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教案(含反思和预习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观潮》教案(含反思和预习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各单元语文要素
单元 主题 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写作要素: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
第二单元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写作要素:抓住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阅读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写作要素:留心周围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第四单元 神话故事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写作要素:编写故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第五单元 多彩生活 阅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写作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
第六单元 成长故事 阅读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写作要素: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
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阅读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 主要内容。 写作要素: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
第八单元 青史留名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写作要素: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单元导读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了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满天繁星。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观潮》。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向我们展现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单元导语是引用的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滔滔江水,流长邈远;重重青山,若有若无。读到这句诗,我们仿佛就能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而我们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活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自然之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观潮》。
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是否观察过潮水的变化呢,一提到涨潮,你脑海里会浮现一副怎样的画面呢?钱塘江大潮自古以被称为天下奇观,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课件出示古人对钱塘江大潮赞叹的诗句)
师:古人对钱塘江大潮赞叹不已,在课前老师也有让同学们自行查阅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现在同学们就来交流汇报一下你收集到的资料吧。(引导学生讲述,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听了这么多关于钱塘江大潮的介绍,同学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去读一读了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课件出示生字)
在自学之后,大家都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来一起交流看看。
三、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书写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指导相同结构的字的书写建议。)
2.词语认读。
3.词语理解。(学生读词语)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已经发现了,这些词里面有些词特别有画面感,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图片,同学们根据图片说出你联想到了这些词语中的哪一个。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课件依次出现大堤、横贯、人山人海、齐头并进的图片)
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预设:课文是围绕开头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最能概括大潮特点的词语是天下奇观。
师:这位同学找的真是又快又准。全文正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天下奇观四个字指出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那么读到这里,又有同学有疑问了,这里天下奇观的“观”和课题观潮中的“观”,是一个意思吗?
(课件出示:“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指的是景象或样子。因此,“奇观”的意思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天下奇观”就是指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过渡: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来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2.理清叙述顺序。(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在默读之后,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圈画出来的关键词语(课件出示)
时间顺序来写的。
在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后,有同学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深入课文进行探究,同学们可以课后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本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师:在大家都默读完了之后,我们来一起交流看看你的学习成果吧。
先来看到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预设一: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宽阔和横卧让我感受到钱塘江很大,一望无际,尤其是横卧一词用的特别形象,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那里,站在这样的江边,不禁让人心胸开阔,心生敬畏)
师:这位同学能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把钱塘江想象成巨龙,特别有画面感。
预设二: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中的海塘大堤(这些景物让我想到平静的江面,江面上笼罩着薄雾,周围古老建筑物的影子若影若现,这幅画面让人感觉静谧)
师:这位同学是结合文中的景物描写来想象画面,把静态的文字想象成一幅流动的画面。
师:潮来前的江面宽阔平静,人们也是翘首东望,等着盼着。过了不久,潮终于来了。潮来时,文章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的内容。
2.学习3-4自然段(潮来时)
这一部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那么就让我们利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潮的声音 大潮的样子 人们的表现
从远处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填的。(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同学们填的都非常准确。那在我们整体感受了潮来时的过程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一:第3 自然段闷雷滚动的声音;(这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体会得特别深入)
师:还有的同学对第四自然段非常感兴趣,他们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预设二:第四自然段,“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两丈多高相当于两三层楼高的样子,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三层楼高的浪潮铺天盖地的涌过来,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啊。此时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学生的交流成果)
师:同学们真会联想,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想象,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的深入。就让我们把这份感受融入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还有的同学非常喜欢这句话,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三:第四自然段,“……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这些词语放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大潮那磅礴的气势)
师:再来读这句话,你会发现作者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十分形象的写出了潮头涌起,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大潮的非凡气势。就让我们把这份体会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边读边体会。
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都看到了这幅画面。同学们看(课件出示浪潮与白马的对比图),这样的景象是不是让你觉得作者比喻得非常形象呢。你是不是也想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呢,那我们就来仿照着这个比喻句,也来写一个吧。
循着隆隆的响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形成水墙,飞奔而来,我们的脑海中也随着文字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吧。(播放相关视频)看到这,我们不禁感慨,钱塘江不愧自古以为就被称为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借助表格关键词语,尝试背诵。
3.潮来前,江面平静;潮来时,江面有吞天沃日之势;那么潮过后,是不是又立刻恢复平静了呢?学习第5自然段潮退后的部分。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潮的气势宏大?(课件出示关键词:霎时、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潮头虽然西去,却从“余波气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江水上涨之高”三方面衬托出潮来时的宏伟气势,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整体回顾,拓展阅读。
1.引入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
①读一读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并交流。
②课文和古文相映成趣,都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与赞叹。
③谈话激发学生情感。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为钱塘江大潮写下了《浪淘沙》(其七)。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诗句。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学者王在晋也留下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古诗文的记载能够让我们间接地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悠久的历史。难怪作者在开篇便写下了: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解疑并小结课文。
那两丈多高的浪潮雄伟壮观是一奇;那山崩地裂的声响是一奇;那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气势之大是一奇;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余波持久也是一奇……
课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江面景象的变化之大、动静的对比之强,无不体现着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作业。
板书。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通过图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直观的了解,再学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先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了整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到了第二课时,就对潮来时这一重点部分就行细致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由学生与老师合作完成,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等方法展开想象,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
1 观潮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闷(mèn mēn)雷 笼(lǒng lóng)罩 薄(bó báo)雾 颤(chàn zhàn)动 涨(zhǎng zhàng)潮 风号(háo hào)浪吼
形 观察下面的字,并组词。 提( ) 震( ) 屹( ) 堤( ) 霎( ) 乞( )
义 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 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 ( ) 形容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查找的资料——钱塘江形成的原因。
日积月累 我收集的好句段 课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潮来时的句子。 我的积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