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件(共32张PPT)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再现型
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那么你知道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已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进行美术创作的?
《小姜》 冷军
《梦》 毕加索
表现型
真实
抽象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CONTENTS
神墨

“因材施艺”的创造

用笔触控诉战争

用画笔描述历史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用画笔描述历史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预习课本2-3页,完成右侧填空。
作品名称
作品作者
创作时间
作品内容
阅读/ 图片识读
创作背景
尺寸:192cm×345cm
字子容,山东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1949年 10月,新中国成立。东北、华北解放区已然在解放前进行完“暴风骤雨”般的土改,但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广大新解放区,农民的土地愿望还没有得到实 现。为巩固新生政权,满足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开始在新解放区继续实施土地改革政策。
神墨老师
土地改革运动
1954年第一稿
1957年第二稿
1958年第三稿
1959年油画素描稿
王式廓创作素描《血衣》是吸心沥血,绞尽了脑汁。素描《血衣》从1950 年酝酿到1959年完成,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不过用了8年。利用10 年时间创作一件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首例。由此,我们不得不折服王式廓强烈的精品意识和严肃的创作态度。1953年完成第一稿时,没有血衣情节,1954年他受连环画启发,画面上才有了血衣这个中心结构。
他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 为创作素描《血衣》这一规模宏伟的艺术工程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开始于1950年,历时23载,包括创造的百余幅人物素描系列作品及1959年完成的大型素描作品《血衣》,以及陆续完成的73幅油画人物肖像等系列和最后未能完成的大型油画《血衣》。
王式廓简介
素描《血衣》一问世,即引起不小轰动,颇为成功。然而,素描作品并非画家的初心,王式廓先生的目标是将其继续创作成为一幅油画作品。直到1973年,他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的创作任务,正式开始创作油画《血衣》。
在河南写生搜集素材时,王式廓几乎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热情,毫不懈怠地作画,在短短的29天当中,画了70多幅油画稿,最终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画架旁……
代表作还有
《参军》
《井冈山会师》
《改造二流子》
画家在创作
1.画面主要表现了什么场景?
2.画面的主人公是谁?
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
3.画面表现了几组生动的人物印象?
4.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表情、动作。
讨论/ 审美感知
地主
持血衣控诉的妇女
双目失明的母亲
持字据的老汉
残疾者一家人
群众
民兵
《血衣》 (油画素描稿 现代)王式廓
分析/ 文化理解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主要的人物:
妇女举着血迹斑斑的衣服、可怜无助的孩子、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控诉者地主的罪行老太太、手拿证据的老人、瘸腿的青年、悲伤的母亲、狡猾的地主耷拉着脑袋、正义的共产党。
画面局部一
画面局部二
画面局部三
王式廓突出描绘了一位长时间受到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妇女。她位于画面最高的位置上,十分突出和醒目,正高举着血衣进行控诉。
画家笔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创作经历了哪些过程?
观察并思考:
讨论 文化理解
1957年草稿
1959年巨幅素描局部
对于持血衣的妇女的面部处理,王式廓进行了多次调整。正面、半侧面、侧面等等。
探索到最后,选择把妇女的脸转过去。画家认为这样比较含蓄,有力。
《血衣》中以母亲手持血衣控诉地主的典型情节和瞬间,形象地向观众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压榨的奴隶,已经站立起来了。她那向后扭转的体态,是一个明确的表情,一种肢体语言,饱含辛酸与仇根。
这一切都是形象的、一目了然、不须文字说明个绍的。这一“瞬间”和“钥匙”,还预示着事态的发展,觉醒了的奴隶将冲破旧制度的缺口,在解放的路上迅跑。
而血衣本身正是历史的铁证,是对封建阶级的无情揭露,也说明当年的奴隶敢于保存血衣,早已孕育着反抗。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手拿字据的老农,劳动了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力,创造了无数财富,但又一贫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债 。
草稿到定稿
草稿到定稿
观察并补充: 的老汉
观察并补充: 的老母亲
双目失明的老妈妈,眼眶深陷,满腔凄楚,欲哭无泪,她太想见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草稿到定稿
观察并补充: 的老汉
坐在地上的残疾者,刚开始是躺在地上的,后来改为坐着,并且是老年农民,后面扶他的是女孩子。老年残疾容易和人的衰老联系在一起,于是把残疾人改为青壮年,把后面的女孩子改为老母亲。……
讨论 文化理解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台上以中间的农民代表为定点形成一个三角形,象征着在土改中,中国共产党和部队是农民最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讨论 文化理解
地主恶霸的形象被放到了画面之中,而且位置摆的恰如其分。他与控诉者之间形成一种关联,在农民群众的控诉之下低头认罪,但是又有一点心有不甘的神情。
主席台上一位土改工作队队长,他向苦难深重的被压迫农民投去无限关切的目光。
旁边的农民代表拍案而起,他心中的愤怒难以抑制,在表情中展露无遗。
草稿到定稿
草稿到定稿
观察并补充: 样的群众
分析对比艺术与生活
观察并补充: 样的地主


CONTENTS
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
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用画笔控诉战争
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激起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预习课本4页,完成右侧填空。
作品名称
作品作者
创作时间
作品内容
阅读/ 图片识读
创作背景
尺寸:305.5CM×782.3CM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 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 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 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
画家运用了什么样表达方式?
象征的手法,抽象夸张的表现手段
公牛、受伤的马、闪亮的灯光、慈爱的母亲、
空炸中的受难者
作品是什么的色调的?为什么?
黑白灰的色调有效地突出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
绝望、混乱
讨论/ 审美感知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
这盏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个游动的、冷酷的梦魔。
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
躺在地面的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创,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
分析对比画面内容
分析对比画面内容
牛头下面,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绝,她的两只眼睛奇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
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
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哀悼基督 米开朗基罗
耶稣手上的钉痕 “圣痕”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戈雅
《格尔尼卡》整幅作品主色调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仿佛这就是当时战火纷飞的场景,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无法抹去的伤痛和惨剧性。几何构图的创作手法,三个画面垂直分布,虚实结合,人物支离破碎,看起来好想因战争四处逃亡,实际上乱中有序。画中的牛,是唯一直面观赏者的元素,它代表着法西斯纳粹,眼神冷漠。抱着小孩的母亲对着天空嘶吼,无奈又悲痛。牛和马之间有一只小鸟,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难逃战争带来的残忍伤害。上方的眼睛像恶魔之眼,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惨状。眼睛下方举起灯光的人,似是给这片黑暗带来了光明,而下边仰望的人,看到了这抹灯光,为和平的到来祈祷。其实毕加索并没有在《格尔尼卡》具体描绘小镇被轰炸过的场景,这个虚构的场景却蕴含了所有战争的苦难。每一次战争都会使很多无辜的人陷入黑暗中,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于此。


CONTENTS
神墨
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
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因材施艺”的创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发现感受美
帕勃罗·毕加索 《牛头》(1942)
作者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则与木料的纹理顺势相连,使人感到木料的条纹就是少女飘动的长发。
向往(木雕 现代)张德华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汉)
草稿到定稿
艺术与生活
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
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
出现宛若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CONTENTS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来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他们都是从我们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而创作而来的。
美术创造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