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教案

资源简介

7.10.2《我们与法律同行》
主备人: 审核人: 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数: 36 时间:2024/5/16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能够懂得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同。
法治观念:知道如何依法办事,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以及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从而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如何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能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法
【智慧先学】见学案
【智慧导入】 2023年5月13日,有观众在微博发文称:“今天看了笑果的北京场,整体不错,有个段子引起了我的不适。” 他表示,某脱口秀演员在表演中说到“两条正在追松鼠的野狗”“别的小狗让他感觉很萌很可爱,萌化了。这两条野狗让他想起来八个字,‘作风优良,能打胜仗。’”该观众认为,“这个破梗侮辱了人民子弟兵”。
你如何评价该演员的言论?
【智慧碰撞】环节一:各组按照分工,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编号 议题 任务 流程
小组展示 A1 B1 A2 B2 子议题一: 树立法治意识之原因 P100“运用你的经验”,思考: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P101“探究与分享”,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情境创设 探索引导 活动体验 任务驱动 观点生成 评价引领
A3 B3 A4 B4 子议题二: 树立法治意识之做法 P102“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下这些法律规定,你自觉遵守了吗 怎样才能更好地遵守
A5 B5 A6 B6 A7 B7 子议题三:学会依法办事 P902“探究与分享”,思考: (1)为什么这种“静音模式”的广场舞受到居民的赞赏 (2)如果生活中遇到广场舞扰民问题,你会怎么办 P103 “拓展空间”,思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节二:各组准备好相应问题的材料,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展示。
结论一: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2)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3)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4)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5)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结论二:青少年应如何与法律同行?(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①树立法治意识,对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③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④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环节三:师生共同深度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报告提到,人民法院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安徽、湖南、兵团等法院推进少年家事法庭建设,确保未成年人得到特殊、优先保护。审理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无效案,让直播平台全额返还158万元。
材料二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连续多年下降后有所反弹。全国公安机关已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掉2954个涉黑组织、981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其中,近20%有未成年人参与,7%左右的涉案人员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既有自身性格、人格、心理等因素,又有外部社会环境的诱导、煽动。'
(1)材料一中人民法院的做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
(2)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优先保护?
(3)请结合材料二思考,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智慧盘点】
【智慧达标】见学案
【智慧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