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分析单元功能,确立单元目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可以将本单元内容分为5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单元导语,以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为内容主。其中语文要素有一份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第二板块是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第三板块是两篇写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第四板块是习作训练,要珍惜自然语言。第五板块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手,5个板块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精读课文重在习得方法。《匆匆》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方法。《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上的方式有何异同”,启发学生感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法。交流平台,直接交代了两篇文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初试身手,让学生们能选择恰当的景物来表达我的心情。习作例文选择内容典型,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样例。习作训练,让真情自然流露,让学生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事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设计循序渐进,逐步落实本班的几个要素。纵向看,把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的写作单元进行纵向对比,发现8个写作单元的要素都指向表达,那么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围绕表达展开。(二)了解学生。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积累,对于文章表达的情感是容易把握的,但这是第一次系统学习并运用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情感表达方式。对于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 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如何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是学生们所困扰的。(三)梳理脉络,明晰目标。1、单元目标,基于学生从理解语言形式到运用语言表达的认知发展特点,并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现将本单元的目标和重难点总结如下。2、课时目标。确立了单一目标后,我们要有层次性的将单元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在各个阶段课时中具体安排项目。二、聚焦表达,探寻策略。(一)落实学得。1、朗读感悟,体会情感。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匆匆》一课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在读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1)入境诵读。在学的台阶,对于表达知识和技能的感受,必须用一种感性的方式,一种审美的方式,这就要利用诵读的方法,《匆匆》一课的诵读从可以用中央电视台康辉老师的朗读作为引领和示范。听完康辉老师的朗读,学生也可以自己边读边想,捕捉文字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听一读就让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初步落实,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一教学目标(2)聚焦“问句”。在文中作者常常直抒胸臆,最明显的是开头和结尾,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和追问,同学们可以先自己读一读这些语句,说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情感 有无奈,有哀伤、有惋惜、困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反问句都改成陈述句,可以吗 老师可以把修改后的版本让学生对比读,一对比就发现运用反问是无奈、哀伤、惋惜的情感要比陈述句的强烈,学生就真切体会到了文字间表明的情感。通过聚焦文中两处问句,落实体会作者通过一连串问题的方式表达感慨的好处这一教学目标。2、抓关键词,梳理线索。《那个星期天》一课可以运用抓住关键语句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来感受我一天中心情经历的变化。同时结合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按照时间顺序把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填写在图表中,在整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读文本,切己体察。在《匆匆》一文中,作者抒发对时光匆匆这一瞬息的感受时,并不做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捕捉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8000多日子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作者从整体上去感知自己24年的时光,在毫无察觉中匆匆流逝,接着选取了起床、吃饭、睡觉等这些生活中我们都习以为常的小事,形象化的描述了一日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的,一般的语言传达的却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痛苦和无奈的情绪。在这里引导学生抓住跨过、飞、走、游走等词语来体会时间来去匆忙稍纵即逝的特点。作者说的虽是自己生活的一日,但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因此在此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失,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训练,从而进一步落实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一教学目标。在《那个星期天》中,可以从重点语句中体会课文中人物内心困惑,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借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跳房子,看临场玻璃穴,看画报,还原成情节,联系自己生活,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跟文本的文字进行对话。同学们可以想想生活中的事例,再想想我在跳房子跳离赛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每做一件事情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这样就对文中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落实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事中表达心情变化的手法这一教学目标。4、对比阅读,总结方法。《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但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是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学完《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后,可以出示一张这样的一个表让小组合作交流,来探得两篇课文表达上的意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二)落实习得。1、回顾方法,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形成阅读这一类文本策略,懂得《那个星期天》,强调情感可融入具体的人、或景物中来自然流露。《匆匆》强调情感抒发,也可以直抒胸臆。初试身手,第一部分是解释环境与我们心情之间的关系,并列举了心情的好与不好状态下,同样看路边的花与小鸟却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与表达的情形。第二部分是以4种环境为例,指导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场景,尝试用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练习表达感受。例如奔跑在田野这一场景,做到景随情移。2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可以用思维导图画出《别了语文课》的心情变化,还可以画出《阳光的两种用法》分别是哪两种,从而梳理文章的脉络。(三)分类整合、发现异同。通过表格将两篇例文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情感状态,表达顺序、表达手段上,《别了语文课》学生借助旁批习得情感表达的方法有,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的变化,用内心独白抒发情感,还有借助典型事例凸显情感。《阳光的两种用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反复提到的“老阳儿”树立文章的情感线索,最终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素材,选择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三、迁移运用,表达真情。孩子们学习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也就完成了学得和习得的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已经在学生心中扎根,最终把自己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一)围绕真情,打开思路。1、出示图片,为情感词语和事情搭建联系。让学生由图想到高兴难过等情感词语,再从词语联系到生活中的事情。2、合理选材、集体交流。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感词语交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回忆起哪些经历过的事情。老师充分让同学们互评评价,围绕说的好不好,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他的真情 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提炼方法,要说的有画面感,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来表现,要事情吸引人就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场景记忆深刻。在老师的追问中,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习作搭建了桥梁,拓宽了选材,打开了思路。(二)围绕真情,尝试写作。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在于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以及表达出真情实感。可结合本单元精读课文所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整体关照,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三)围绕真情,分享吸纳。当孩子们用笔记记录真情,老师还要挑选不同的习作进行点评,学习优秀习作中将情感融入其中的方法,学习通过动作、心理、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抒发情感。根据点评孩子们再次修改。曾经站在孤立的文本前,总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立足单元,从整体出发,恍如“会当凌绝顶”。抓住表达这条线索,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从“学得”到“习得”,从“习得”到“用得”,循序渐进和学生探寻“庐山真面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