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2.能归纳出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重点】能归纳出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欣赏,引出南京,进而引出金陵。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号 ,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是临川人,被称为 。因被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此诗通过对金陵胜地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感叹,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周汝昌评说:“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道,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三、解题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金陵怀古:题目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知识点回顾:咏史怀古诗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四、大声朗读文章,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按照怀古诗的一般结构,画出本文的结构图。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màn)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shuāi)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登临之地:金陵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所见何景:金陵秋景所思何事:六朝旧事所抒何情:?五、品读诗歌,合作探究。1、开头三句交代的信息有哪些?有什么作用?总领、点题、定基调2、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3、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意象特点手法意境六、上片小结①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②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③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景象)。④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七、深入探讨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叹因何而“叹”?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叹”些什么 ?叹叹的内容叹的手法叹的目的八、下片小结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内容),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情感)。九、教考衔接(2022·江苏省·模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①,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②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注]①帝王州:指金陵。②四百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共三百六十七年,四百年是约数。(1)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面对六朝“四百年”的兴亡历史,词人把它看作人生一梦,,其中寄托着词人的兴亡之感。B.“上尽层楼更上楼”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的思想情感很相似。C.这首词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D.本词用语宏大,“帝王州”“四百年”“长江”等词语使本词具有雄放的风格。(2) 该词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对金陵城作了重点描写。请比较“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B(2)该词“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两句主要通过想象金陵的历史、使用叠词“郁郁葱葱”,从整体对金陵这一形胜之地进行描写,盛赞其繁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主要通过“似练”“如簇”的比喻、“白练”与“翠峰”的鲜明色彩,描绘了壮丽、充满生机的景象。(2023·山东省·期中考试)四、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金陵怀古①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②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③,人心无复更风流。【注】①此诗作时正是宋朝立国不久,当时国穷民贫。王珪时任北宋左相。②萧萧:风声。③与问:过问。(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怀古诗和苏轼的《赤壁怀古》相同,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来结构全诗的。B.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满目秋”中的“秋”,既点出秋光萧瑟,令人感伤;又暗指金陵旧都风流不再,冷落凄凉。C.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格调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D.此诗尾联直抒胸臆、抒发悲愁。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尾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情方式不同。(2) 诗人是如何描绘眼中寥落清冷的秋光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 A.本诗不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写的。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并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颔、颈两联描写眼观金陵秋景,勾画出秋光的萧条,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的忧思。可见诗歌没有“思古人——忆其事”,而是写眼前景。故选A。2. ①视听结合。“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意思是晚风萧萧吹起落叶飘飞,寒云惨淡重压着旧城楼。前句是听觉感受,“萧萧”摹写晚风吹动落叶的声音;后句是视觉感受,“惨惨”写出寒云给人的阴冷之感,“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总之,“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视听两个角度相辅相成,表现出秋日金陵城的肃杀暗沉。②拟人手法。“惊红叶”的“惊”运用拟人手法,晚风中红色似被惊吓而四处乱飞。其实“惊”的不是红叶,而是诗人,诗人将人的情感赋予诗中的“红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中红叶翻飞飘零的情状,烘托出凄凉萧瑟的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