)。
银镜反应有什么用途? 怎样清洗做银镜反应的试管?
1、银镜反应的应用:
(1)检验醛基,并测定醛基的个数
(-CHO~2Ag)
(2)制镜或水瓶胆(用含醛基的葡萄糖)
2、实验前:洁净的试管——热NaOH溶液洗,再水洗
实验后:银镜用HNO3浸泡,再用水洗。
探究实验2
操作:向试管中加
入3 mL 5%的NaOH
溶液,滴入3~4滴
2%的CuSO4溶液,
振荡后加入0.5 mL
乙醛溶液,加热,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①中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2 被还原 +1
Cu(OH)2 Cu O滴入乙醛,加热至沸腾后, 2
CH CHO 被氧化③中溶液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3 ?CH3COONa
原理:
①中:2NaOH+CuSO4===Cu(OH)2↓+Na2SO4;
③中:
CH3CHO + 2 Cu(OH)2 + NaOH

CH3COONa + Cu2O ↓ + 3H2O
砖红色
注意:
(1) 氢氧化铜溶液一定要新制
(2) 碱一定要过量
应用:
(1)检验醛基的存在
(2)医学上检验病人是否患糖尿病
(检验葡萄糖中的醛基)
3.羟醛缩合反应
在稀碱存在下,两分子醛(酮)相互作用,一分子的α氢加到
另一分子的羰基的氧原子上,而其余部分加到另一分子的羰基
的碳原子上,生成 α–羟基醛(酮),α–羟基醛(酮)受热生成
α,β-不饱和醛(酮)。
OH RCH2CHORCH2CHO RCHCHO
RCH2CH(OH)CHCHO RCH2CH=CHCHO
R R
03 常见的醛
(二)甲醛
甲醛又名蚁醛,是最简单的醛,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易溶于水。
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其水溶液常用作消毒
剂和防腐剂。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
“福尔马林”(Formalin),可用于农作
物种子的消毒及动物标本的保存,还可用于
制备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
甲醛在1H NMR谱图中有1种特征峰
O

H-C-H
相当于含
两个醛基
缩聚反应
由有机化合物分子间脱去小分子获得高
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线型酚醛树脂
在浓氨水催化下,主要得到体型酚醛树脂,体型酚醛树脂是热固性的;
在浓盐酸催化下,主要得到线型酚醛树脂,线型酚醛树脂是热塑性的。
尿素与甲醛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材料脲醛
树脂。脲醛树脂可以制成热固性高分子黏合剂,它广泛应用于胶
合板、人造纤维板、刨花板和木地板等木材加工业。
05 酮的结构与性质
概念: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
—C—
通式: R R’|| R、R’可以相同,
O 也可以不同。
丙酮 最简单的酮
在1H-NMR谱图
中有1种特征峰
酮的化学性质
还原 氧化
伯醇 醛 羧酸H2
还原
仲醇 酮 不能被氧化H2 (无C—H键)
丙酮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丙酮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制备重要
化工原料双酚A和制备有机玻璃。
双酚A的结构简式
双酚A(也称BPA)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PC)、环
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也可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热稳定
剂、橡胶防老化剂、农药等化工产品。
有机玻璃
有机玻璃(缩写PMMA)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塑料。目前使用较多
的有机玻璃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玻璃合
成过程
甲基丙烯酸甲酯
环己酮
常作为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石蜡、虫胶、油
漆、染料和制药中间体的溶剂,还可用于制备己二酸和己内酰
胺,它们都是生产聚酰胺纤维的重要原料。
羧酸
01 羧酸的结构
4
1.定义: 由烃基(或H)与羧基相连的化合物
×
O
官能团 羧基 结构式 -C-O-H
结构简式 -COOH 或 HOOC-
羧酸通式: R-COOH 或 R-(COOH)n
饱和一元羧酸: CnH2nO2 或 CnH2n+1-COOH
=
脂肪 软脂酸
亚油酸
芳香
HOOC—COOH
草酸
3.羧酸的系统命名法
(1)选主链:选择含有羧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按主链碳原
子数称为某酸。(2)编号位:在选取的主链中,从羧基碳原子开
始给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3)定名称:在“某酸”名称之前加
上取代基的位次号和名称。
3-甲基丁酸
02 羧酸的性质
4
(一)羧酸的物理性质
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
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小于4的羧酸与水互溶;
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增长,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直至
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溶解度相近。
羧酸的沸点:
羧酸的沸点较高,这与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有关。
O O
R C O H R C O H
O 氢键 O 氢键
R C O H H O C R


由于羧酸分子形成氢键的机会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多,
羧酸的沸点比相应的醇的高。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乙酸 60 118℃
1-丙醇 60 97.4℃
(二)羧酸的化学性质
1. 乙酸
乙酸又叫醋酸,无色冰状晶体(又称冰醋酸),熔点16.6℃,
沸点117.9℃,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H O
▏ ‖ —COOH
C2H4O2 H-C-C-O-H CH3COOH (羧基)▏
H
O 使氧氢键的极性增强,更易断裂,电离出H+,
R C O H 表现酸性。
碳氧单键易断裂,发生取代反应。
O 使羰基较难发生加成反应,
R C O H 通过催化加氢的方法很难被还原。
受C=O的影响: -O-H更易断
受-O-H的影响: C=O不易断
乙酸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使石蕊变红,能电离出H+
CH3COOH CH3COO- +H+
(酸性:HCl>CH3COOH>H CO >C H OH>HCO -2 3 6 5 3 )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此反应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羧酸的通性
(1)由于—COOH能电离出H+,使羧酸具有弱酸性。
(2)羧酸可与氢氧化物作用,生成羧酸盐。
(3)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作用生成羧酸钠。
烧鱼时常加醋加酒,这样鱼的 酒中还有很多有机酸(如醋酸),
味道就变得特别鲜美。 经过长时间的储存后会变得更香
醇,即“酒越陈越香”。
探究实验1






酯化反应实验
实验现象: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无色透
明的油状液体生成,且能闻到香味。
思考:乙酸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分
别断裂的是什么键?
乙酸乙酯
同位素示踪法
酸脱羟基
醇脱氢
酯化反应实验
试剂的加入顺序是什么?
先加入乙醇,然后沿器壁慢慢加入浓硫酸,冷却后
再加入乙酸。
导管末端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吗?
导管末端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防止因挥发出来的CH3COOH、
CH3CH2OH溶于水而造成溶液倒吸。
酯化反应实验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①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②吸水剂——提高
CH3COOH、CH3CH2OH的转化率。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②与挥发出来的乙酸反应。
③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
探究实验2
乙酸
乙酯
的水
解实

反应是可逆的,即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同样条件下又部分
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酸和乙醇。
思考:请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设计增大乙酸乙酯产率的方法
1、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
乙醇过量的办法。
2、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方便收集,
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乙醇、
乙酸的转化率。
2. 甲酸
甲酸——羧酸中碳原子数最少的羧酸。
又称蚁酸,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
点为100.5 ℃,熔点为8.4 ℃,可与水、乙醇等混
溶。
在饱和一元羧酸中,甲酸的酸性最强,并具有极
强的腐蚀性。
O
H C O-H 既有羧基结构,又具有醛基结构。
①羧基的性质
=
②醛基的性质
注意
甲酸与新制的Cu(OH)2混合,若加热二者发生氧化反应,若不
加热二者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思考:n 个乳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产物又是怎样呢
……HO CH COOH + HO CH COOH+ HO CH COOH……
CH3 CH3 CH3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
O O O
…… CH C O CH C O CH C O ……
CH3 CH3 CH3
聚乳酸(PLA)
PLA用途
真题讲练
2023年江苏初赛
2022年江苏初赛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