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01
说说你对苹果的认识
红红的
圆圆的
甜甜的
脆脆的
水果
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
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1.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思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多种多样,那么认识归为哪些形式呢?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理性认识
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2.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不同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不同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不同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补充: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请结合以下诗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1.含义:是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
性质: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思维、认识活动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
主体: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
包括三层含义: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自然科学实验,如培育杂交水稻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高考改革试点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植树造林、耕地种田、兴修水利等)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P49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例:愚公移山
  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箕畚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实践的主体(愚公和家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榔头、畚箕等工具)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是客观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提问: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特点:
常见关键词:设备、条件、工具、环境
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
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
(2)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常见关键词:为了、计划、战略、布局、蓝图、规则、意志
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特点: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常见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1.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 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
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或传递获得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注意
列举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哲理的诗句?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实践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改造着人的
主观世界
提高判断和
推理的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浅入深)
结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列举包含“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哲理的诗词?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然后知不足
命题:判定这把椅子坐着是不是舒服?
椅子说:……
设计者说:……
销售者说:……
听完介绍,可否断定椅子是不是舒服?
判定椅子是否舒服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亲自坐一坐,这就是实践。
客观
主观
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认识符合实践结果 正确认识
认识不符合实践结果 错误认识
原因: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的谚语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思考: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
实 践
认 识
实 践
指导
新认识
来源
目的
反作用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名言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拓展:认识对实践起什么作用?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思考
人们对血型正确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原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本课重要哲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含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检验标准
目 的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 源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动 力
实践
认识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决定
反作用
形式
本框小结
 
1.“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去尝一尝。”这句话不合理之处在于
A.主张要学习书本知识与前人经验
B.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否认了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
D.否认了人们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来获得知识
当堂检测
D
2.目前,我国已在国内数十家基层医院接入了 影像 辅助筛查技术,有效帮助医护人员抗疫。医护人员运用这一技术可以在十几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 影像作出判读,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具有基于自身认识加深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实践中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是人类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了现实的东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当堂检测
3.一直以来,人们以为饭后吃水果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营养学家对大量人群的观察与研究却发现,饭后吃水果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易引发腹胀、腹泻。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当堂检测
B
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A
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