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专题13: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专题13:环境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五升六暑期阅读精准突破(含答案)

资源简介

暑期突破 专题 13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一、提问方式
①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②××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
★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
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3)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4)为下文中人物性格的描写做铺垫。
【典例】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
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
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
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慈母情深》)
作用:划线部分为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母亲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渲染了压抑、沉闷的气氛;烘托
出作者压抑、烦躁的心理;衬托出母亲吃苦耐劳、勤劳的形象。
(二)自然环境描写
指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即自然环
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渲染了××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情感等;
(4)衬托人物××精神、性格、品质等;
(5)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典例】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草船借箭》)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江上大雾漫天,能见度低的环境,为后文曹操疑心有诈,不敢出
兵,只让弓弩手射箭,最后诸葛亮成功“借”箭作铺垫。
答题格式:
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这句话写了××内容,点出了××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渲
染)了××氛围(气氛);烘托了××情感;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
文××情节做铺垫……
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点都要写,一般会涉及到其中的 3 点左右。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男孩子觉得来到了冰天雪地的荒原,他心情苦恼,真想号啕大哭一场。他肚子咕噜咕噜饿得很,已
经有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可是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现在刚刚是三月,地上或者树上都还没有长出一些
可以吃的东西来。
②唉,他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有谁会给他房子住呢?有谁会为他铺床叠被呢?有谁来让他在火炉旁
边取暖呢?又有谁来保护他不受野兽伤害呢?
③太阳早已隐没,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夜幕自天而降,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大森林
里开始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
④男孩子在空中遨游时的那种兴高采烈的喜悦已经消失殆尽。他惶惶不安地环视他的那些旅伴,除了
他们之外他是无依无靠的了。这时候,他看到那只大雄鹅的境况比自己还要糟糕。他一直趴在原来降落的
地方,样子像是马上就要断气一样,他的颈脖无力地瘫在地上,双眼紧闭着,他的呼吸只有一丝细如游丝
的气息。
⑤“亲爱的大雄鹅,”男孩子说道,“试试看去喝喝水吧!这里离湖边只有两步路。”可是大雄鹅一动也
不动。
⑥男孩子过去对动物都很残忍,对这只雄鹅也是如此。此时此刻他却只觉得雄鹅是他唯一的依靠,他
害怕得要命,弄不好会失掉雄鹅。他赶紧动手推他,拉他,设法把他弄到水边去。雄鹅又大又重,男孩子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推到水边。
⑦雄鹅把脑袋钻进了湖里,他在泥浆里一动不动地躺了半晌,不久之后就把嘴巴伸出来,抖掉眼睛上
的水珠,呼哧呼哧地呼吸起来。后来元气恢复过来了,他昂然在芦苇和蒲草之间游弋起来。那只白雄鹅交
上了好运气,一眼瞅见了水里有条小鲈鱼。他一下子把小鲈鱼啄住,游到岸边,放在男孩子面前。“这是送
给你的,谢谢你帮我下到水里。”他说道。
⑧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男孩子第一次听到亲切的话。他那么高兴,真想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雄
鹅的颈脖,但是他没有这样冒失。
(选自《骑鹅旅行记》,有删改)
1.短文中的男孩是 。联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可以知道这篇短文的情节发生
在课文之 (填“前”或“后”)。
2.第②段使用了一连串问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3.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多选)
A.渲染当时寒冷、令人恐惧的氛围
B.衬托男孩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C.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D.为下文男孩的转变作铺垫
4.你觉得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选文写一写。
【答案】
1.尼尔斯 后
2.尼尔斯对家人的思念和此刻的孤独无助
3.AB
4.我觉得男孩(尼尔斯)刚开始是一个淘气、喜欢恶作剧的人,从课文中动物们的语言可知,尼尔斯经常
捉弄动物们;但他有了改变,变得勇敢、善良、坚强,选文中他被大雄鹅带到了荒原,在孤独无助的情况
下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大雄鹅拖到水中,救活了他。
【解析】
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本文选自《骑鹅旅行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被小精灵变小后,骑上一只雄鹅开始了一段奇妙
的旅行。因此,当我们在短文中看到类似的情节,如男孩骑鹅旅行、与动物互动等,可知短文中的男孩是
尼尔斯。
从短文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在荒原上感到苦恼、饥饿和孤独,但是当他看到大雄鹅的情况比自己还要糟
糕时,他开始尽力帮助大雄鹅,这表明他已经有了一些改变。这与课文《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被小精灵
变小后,骑上雄鹅开始了一段漫长而又奇特的旅行,并在旅行中逐渐改正了自己调皮捣蛋的性格的情节相
符合。因此,可以推断出这篇短文的情节发生在课文之后。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
第②自然段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号,表现出了他在荒原中独自面对困境时,对于食物、住所、温暖和安全的
渴求与无奈。他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食物,不知道谁能给他提供住所和温暖,也不知道谁能保护他免受野
兽的伤害。这种连续的疑问形式,强调了男孩子内心的绝望和孤独感。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第③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湖面上吹来一股寒气”和“夜幕自天而降”,环境描写确实渲染了当时
寒冷、令人恐惧的氛围。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感到“恐惧和不安也随着黄昏悄悄地来到”,因此环境描写也
衬托了男孩内心的恐惧与无助。故选 AB。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本题,需结合课文内容和选文来写。文章写了起初的男孩是一个调皮捣蛋、对动物残忍的孩子。他对
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快乐和满足。然而,当他被小精灵变小后骑上雄鹅开始旅行时,他逐
渐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也见证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残酷。这
些经历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关心他人和尊重生命。他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生物
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孩的明显转变。他不再对动物残忍,而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照顾它们。当他
看到大雄鹅处境糟糕时,他感到担心和害怕,担心会失去这个唯一的依靠。他努力把大雄鹅推到水边,帮
助他恢复体力。当大雄鹅为了感谢他而送给他小鲈鱼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这些行为表明,男孩已经从一个自私、冷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他学会了珍惜与他
人的关系,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二、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赔 偿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走出小店,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
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手里拎着心仪已久的“泥人轩”的泥塑,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
②突然,身后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我转过身看见一位六
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谦逊的气韵。
③“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点头,问道:“是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
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li
ǔ)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yǎn)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zōn
ɡ)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④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
什么!”
⑤老人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惊讶,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
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
是棉团。这泥土里的棉花没有搅拌均匀,以后下雨天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⑥我理解了,又疑惑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温和地一笑,一脸阳光。我
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
匆地追了过来。
⑦我手里捧着纸盒,不知道说什么好。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
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
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
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⑧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
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膀,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
价实。”
⑨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
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⑩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 7期)
5.根据短文的主要内容,补充下面的故事情节。
6.“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这句中老人摔碎的泥塑是(  )
A.“温酒斩华雄” B.“千里走单骑”
C.“雪夜上梁山” D.“关公巡城”
7.下面对句子描写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神态描写)
B.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心理描写)
C.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外貌描写)
D.那一尊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动作描写)
8.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自然段中对两尊泥塑的描写显示出老人技艺的高超。
B.老人赔偿两尊泥塑只是为了维护“泥人轩”的名声。
C.第⑥自然段中“我惊呆了”说明我没想到老人就是“泥人曾”。
D.短文表达了“我”对老人高尚品质的敬佩和赞美。
9.读小说,要关注环境。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请你写出它的作用。
10.小说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写出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
5.摔碎泥塑 双倍赔偿
6.B 7.A 8.B
9.借用了这些优美的景物来烘托出“我”用假钞买到心仪已久的泥塑时愉快的心情。
10.(1)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
气度。
(2)技艺精湛。从文章第⑦自然段关于泥塑的描写可知老人做的泥塑栩栩如生,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老人的
技艺高超。
(3)诚实守信。从文章第⑤自然段老人摔碎泥人和第⑧自然段老人加倍赔偿等可以看出老人是个信守承诺
的人。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可知,此处的情节
可概括为:摔碎泥塑;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可知,此处的故事情节可概括为:双倍
赔偿。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
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可知,老人刚才摔碎的泥塑是“千里走
单骑”。故选 B。
7.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辨析。
A.阅读句子“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从“得意的一笑,一脸阳光”可知,这是神态描写。本项判
断正确。
B.阅读句子“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从“你……要干什么”可知,这是语言描写。
本项判断错误。
C.阅读句子“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从“蹲、拨弄”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可知,这是动
作描写。本项判断错误。
D.阅读句子“那一尊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从“眼光闪闪、嘴唇微张”等处
可知,这是神态描写。本项判断错误。故选 A。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一尊是‘千里走单骑’……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可知,这是有关于两尊泥塑
的描写,两尊泥塑手工精致,体现了老人技艺的高超。选项说法正确。
B.从第⑥自然段的“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
来”和第⑧自然段的“‘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以知道
赔偿两尊泥塑不只是为了维护“泥人轩”的名声,还因为老人是一个讲究诚信的人。选项说法错误。
C.从第④自然段的“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
脸:‘你……要干什么!’”和第⑥自然段的“我理解了,又疑惑了。‘你咋知道这些啊?’”可以知道
“我”没想到老人就是“泥人曾”。选项说法正确。
D.文章讲述了泥人曾特意追赶买了有问题的泥塑的“我”,告诉“我”真相并作出赔偿。文章通过对老人
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我”对老人高尚品质的敬佩和赞美。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 B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故选 B。
9.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子“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
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可知,这是环境描写,文章通过对这些优美的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
“我”用假钞买到心仪已久的“泥人曾”的泥塑后成功逃脱的愉快心情,同时也为下文中“我”因不好意
思而红脸和交代用假钞作铺垫。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突然,身后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我转
过身看见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谦逊的气韵。”可知,从老人的语言、举止等体现出了其温
文尔雅的气度。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老人拍拍我的肩……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
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
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
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可知,此段通过对两尊泥塑外形的细致描写,侧面烘托出老人的精湛技
艺。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老人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和第⑧自然段“‘泥人轩’
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老人是个对产品质量负责且诚实守信
的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夜里的野玫瑰
①维也纳的冬天,从阿尔卑斯山上袭来的寒风锋利如刀。
②舒伯特很穷,家里没有钢琴,只好每天到学校练琴。那一个夜晚,他从学校里练完钢琴回家。走在
寂静的路上,只听见风响,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③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舒伯特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舒伯特认识这个小男孩,他跟自己学过音
乐,和自己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
④夜这么深了,小男孩没有回家,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舒伯特一眼看见了小男孩手里拿着的东
西,那是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舒伯特立刻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这两样东西,可是谁会买一本没什么用
的旧书和一件破旧的衣服呢?
⑤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
正抬起头,他看见小男孩忧郁的眼睛里噙满泪水。舒伯特弯腰将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
出来。可惜他没有多少钱。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交给小男孩说:“本书卖给老师吧!”
⑥舒伯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禁不住站在路灯下仔
细读起来,最后居然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少年看见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⑦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不知怎么搞的,蓦然之间,寒冷的风,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
界都不存在了,舒伯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鲜红如火。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看到了
顽皮孩子的身影……
⑧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他飞也似的跑回家,把
这段美妙的旋律记了下来,这就是舒伯特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现在,这首歌曲的手稿已经价值
连城了。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一贫如洗:
(2)价值连城:
1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3.从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抄写下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为什么贫穷的舒伯特还坚持买小男孩的旧书?
15.文章第几自然段是舒伯特所产生的想象?从想象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答案】
11.原形容穷得像被水冲洗过似的,一无所有。文中指小男孩家很穷。 原形容物品的价值极高,十分
珍贵。文中指《野玫瑰》的手稿很珍贵。
12.贫穷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遇见了比他更贫穷的学生,因善心,他买下了男孩的旧书,旧书
带给他创作灵感,并因此写出传唱至今的名作《野玫瑰》。
13.句子:走在寂静的路上,只听见风响,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好处:渲染了清冷的氛围,为下文帮助小男孩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舒伯特善良的品质。
14.因为他心地善良,同情穷孩子。
15.第⑦段。舒伯特的眼前只有那盛开的野玫瑰,鲜红如火。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看到了顽
皮孩子的身影……已经被歌德写的优美生动的《野玫瑰》深深陶醉了。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要运用工具书和具体语境来理解。
“一贫如洗”原形容穷得像被水冲洗过似的,一无所有。文中指小男孩家很穷。
“价值连城”原形容物品的价值极高,十分珍贵。文中指《野玫瑰》的手稿很珍贵。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
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起因是舒伯特在夜晚见到比他还穷的小男孩;经过是他买下小男孩的旧书,并由书中歌德的诗引发灵
感;结果是他写出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可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通读全文可知,环境描写的句子为第②段的“走在寂静的路上,只听见风响,只看见路灯闪烁,夜色笼罩
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
好处是渲染了清冷的气氛,在这么冷的天气中卖东西说明生活很艰难,为下文善良的舒伯特帮助小男孩做
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舒伯特出于同情帮助寒冷天气里的小男孩也表现了他的善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学生可根据舒伯特的心理活动体会其思想感情,“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他知道那是一种什
么滋味”,由此可见,舒伯特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所以买下比他更穷的小男孩的书。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⑦自然段是舒伯特所产生的想象。
读第⑦段可知,“蓦然之间,寒冷的风,漆黑的夜都不存在了,连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舒伯特的眼前只
有那盛开的野玫瑰,鲜红如火。他似乎闻到了野玫瑰扑鼻的芳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都是舒伯
特联想的内容,可见他被歌德的诗陶醉了。可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理解
明子出师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
回到窝棚后,三和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
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
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
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
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②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③小高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④小棚里绝对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高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
“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上,退到一旁。
三和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
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
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
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
“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
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
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16.本文情节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请概括主要内容。
17.从①②两处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18.③④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9.联系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结合小说最后一段师傅说的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如何与人相处、如何
生存”的理解。(80字内)
【答案】
16.师父请客;黑罐斧击;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17.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18.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
现。
19.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
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解析】
16.本题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情节提示,
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文章在写“明子击斧”之前,先写
的是三和尚请客,可用“师父请客”概括;然后写三和尚给出出师的任务,明子让比自己在的黑罐先来,
可用“黑罐斧击”来概括;最后明子出师了,是因为他完成了师傅的任务,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17.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中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体会。首先根据文意知道,这三次
斧击直接关系到二人的前途,事关重大。黑罐是微微颤抖”双手,可以看出他在任务前的紧张与不安;而
明子却是“一把操起斧头”,可见他的动作的果断,对任务的完成充满信心。
1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两个环境描写句,第一句以“小窝棚中只有蜡烛油的气味”来渲染出一种
严肃、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句则重点突出小窝棚的黑暗,也是为渲染紧张气氛,引起
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任务究竟谁能完成呢?为后文的明子的表现埋下伏笔。
1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 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
充足的理由,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的同时也要老实憨厚,做事扎实的角度作答即可。
五、课外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
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
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
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那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
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⑤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回头,却被惊呆了——只
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
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A)
⑥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地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
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⑦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
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⑧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我收拾东西
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⑨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就没有打伞。这时电
话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
“ 。”
⑩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
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
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B)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
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 选文有删改)
20.根据提示将情节图补充完整。
时间:
母亲:
21.第⑤自然段画横线句子(A)中,作者把母亲比作 ,通过 这些
动词描写,把母亲对“我” 的目光,融进“我”远去的背影之中,
整个画面温情无比。
22.在第⑨自然段的横线处写写“母亲在电话里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完成。
23.第 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B)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心被“淋湿”,看似不合理,却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
B.心被“淋湿”,看似不合理,却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母亲对女儿的疼爱。
C.心被“淋湿”,看似不合理,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D.心被“淋湿”,看似不合理,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爱。
24.如果要给文章的第⑧至 自然段配上插图,你认为画面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哪一组景物?结合文中的
环境描写,说说这组景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A.晴朗的天空 灿烂的阳光 病房的电梯
B.阴暗的天空 蒙蒙的细雨 长长的走廊
我选( )组景物,
【答案】
20.这个周末  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21.老鸟 趴、望着、看着、挥 依依不舍
22.下雨了你快打伞,小心淋湿了感冒。
23.B
24.B 渲染出阴冷的气氛,烘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①处,根据原文第 1-3段“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
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可知,这个周末,我离开家时,母亲站在我离开的路口,看着我远去。
②处,根据原文第 4-6段“那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
口,向我望着”可知,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③处,根据原文第 10-14段“去年秋天……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
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可知,去年秋天,母亲守候在医院病房的窗口,
看着雨中的我离开,并打电话让我打伞。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老鸟和小鸟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爱
意,趴在小小的窗口,能够让人脑海总浮现出那一幕景象,本句还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体现出母亲的
不舍。
22.这道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写句子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作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即
可。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24.联系上下午可知应该选择 B答案,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常见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
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衬托事物特点;④推动情节的发
展,为下文做铺垫等。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
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把报纸塞
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点就起床,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因
此,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
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miǎn tiǎn)地笑着。他
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
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头跃起,接过报纸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
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他还穿着睡衣,蜷缩在空调呼呼
作响的卧室里。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
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
就看他能不能珍惜晨光,早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你看看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大笑起来:“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
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 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
湿透,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niè rú)着
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骑了,报纸也弄湿了……”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
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⑨转眼到了 8月底,儿子接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náng)准备上学了。这天 8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报纸还是
由我爸爸送。”
⑩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报到。”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一点,以后
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我关上门,一转身,看见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注释:
腼腆:因怕生或者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25.读短文,填空。
(1)给文章起一个(准确或者能吸引人)的题目:
(2)找出文章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抄写下来。
(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能体会到送报少年工作的繁重和劳累。
B.从第⑦自然段对儿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他自视过高,瞧不起送报少年。
C.文中“我”的儿子能考上邮政大学,说明他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
D.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儿子,通过对比更加突出送报少年的性格特点。
26.下面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
(1)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
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2)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一点,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27.用“ ”画出第③、⑧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词句, 这些词句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8.“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如果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
你听到送报少年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时的内心感受。
【答案】
25.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七月下旬的一天,转眼到了 8月底 C
26.外貌描写 乐观或吃苦耐劳 语言描写 孝敬父母(懂事 孝顺懂事)
27.骄阳似火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
环境描写体现了天气的恶劣,衬托出少年吃苦耐劳的品质。
28.羞臊、懊悔。原来送报的少年这么优秀,我为自己之前的少爷做派感到羞愧,更钦佩他这种吃苦耐劳
的精神。
【分析】
25.(1)本题考查的是给短文起一个名字,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本篇文
章主要讲了一个送报的少年的故事。所以标题叫做送报的少年更能吸引人。
(2)本题考查的是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摘抄,例如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有放暑假的时候,七月下
旬的一天,转眼到了 8月底。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整段文字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理解不正确的是
文中“我”的儿子能考上邮政大学,说明他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文章中主要描写的是一个送报的少年
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北大的故事,对“我的儿子”考上邮电大学的描写并不多,所以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
勤奋的孩子。
26.本题考查的是是人物描写的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人物描写的分析即可。
(1)在本句话中是对送报少年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或吃苦耐劳的人。
(2)在本句中是对送报少年的语言描写,从他说的话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敬父母,懂事孝顺的孩
子。
27.本题考查的是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词句以及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
容可以得出,词句的作用有体现了天气的恶劣,衬托出少年吃苦耐劳的品质。
28.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分
析,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听到送报少年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时的内心感受。可以是羞臊、懊
悔。原来送报的少年这么优秀,我为自己之前的少爷做派感到羞愧,更钦佩他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