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语文要素】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4.背诵古诗《蝉》。[教学重难点]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预设:2. 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说说你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预设2:《珍珠鸟》 中,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和珍珠鸟相处的细节,让我们懂得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的信赖。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1.出示句子。(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2.学习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第2课时[课时目标]1. 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2. 背诵古诗《蝉》。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了对比的写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的剩余部分和“日积月累”。2、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1.出示句子。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姿态”和“开辟”的解释。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例如: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美丽又温和的好老师。3.师: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一样。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三、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2.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介绍作者。4.出示注释,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词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5.领悟诗情: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诗人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远,实际上是借蝉咏怀,表明自己品格高洁,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所称道。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教学反思]“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课堂结束后,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自学、探究、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从“语文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这三部分内容。我把“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放在第1课时讲,剩下的放在第2课时讲。这两节课如何连接、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连接和过渡的问题。这样是不行的。从这两节课来看,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研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古诗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感悟诗意,似乎又翻出了新意,值得提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