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目标】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2.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课时】 1课时【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一)分享故事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有一个孩子,他非常淳朴正直。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他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又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他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那家的人只能无助哭喊。他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从此他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长大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这个孩子就是孙中山。(二)认识孙中山1.人物名片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广东香山人。名文,字载之,号日新,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2.导入新课: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孙中山是一个正直淳朴,胸有大志的人,那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孙中山,学习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不懂就要问二、翻开课文,发现“新鲜”(一)读课题,说发现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带星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二)打开课文看一看,略读课文与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预设一: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请一位学生读学习提示,其余学生边听边想,从学习提示中可知我们有哪些学习任务。交流梳理:通过默读课文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①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②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预设二:课后没有要写的生字和课后练习,多了两个泡泡。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在初读时,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三)小结:明确了学习任务,还了解了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先读读课文吧!三、初读课文,巩固字词,了解大意(一)巩固字词1.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背诵、照例、圈出、吓呆、戒尺、厉声、挨打、清楚、糊里糊涂)2.学习多音字:圈、背。(游戏识字)(二)聚焦学习提示第一问: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看一看文中的两幅插图,思考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内容?第一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面前背书的画面,他背得十分流利,但书里说的意思他却一点儿也不懂。第二幅:描绘的是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第1段)接着讲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还是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这段话的意思;(第2-7段)最后讲的是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第8-9段)(起因——经过——结果)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的学习习惯。四、再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一)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梳理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方法。陌生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表达特别奇妙的地方(拟人化)……(2)默读第1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1.查阅词典。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2.“咿咿呀呀”、“唱歌”读书像唱歌,这样的读书方式真新鲜。3.“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三)默读第2-7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心理描写,体现出孙中山乐于思考的特点;壮着胆子: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可知先生十分严厉)查阅词典。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3.思考:现在向老师提问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呀,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呢?(联系上下文,上文“从来不讲”;下文: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可知先生十分严厉)4.小练笔: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呢?发挥想象进行扩写。有的同学( ),有的同学( ),有的想:( ),有的小声嘀咕:( )。5.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为什么前面先生已经很生气了,后面又要给大家详细讲讲呢?(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所以先生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四)默读第8-9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体现了孙中山的勤学好问,以及求知若渴的坚定)(五)回顾全文,交流对“孙中山小时候敢于向先生提问”这件事的看法。1.同学们被孙中山的行为吓呆了,他们从来都没想过问先生问题,而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敢于提问,体现出了他十分勇敢。2.孙中山提问之后,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先生被他打动了,所以改变了态度,详细讲解了内容,这体现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3.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以后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也要及时提问,想办法解决。五、课堂小结,问题探究 1.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怎么做?询问老师、家长,和同学一起讨论等;查阅资料书;上网查找资料。2.结构梳理3.拓展延伸六、作业设计1.自主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2.复习本课的生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阅读、概括提炼、质疑提问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交流时也有了较好的表达意识,且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也因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所感悟,这均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有力保障。这是第一篇略读课文,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全篇的自主学习,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时刻注意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3*不懂就要问预习目标一:掌握字词 音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背诵(bèi bēi) 背包(bèi bēi) 圆圈(quān juàn) 羊圈(quān juàn)形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雅雀无声①他背书总喜欢( )。②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③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义 3.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旧时先生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木板。( )形容说话声音严厉。 ( )(3)对事物的认识模糊。 ( )预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 )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的学习习惯。预习目标三:思考质疑 对于课文我还有不懂的问题。拓展资料 1.查阅资料,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2.推荐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日积月累 我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我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第一单元 第3课 不懂就要问1. 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2. 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 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预习目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