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上承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下接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所以本课起到过渡与承接作用。本课共四目,分别是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知识点较多。课本按通史顺序编排,讲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又有相似的汉化过程;既有多个政权并立时期,又有大一统时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既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要注重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涵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辽夏金元的历史发展脉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对辽夏金元政权建立的过程以及制度建设缺少完整认知与深层次理解,也难以总结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在思维能力上,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探究欲望,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教师可以按难度提升分层设置学习任务,采取多种形式的任务,引导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情感价值上,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已经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对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的认识还有局限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与时间轴了解辽、夏、金、元的时空分布,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时间线索和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统治范围、都城等相关历史信息。(侧重时空观念) 2.结合相关史料和所学,知道元的统一、成吉思汗、南北面官制和行省制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关键人物和主要制度,尤其是探讨元朝制度继承与创新的历史意义。(侧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思考并运用相关材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解释辽、夏、金、元“因俗而治”的原因。(侧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认识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诸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感悟中华民族交融形成的历史必然。(侧重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难点: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立意 辽夏金元统治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疆域拓展、治理糅合、民族交融等一系列举措,与汉族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即双方共同锤炼中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出示辽地图,用故事导入本课: 汉人讲官:“北辰居所而众星拱之。”辽道宗:“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邪。” 引出设问:你认同辽道宗的想法吗?如果不认同,那么何处是“中国”? 学生思考并回答:何处是“中国”? 设置认知矛盾与悬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出示材料:从古至今,中国经过无数次内外分际的“锤炼”,传统中国已经叠加、糅合了许多“他者”的成分,中国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而非静止概念。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 过渡:有学者认为:中国这个概念并非是静止的,而是锤炼、糅合他者成分生成的。两宋时期有哪些“他者”?让我们从时空角度一起探寻。
一、锤炼中国:疆域之拓展 任务一:在地图上标出“他者”的位置,结合时间轴说明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情况。 教师展示三幅地图与时间轴(附下面),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2、任务一:从时空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趋势。 教师在地图上用“/”标出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与汉族统治地区分界线,以此提示学生概括“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范围扩大,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1、①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整理学案,来到讲台在课件地图上标出“辽、夏、金”的地理位置。 ②学生依据时间轴,填写辽、夏、金建立与灭亡的相应时间,并按顺序阐释其政权更迭过程。 2、学生思考概括得出: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立,走向统一;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范围扩大,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1、本部分以地图变化和完成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发现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
时间轴
二、锤炼中国:治理之糅合 教师过渡:双方杂居相处,有这样的一幅壁画,它描绘的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出行场面,但分列在墓道的南北两侧,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壁画。 1、任务二:观察关山辽墓群壁画《驼车出行图》,请你提出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给学生1-2分钟左右时间观察壁画,(如有条件可以在课件上放大图片)然后请一列学生说明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过渡:同学们观察的都十分仔细,问题也颇具探讨价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事实上都指向—“ 为什么南北两侧的壁画截然不同?” 2、任务二:小组合作,探讨南北壁画截然不同的原因。 教师给学生1-2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导致壁画出现不同的差异。”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辽政权也形成一种特别的治理方式。 3、任务三:根据材料,指出辽政权治理方式的特点。 材料一:《迁徙中的行营》 材料二: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特点:因俗而治,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教师:这是辽政权独有的特色吗? 学生:…… 教师:你能否举例说明呢? 预设①:学生回答是。 教师:那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西夏与金是如何治理?(请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 教师反问: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指着PPT答案,这是辽政权独有的特色吗? 预设②: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请你用史实说明? 学生:…… 预设①学生回答夏金。 师分析夏金后,引入元过渡:“继辽夏金后,元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更加辽阔的疆域和更加复杂的民族问题,它是如何治理的呢?” 预设②学生回答夏金元。 请学生举例,师过渡:元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更加辽阔的疆域和更加复杂的民族问题,它还有哪些治理措施?” 4、任务四:元政权如何处理疆域和民族问题?结合材料,评价元朝的治理措施? 材料一:《元朝疆域图》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地图上梳理元政权处理疆域和民族问题的措施后,教师再请学生任选1-2条措施进行评价,举手回答,突出讲述“行省制”与“四等人制”的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元有继承也有创新,以行省制度为代表,继承了前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治理智慧,又给予了地方一定的军政大权,并在边疆管理上呈现出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的趋势…… 但在民族问题上,四等人制违背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激化了民族矛盾。 教师提问:我们的民族交融的进程是否在这种矛盾下陷入停滞? 学生:…… 1、学生认真观察壁画,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谈论,试图回答南北两侧壁画不同的原因,明白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影响壁画的不同。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总结特点是因俗而治,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顺着教师的问题链思路各抒己见,单独回答问题。 学生梳理辽、夏、金的政治制度: ①辽:南北面官制度;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仍保留草原习俗,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②夏:模仿宋制,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使用本民族官称。 ③金:沿袭唐宋政治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度。 学生根据学案的整理,梳理并回答元朝在疆域和民族上的措施。 疆域: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②设行省制度。 ③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④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⑤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民族:四等人制。 行省制度评价: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是我国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1、本部分让学生观察两幅壁画,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从学生提问的内容中也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关注重点与思考过程,更好的把握课堂。 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抛回给学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解决之前的提问。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育了合作探究精神。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教师设置问题链,既有师生全体互动,也有师生单独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也方便教师掌握学情,对症下药。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少数民族的治理当中也糅合了汉王朝的治理经验,锤炼中国的过程中还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制度糅合。 4、既全面地讲述了元朝的治理措施,又重点分析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四等人制”所带来的影响,详略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难点。
三、锤炼中国:民族之交融 教师: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譬如“回回”的形成就充分证明当时民族融合的表现。 任务五:结合材料,你能说出哪些民族交融的表现? 材料一: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 材料二:于是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故乡)者众矣。岁久家成,曰暮途远,尚何屑屑首丘之义(怀念故乡的情感)乎! ——王礼《麟原集》 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古文,并请学生回答当时民族交融的表现。 学生解读材料,观察图片,并且回答民族交融的表现。 半开放性题目,通过材料与图片,学生可以从“服饰、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角度去解读民族交融的表现,感悟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再次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习探究 材料:……从古至今,中国经过无数次内外分际的“锤炼”,传统中国已经叠加、糅合了许多“他者”的成分,中国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而非静止概念。……现代中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了帝国时代的天下,包括族群、疆界、文化、社会和以中央集权为代表的政治遗产等。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 从民族、疆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任选2个说明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请学生利用手头材料(教材与图册),选取两个角度进行回答。教师巡逻并与学生互动,最后选取不同角度的组进行发言,评价并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取两个角度进行充分讨论,并选取代表组织语言回答。 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利用书中材料,培养学生选取材料、解读材料、语言组织与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方面的素养。
总结升华 何处是中国 中国不仅是地理概念,也表现在制度与民族上的认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锤炼中国的历史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重新思考何处是“中国”这个问题,感悟该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为“中国”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首尾呼应,回扣学习目标,涵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参加大比武,收获良多,但也认识到许多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讲解第二部分“制度之糅合”时没有充分的对元朝的制度创新进行重点讲解,材料的选取时不够突出元朝行省制的创新之处,导致请学生单独回答时这个评价环节变成了学生机械的照读书本,无法理解行省制度为何能够“提高效率、巩固统治”。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采取了引导与讲解,但是显得枯燥,此处的材料还需要重新选择。在形式上,第三部分“民族之融合”的设计显得比较仓促,其讲述的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与上面的设计重复较多,缺乏趣味性,但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我会继续思考解决的措施。除此之外,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稍显薄弱,也没有在本节课得到较好的体现。 在课堂呈现上,由于时间紧促,没有做好前期的学案准备工作,所以学生并未充分的对本课进行预习,加上对多媒体技术的判断失误(不能放大缩小也不方便圈点),导致课堂呈现效果大打折扣。譬如前期的一些学生互动,如壁画解读等,没有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让一些本应该趣味的互动流于形式,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够充分。加上由于紧张和不自信造成的过渡生硬与口误,让本节课显得平淡,没有充分展示设计上的亮点。最后的学生讨论环节时间把控的不好,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主题的升华也比较生硬,不够自然。 总而言之,还是个人的素养有待提高。譬如材料的选取,能否精准选取课外材料?对于书本教材的挖掘是否充分?如何解读材料并设计问题链?还包括对知识的处理,知识讲解如何取舍广度与深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简洁、透彻的进行讲解?对书本的重构是否合理?这些都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反复实践训练,我会继续努力探索,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从而提升自己个方面的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