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复习】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期末复习】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易错必刷90题
1.(22-23高一下·山东聊城·期末)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的表型可能是白色非甜和白色甜
B.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8种,且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D.F2中紫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4/9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B/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
【详解】A、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非甜:甜=3:1,据此可知,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B/b),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c),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C_为非甜,cc为甜,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故亲本的表型可能是白色非甜和白色甜,A正确;
B、根据题意,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白色=9:7,是9:3:3:1的变形,说明紫色与白色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一般来说,F1中雌配子数量远远小于雄配子的数量,C错误;
D、紫色籽粒的基因型为A_B_,其他为白色,F2中紫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2:2:1,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4/9×1/4+2/9×1/2+2/9×1/2+1/9=4/9,D正确。
2.(22-23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末)瓤瓜花为单性花,甲和乙是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纯合瓤瓜优良栽培品种,二者杂交F1植株所结果实全部变苦,将F1雌花套袋同株异花传粉,F2表现为变苦株与正常株两种,其比例为9:7。某同学对该遗传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F2变苦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后代中正常株占11/36
B.F2正常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7
C.F2两株正常株之间自由传粉,后代全为正常株
D.授粉前需要对母本采取的操作是去雄和套袋
【答案】A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甲和乙是不同优良性状纯合瓤瓜品种,二者杂交F1植株所结果实全部变苦,F1雌花套袋同株异花传粉,F2表现为变苦株与正常株两种,其比例为9:7,设相关基因是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F2中正常株7/16包括A-bb:aaB-:aabb=3:3:1,变苦株9/16A-B-。
【详解】A、F2表现为变苦株与正常株两种,其比例为9:7,设相关基因是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F2中变苦株为9/16A-B-,即变苦株有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同株异花传粉(即自交),后代中正常株占2/9×1/4+2/9×1/4+4/9×7/16=11/36,A正确;
B、F2正常株同株异花传粉(即自交),即A-bb、aaB-和aabb之间同株异花传粉,子代无A-B-个体,后代全为正常株,所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100%,B错误;
C、F2两株正常株(A-bb、aaB-、aabb)之间自由传粉,若相关基因型是Aabb和aaBb,子代会出现AaBb的变苦株,C错误;
D、瓤瓜花为单性花,授粉前不需要对母本去雄处理,D错误。
3.(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A.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
B.甲一定为杂合子,乙一定为纯合子
C.F2所有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29
D.若F1随机传粉,子代雄性不育株占7/64
【答案】C
【分析】据题意可知,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
【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结果②显示一半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雄性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即甲一定为杂合子,乙一定为纯合子,AB正确;
C、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其中aaBb自交,后代全是雄性可育,且均能稳定遗传;AaBb自交后代可育株中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1aabb,其中2AABb和4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F2中可育植株有1/2+1/2×13/16=29/32,F2可稳定遗传植株所的比例为1/2+1/2×(1/16+2/16+1/16+2/16+1/16)=23/32,所以F2中的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3/32÷29/32=23/29,C错误;
D、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1:3:3,若F1随机传粉,子代雄性不育株(A_bb)占1/8×18+1/8×3/8+3/8×1/8=7/64,D正确。
4.(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产生雌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3/5不含该基因的雌配子,但在产生雄配子时不存在此现象。该植株自交,子一代自由传粉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5:2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7:2
C.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F1中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14
【答案】B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Aabb的植株体内,A基因能杀死体内不含该基因3/5的雌配子,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1/2∶(1/2×2/5)=5∶2,A正确;
B、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5∶2,雄配子中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得到F1中AAbb=5/7×1/2=5/14,Aabb=5/7×1/2+2/7×1/2=7/14,aabb=2/7×1/2=2/14,由于Aabb的植株体内,A基因就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雌配子时,能杀死体内3/5不含该基因的配子,所以F1产生的雌配子Ab=5/14+7/14×1/2=17/28,ab=7/14×1/5+2/14=17/70,所以雌配子中Ab∶ab=5∶2,B错误;
C、自私基因A和a属于等位基因,因此该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5∶2,雄配子中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得到F1中AAbb=5/7×1/2=5/14,D正确。
5.(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已知某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开红花,然后让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3种
B.亲本中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
C.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5/8
D.F2中白花:紫花:红花:粉花为4:3:6:3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白色基因型为aa__,紫色为A_bb,红色为A_Bb,粉红色为A_BB。
【详解】AB、分析题图:白色基因型为aa__,紫色为A_bb,红色为A_Bb,粉红色为A_BB。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即aa__×A_bb→A_Bb,所以亲本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植株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AaBb自交,F2基因型为1AABB(粉红色)、2AABb(红色)、2AaBB(粉红色)、4AaBb(红色)、3A_bb(紫色)、3aaB-(白色)、1aabb(白色),可知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共3种,AB正确;
C、F2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有aaB_、aabb、AAbb、AABB,占总数的比例为:3/16+1/16+1/16+1/16=3/8,C错误;
D、F2中白花3aaB_、1aabb:紫花3A_bb:红花2AABb、4AaBb:粉红花2AaBB、1AABB=4:3:6:3,D正确。
6.(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橙红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B.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碘液染色后,均为蓝黑色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D.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答案】A
【分析】1、花粉鉴定法的原理: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橙红色,并可借助于显微镜进行观察;若亲本产生两种颜色的花粉并且数量基本相等,则亲本为杂合子,而且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若要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
【详解】A、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亲本应分别含有糯性、抗病优良性状,糯性性状由a控制,抗病性状由T控制,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A正确;
B、将②AAttDD和④aattdd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ttDd,F1产生关于A/a的花粉为1/2A、1/2a,碘液染色后,非糯性花粉A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a遇碘液变橙红色,B错误;
C、利用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能区分A与a两种配子的种类,利用花粉粒的形状能区分D和d两种配子的种类。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则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所以可选择亲本①和④(或②和④、③和④)杂交能产生Aa的个体,也可以选择亲本①和②(或②和③、②和④)杂交能产生Dd的个体,但不能选择①和③杂交,其后代为AATtdd,其花粉的种类无法验证分离定律,C错误;
D、利用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能区分A与a两种配子的种类,利用花粉粒的形状能区分D和d两种配子的种类,但是否抗病不能用来区分T和t两种配子的种类,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能用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花粉来验证(其产生的4种配子能区分开来),只有②和④杂交才能得到AaDd的基因型,因此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能观察②和④杂交所得F1的花粉,D错误。
7.(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狗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如表列举了基因型与毛色的对应关系,据此推测基因型S+SW和SPSW狗的毛色分别是(  )
基因型 S+S+、S+SP、S+SV SPSP、SPSV SVSV、SVSW
毛色 纯有色(非白色) 花斑 面部、腰部、眼部白斑
A.面部、腰部、眼部白斑和花斑
B.纯有色(非白色)和花斑
C.面部、腰部、眼部白斑和纯有色(非白色)
D.纯有色(非白色)和面部、腰部、眼部白斑
【答案】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同样遵循分离定律。
【详解】S+S+、S+SP、S+SV都表现为纯有色(非白色),说明S+相对于SP、SV是显性,控制纯有色;SPSP、SPSV都表现为花斑,说明SP相对于SV是显性,控制花斑;SVSV、SVSW都表现为面部、腰部、眼部白斑,说明SV相对于SW是显性,控制面部、腰部、眼部白斑。因此,显隐性关系为:S+>SP>SV>SW,则S+SW和SPSW分别表现为纯有色(非白色)和花斑,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8.(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早金莲花的长度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有叠加效应。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6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1mm。任选一株花长为26mm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具有相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16 B.1/8 C.5/16 D.3/8
【答案】D
【分析】已知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则高度最高的基因型为AABBDD,最矮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已知旱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有叠加性。因为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6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1mm,所以隐性纯合子aabbcc的花长为6mm,显性纯合子AABBCC的花长为36mm。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花长增加5mm,所以花长为26mm的个体中应该有(26-6)÷5=4(个)显性基因,这样的杂合子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或AABbCc。以AaBbCC为例,其自交后代花长为26mm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4×1(AAbbCC)+1/4×1/4×1(aaBBCC)+1/2×1/2×1(AaBbCC)=6/16=3/8。综上所述,D正确。
9.(22-23高一下·江西萍乡·期末)菜豆种皮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使颜色完全消失,Bb使颜色淡化)。现有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1和P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F2黑色个体中杂合子占2/3
C.F2中白色个体基因型有5种
D.F2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4/7
【答案】D
【分析】据题图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3黑色:6黄褐色:7白色,因3:6:7是9:3:3:1的变形,说明菜豆种皮颜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AaBb,F2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①白色:1/16AABB、2/16AaBB、1/16aabb、1/16aaBB、2/16aaBb;②黄褐色:2/16AABb、4/16AaBb;③黑色:1/16AAbb、2/16Aabb。
【详解】A、F2性状分离比为:3黑色:6黄褐色:7白色,因3:6:7是9:3:3:1的变形,说明菜豆种皮颜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AaBb,因为F1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AaBb,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 P2(纯种黑色),所以P1和P2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A正确;
BC、F2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①白色:1/16AABB、2/16AaBB、1/16aabb、1/16aaBB、2/16aaBb;②黄褐色:2/16AABb、4/16AaBb;③黑色:1/16AAbb、2/16Aabb,F2中种皮为黑色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有2种,F2黑色个体中杂合子占2/3,种皮为白色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有5种,B正确,C正确;
D、F2中白色:1/16AABB、2/16AaBB、1/16aabb、1/16aaBB、2/16aaBb,纯合子占3/7,D错误。
10.(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某植物果实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用一株红色果实植株和一株白色果实植株杂交,F1既有红色果实也有白色果实,让F1自交产生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实验结果可推测红果为显性性状
B.图中P、F1、F2的白色果实的基因型均相同
C.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
D.F2中白色果实植株自交,子三代中纯合子占2/3
【答案】D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F1白色果实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
【详解】A、由题图可知,亲本白色果实和红色果实杂交,F1既有红色果实,又有白色果实,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是隐性纯合子,F1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A错误;
B、因为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故图中P白色果实基因型为Aa、F1白色果实的基因型为Aa、F2的白色果实的基因型为Aa、aa,B错误;
C、F1中红色果实占1/2,白色果实占1/2,F1红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全部是红果,F1白色果实自交得到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所以F2中红色果实与白色果实的理论比例是(1/2+1/2×1/4) ∶(1/2×3/4) =5∶3,C错误;
D、F2中白色果实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则F2中白色果实植株自交,子三代中纯合子占1/3+2/31/2=2/3,D正确。
11.(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若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两种基因型的水稻植株杂交,F1出现4种类型,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3:3:1:1.若让F1中高秆抗病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型及比例是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24:8: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亲本水稻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
B.F1中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DdRr=1:2
C.F2中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8:1
D.F1中高秆抗病植株产生的配子D:d=2:1,R:r=1:1
【答案】D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于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感病=3:3:1:1=(1高秆:1矮秆)×(3抗病:1感病),因此亲本基因型是DdRr、ddRr,A正确;
B、由A项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为DdRr、ddRr,F1中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DdR_,包含两种基因型DdRR和DdRr,其比例为DdRR:DdRr=1:2,B正确;
C、F2的表型及比例是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24:8:3:1,只考虑高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高秆:矮秆=(24+3):(8+1)=3:1,只考虑抗病和易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抗病:易感病=(24+8):(3+1)=8:1,C正确;
D、F1中高秆抗病植株包含两种基因型DdRR和DdRr,且比例是1:2,只考虑高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F1全为Dd,因此D配子:d配子=1:1,只考虑抗病和易感病这一对相对性状,1/3RR和2/3Rr共产生R配子=1/3+1/2×2/3=2/3,r配子=1/2×2/3=1/3,因此R配子:r配子=2:1,D错误。
12.(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研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2的红花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红花植株相同的概率是1/9
C.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白花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D.让F2中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红花植株所占比例为7/9
【答案】C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据图可知,植株的花色与性别有关,若不考虑性别,F2中的花色可呈现出红花:粉花:白花=9:3:4,综上可知花色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花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假设控制花色的基因由A/a、B/b表示,结合A项分析可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F2红花雌株的基因型为A_XBXB和A_XBXb,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A_XBY,比值为A_XBXB:A_XBXb:A_XBY=3:3:3,其中基因型与亲本红花植株相同的概率是1/9,B正确;
C、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aaXbXb和aaXbY)与F2测交,并不能确定F2中各白花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因为当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中的白花植株测交时,子代均为白花,C错误;
D、若让F2中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两对等位基因可以单独考虑,F2红花植株中AA:Aa=1:2,随机交配的子代中A_:aa=8:1,F2红花雌株中XBXB:XBXb=1:1,产生的雌配子中XB:Xb=3:1,F2红花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雄配子中XB:Y=1:1,子代中XBX-:XBY:XbY=4:3:1,因此子代中红花植株的概率为(8/9)×(7/8)=7/9,D正确。
13.(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
B.基因R纯合的个体会致死
C.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
D.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
【答案】C
【分析】由题意知,iiR_表现为红花,I_R_、I_rr、iirr表现为白花,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后代红花占1/6=1/4×2/3;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RR基因纯合致死。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后代红花(iiR-)占1/6,可拆解为1/4×2/3,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CD、根据子一代红花(iiR-)占1/6═1/4×2/3,可推知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Rr,且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说明RR基因纯合致死,则F1中红花的基因型为iiRr,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分别为IIRr、IiRr、IIrr、Iirr、iirr,B正确;C错误;D正确。
14.(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某种植物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和a控制,紫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和b控制。一株高茎紫花植株与一株矮茎紫花植株杂交,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含aB的花粉和卵细胞均有一半致死
B.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C.若含aB的花粉致死,则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
D.若含aB的卵细胞致死,则任一矮茎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后代均为白花
【答案】C
【分析】一株高茎紫花植株与一株矮茎紫花植株杂交,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子一代中高茎∶矮茎=2∶1,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紫花∶白花=2∶1,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亲代高茎紫花植株为AaBb,矮茎紫花植株为aaBb,且存在致死现象。不考虑致死,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3∶1,实际为3∶1∶1∶1,说明致死导致子代矮茎紫花减少了。
【详解】A、如果含aB的花粉和卵细胞均有一半致死,则雌雄配子的比例均为AB∶Ab∶aB∶ab=2∶2∶1∶2,雌雄配子结合,无法得出上述结果,A错误;
B、亲代高茎紫花植株为AaBb,矮茎紫花植株为aaBb,若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与之矛盾,B错误;
C、若含aB的花粉致死,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则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1∶1∶1,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表型及比例与题意相符;若含aB的花粉致死,亲本中高茎紫花为母本,则雄配子只有ab,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表型及比例与题意不符;综上可知,若含aB的花粉致死,则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C正确;
D、若含aB的卵细胞致死,则任一矮茎紫花植株(aaB_)与白花植株(aabb)的杂交后代不一定为白花,当矮茎紫花植株作父本时,二者杂交,子代可以出现紫花,D错误。
15.(22-23高一下·黑龙江鸡西·期末)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均分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B.第二组为连续自交
C.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D.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第二组是随机交配的结果,第一组是自交的结果。
2、第三组和第四组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再继续计算,进行判断。
【详解】AB、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连续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1/4AA、1/2Aa、1/4aa,F2的基因型为3/8AA、1/4Aa、3/8aa,F3的基因型为7/16AA、1/8Aa、7/16aa;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连续随机交配,A、a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变,所得F1、F2、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都为1/2,所以第一组为连续自交,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A、B错误;
C、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则所得F1的基因型为1/3AA、2/3Aa,F2的基因型为3/5AA、2/5Aa,F3的基因型为7/9AA、2/9Aa,C错误;
D、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则所得F1的基因型为1/3AA、2/3Aa,F2的基因型为1/2AA、1/2Aa,F3的基因型为3/5AA、2/5Aa,D正确。
16.(22-23高一下·贵州·期末)下图为四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有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
B.以上四个细胞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动物的睾丸中
C.若乙细胞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某一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
D.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其可以是丙的一个子细胞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为有丝分裂后期,甲细胞每一极含有颜色、形态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据图可知,甲乙的染色体形态与丙丁的染色体形态(颜色、大小等)不同,甲乙可能来自于同一种生物,丙丁来自于另一种生物,B错误;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①②非同源染色体和①③非同源染色体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C正确;
D、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故为雄性动物,据颜色和大小可知,丁细胞可以是丙的子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
17.(22-23高一下·海南·期末)已知鹌鹑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育种专家发现了一只白羽雌鹌鹑突变体,突变性状是由性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栗羽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鹌鹑与多只纯合栗羽雄鹌鹑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雌雄鹌鹑的表型及比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B.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子代雌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C.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代雌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D.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答案】D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代基因型为ZaWa、ZAZA,则子代基因型为ZAZa和ZAWa,均为栗羽,A错误;
B、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ZAW、ZaZa,则子代基因型为ZAZa、ZaW,子代雌性全部表现为栗羽,B错误;
C、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代基因型为ZaWa、ZAZA,则子代基因型为ZAZa和ZAWa,均为栗羽,C错误;
D、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ZAW、ZaZa,子代基因型为ZAZa、ZaW,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D正确。
18.(22-23高一下·山东淄博·期末)下图为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与两病相关的基因组成,III3与I2相同的概率为1/2
C.III2与正常男性结婚,生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153
D.III3与正常男性结婚选择生男孩,因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低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由系谱图可知,Ⅱ1和Ⅱ2都是正常人,却生出患甲病女儿Ⅲ1,无中生有,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由于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隐性遗传病;Ⅱ4和Ⅱ5都是乙病患者,两者儿子Ⅲ4为正常人,有中生无,则可推断出乙病由显性基因控制,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设甲病相关基因是A/a,I2不患甲病,但有患病的儿子,说明基因型是Aa,III3不患甲病,但有患病的兄弟,其基因型是1/3AA、2/3Aa;设乙病相关基因是B/b,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I2基因型是Bb(生有正常的孩子),III3患乙病,基因型是1/3BB、2/3Bb,则III3与I2(基因型是AaBb)相同的概率是2/3×2/3=4/9,B错误;
D、仅考虑甲病,III2基因型是1/3AA、2/3Aa,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即aa=1/2500,则可计算出a=1/50,A=4/950,人群中表型正常的男子所占的概率为:A_=1-1/2500=2499/2500,人群中杂合子Aa=2×1/50×49/50=98/2500,那么该正常男子为杂合子Aa的概率=98/2500÷2499/2500=2/51,III2的基因型为2/3Aa,因此Ⅲ2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后,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aa=2/51×2/3×1/4=1/153,C正确;
D、由于乙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位于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发病率与性别无关 ,故III3与正常男性结婚子代性别与发病率无关,D错误。
19.(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某家族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种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1与Ⅰ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Ⅱ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D.Ⅱ1与Ⅱ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7/12
【答案】B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分析题图,Ⅰ3和Ⅰ4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乙病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I4患有乙病而II2不患病,则该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A正确;
B、I1两病皆患,基因型是aaXBY,II1患乙病,基因型是AaXBXb,I4患乙病,但生有正常的儿子II2(XbY)且II3患甲病,据此可推知I4基因型为AaXBXb,与II1相同,B错误;
C、I4基因型为AaXBXb,I3基因型是AaXbY,II2两病皆不患,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AaXbY,C正确;
D、II1患乙病,基因型是AaXBXb,II2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Ⅱ1与Ⅱ2再生一个孩子,逐对考虑,甲病是Aa×1/3AA、2/3Aa,子代患病概率=1/6,正常概率=5/6,乙病的患病概率=1/2,正常概率=1/2,则子代中正常概率=5/6×1/2=5/12,患病的概率=1-5/15=7/12,D正确。
20.(22-23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染色体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相互杂交,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表现型中不可能出现(  )
A.白眼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答案】C
【分析】由题可知,F2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或者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用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为伴X染色体遗传,且亲本是纯合红眼雌性和纯合白眼雄性(XAXA和XaY),F1是XAXa和XAY,F2中白眼只有XaY,全为雄性,A错误;
B、根据A选项,如果控制翅形的基因也在X染色体上,且截翅为隐性,参照红眼白眼性状,可得F2表现型中截翅全为雄性,B错误;
C、用Cc表示控制长翅和截翅的基因,长翅为显性性状,不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F1基因型为:XCXc×XCY),F2中都不可能出现长翅全为雌性,雄性也有长翅(XCY),C正确;
D、用Bb表示控制截翅和长翅的基因,如果Bb和Aa都在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是XABXAB和XabY,F1基因型是XABXab和XABY,则F2中出现XabY,截翅全为白眼,D错误。
21.(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某二倍体昆虫的翅型和眼型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其中存在配子致死现象)。让一只长翅正常眼雌昆虫与一只短翅正常眼雄昆虫交配,所得F1全为长翅。让F1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二倍体昆虫长翅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型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F1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XB:aXB:AY: aY=1: 1: 2: 2
C.若让F2长翅正常眼雌性与长翅棒眼雄性随机交配,F3中长翅棒眼雄性的比例为2/9
D.为确定F2中某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可选择长翅棒眼雄性个体与其杂交
【答案】B
【分析】分析F2中表型及比例,雌雄性个体中长翅∶短翅均为3∶1,说明翅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雌性个体中均为正常眼,没有棒眼,说明眼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让一只长翅正常眼雌昆虫与一只短翅正常眼雄昆虫交配,所得F1全为长翅,说明长翅为显性,雌性个体中均为正常眼,没有棒眼,说明眼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根据F2雄性个体中正常眼∶棒眼=3∶1,雌雄性个体中长翅∶短翅均为3∶1,推测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F1雄性个体基因型为1/2AaXBY、1/2AaXbY,F2雌性个体中没有棒眼,说明父本产生的Xb配子致死,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XB∶aXB∶AY∶ aY=1∶ 1∶ 2∶2,B正确;
C、若让F2长翅正常眼雌性与长翅棒眼雄性随机交配,只考虑翅型,F2长翅基因型均为1/3AA、2/3Aa,子代长翅∶短翅=8∶1,长翅所占比例为8/9,只考虑眼型,F2正常眼雌性基因型为3/4XBXB、1/4XBXb,棒眼雄性基因型为XbY,父本产生的Xb配子致死,F3中棒眼雄性比例为1/8,则F3中长翅棒眼雄性的比例8/9×1/8=1/9 ,C错误;
D、为确定F2中某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A_XBX_的基因型,可选择短翅棒眼雄性个体(aaXbY)与其杂交,D错误。
22.(22-23高一下·山东东营·期末)1980年,埃里克 ·恩格尔首先提出了单亲二体 (UPD) 疾病的概念,“单亲二体”(UPD) 是指人的受精卵中,23对染色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白父方或母方。如图为UPD 的某种发生机制,其中三体合子的三条染色体在发育中会随机丢失1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二体卵子的产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B.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UPD 色盲女孩,则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若三体合子为XXY, 则将来发育成男孩的概率为2/3,且男孩的基因型相同
D.若某女性“单亲二体”个体患有红绿色盲,则其父亲也一定患有红绿色盲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二体卵子含有两条相同的染色体,与单体精子结合形成三体合子,三条染色体中随机丢失一条,会形成双体整倍体和单亲二体 (UPD) 。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二体卵子中两条形态相同的染色体颜色不同,为同源染色体,因此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二体卵子,A错误;
B、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XBX-×XBY)生出UPD 色盲女孩(XbXb),由于父亲不含色盲基因,故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形成了XbXb的卵细胞,B正确;
C、若三体合子为XXY,根据三条同源染色体随机丢失一条,则形成的个体为XX∶XY=1∶2,故将来发育成男孩的概率为2/3,因为两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故男孩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错误;
D、若某女性“单亲二体”个体患有红绿色盲,说明来自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上均含有色盲基因,不能说明其父亲也一定患有红绿色盲,D错误。
23.(22-23高一下·福建厦门·期末)某昆虫的正常眼与无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以正常眼雌性个体与无眼雄性个体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无眼性状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的概率是7/8
C.若Ⅱ-1与I-2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能确定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
D.若Ⅱ-1和Ⅱ-3杂交获得大量子代均为正常眼,则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C
【分析】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遗传,果蝇的有眼与无眼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I-1正常眼雌果蝇与Ⅰ-2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Ⅱ雌果蝇出现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因为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雌果蝇均为无眼;因为I-1正常眼雌果蝇与Ⅰ-2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Ⅱ雌、雄果蝇都出现正常眼,故无眼性状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根据A分析可知,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则Ⅰ-1和Ⅰ-4的基因型是XAX_,Ⅰ-2和Ⅰ-3的基因型为XaY,Ⅱ-2的基因型为XAXa,Ⅱ-3的基因型为XAY,则Ⅲ-1的基因型为XAY,Ⅲ-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1,则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的概率是1-无眼=1-1/21/4=7/8,B正确;
C、分析图可知,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无眼性状为隐性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2的基因型为XaY,I-l的基因型为XAX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 XAY:XaY=1:1:1: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1:1:1;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I-2的基因型为aa,l-1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1: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1:1,再考虑性别,则有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1:1:1;如果无眼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1-2的基因型为Aa,I-l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后代数量足够多,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也为Aa:aa=1:1,表型为正常眼:无眼=1:1,雌雄比例为1:1,所以正常眼雌性:无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无眼雄性=1:1:1:1,因此不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隐性遗传,II-1和亲本杂交,后代雌雄中表型和比例相同,故不能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C错误;
D、若正常眼雌性Ⅱ-1和正常眼Ⅱ-3杂交获得大量子代均为正常眼,则正常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正确。
24.(22-23高一下·广东韶关·期末)某动物(2n=16,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红眼雄性甲与红眼雌性乙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6∶5∶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
B.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
C.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2
D.F1红眼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纯合子=6∶1
【答案】B
【分析】1、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该动物精原细胞含有8对同源染色体,则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多形成8个四分体,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四分体,A错误;
B、红眼雄性甲与红眼雌性乙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6∶5∶1,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且比例是9∶3∶3∶1的变形,说明双亲都是双杂合,根据红眼所占的比例远超白眼和出现性别差异,则双亲的基因型是AaXBY、AaXBXb,根据题干中存在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则纯合致死的基因型是AAXbY,B正确;
C、由B选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雌性产生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4,雄性产生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4,C错误;
D、由B选项可知,致死基因是AAXbY,F1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1∶1∶2∶2,则红眼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纯合子=5∶1,D错误。
25.(22-23高一下·福建厦门·期末)基因A1和A2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A1控制甲性状,A2控制乙性状)。已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三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为确定A1和A2的相对显隐性,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数量众多的F1。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染色体组成 XX XY XXX XXY XYY YY
性别 雌性 雄性 致死 雌性 雄性 致死
A.XYA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YA1=1∶1
B.XXYA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
C.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3∶2,则基因A1为显性
D.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2∶3,则基因A2为显性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性别与X和Y染色体的数目比值有关,且只有Y染色体的果蝇致死,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XYA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YA1=1∶1,A正确;
B、XXYA2的个体有3条性染色体,产生配子时两条染色体联会,另外一条随机到一极,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B正确;
CD、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XYA1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XXYA2进行杂交,前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X∶YA1=1∶1,后者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YY个体致死,雄性后代中含有A1或A2的基因型比例XYA1:XYA2:XYA1YA2=2:1:2,如果A1性状为显性性状,则XYA1YA2为甲性状,因此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4:1,如果基因A2为显性,则XYA1YA2为乙性状,因此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2∶3,C错误,D正确。
26.(22-23高一下·广东江门·期末)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I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6的甲病致病基因可以来自I1和I2
C.乙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D.Ⅱ7和Ⅱ8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
【答案】D
【分析】判断遗传病方式的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
【详解】A、I3和I4不患甲病,Ⅱ9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根据I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因此Ⅱ9的致病基因只来自I3,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故Ⅱ6的甲病致病基因只来自I1,B错误;
C、根据I3和I4不患乙病,Ⅱ8为患乙病的女儿,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男女相同,C错误;
D、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根据Ⅱ6患两种病,基因型为bbXaY,可知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Ⅱ7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I3和I4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Y,Ⅱ8基因型为1/2bbXAXa、1/2bbXAXA,两种疾病单独分析,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1/2=1/3,不患乙病的概率为2/3,子代不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1/2×1/2+1/2×1/4=3/8,故Ⅱ7和Ⅱ8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2/3=1/4,D正确。
27.(22-23高一下·安徽六安·期末)A/a、B/b、C/c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Bc、AaBc、AbC,abC的4个精子,下列有关分析不成立的是(  )
A.A与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B.B与b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C.减数分裂I时,C与c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正常
D.减数分裂I时,A与a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异常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其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交换等位基因。
【详解】A/a、B/b、C/c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对等位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未发生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四个精细胞,若考虑互换,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四个精细胞。从Bc、AaBc、AbC,abC这4个精子的基因型来看,A与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A与a等位基因在同个配子中),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A与a基因所在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分离异常,其他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正常进行了减数分裂,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28.(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2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珍珠贝若按图1的方式进行细胞分裂,可以形成14个四分体
B.若某细胞属于类型d,取自卵巢,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C.若b、c、d、e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者出现的先后顺序为bdce
D.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最可能发生在图2中的b、d
【答案】C
【分析】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 a 细胞内染色体和 DNA 都是体细胞内的2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末期分裂结束前;细胞 b 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而 DNA 数等于体细胞的2倍,说明细胞已经完成 DNA 复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细胞 c 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都与体细胞相等,说明该细胞处于 DNA 复制之前的有丝分裂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分裂间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 d 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而 DNA 数等于体细胞,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 e 中染色体和 DNA 数均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细胞为精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第二极体)。
【详解】A、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形成四分体,A正确;
B、细胞 d 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而 DNA 数等于体细胞,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取自卵巢,说明该细胞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错误;
C、细胞 b 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而 DNA 数等于体细胞的2倍,说明细胞已经完成 DNA 复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细胞 c 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都与体细胞相等,说明该细胞处于 DNA 复制之前的有丝分裂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分裂间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 d 内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而 DNA 数等于体细胞,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细胞 e 中染色体和 DNA 数均等于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细胞为精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第二极体),因此 b 、 c 、 d 、 e 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bdce ,C正确;
D、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体现在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对应在图2的细胞类型 b 中体现,D错误。
29.(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不考虑其他变异)。已知其中一种遗传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另一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高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Ⅱ4既不携带甲致病基因也不携带乙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6
D.若Ⅱ2与某正常女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24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Ⅰ1号和Ⅰ2号没有患乙病,但是生下Ⅱ3号为乙病患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其中一种遗传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推断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Ⅱ3患病而Ⅲ1正常可知,该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图中Ⅰ1号和Ⅰ2号没有患乙病,但是生下Ⅱ3号为乙病患者,说明乙病为隐性病,但是Ⅱ3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患乙病,所以乙病不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应该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再根据“其中一种遗传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可知,甲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A正确;
B、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家系中有相关的致病基因,所以该病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高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B正确;
C、Ⅱ4不患病,所以不可能携带甲致病基因,由题可知,人群中乙病发病率为l/121,所以乙病致病基因的频率为1/11,假设乙病致病基因为a,则a的基因频率为1/11,A的基因频率为10/11,则人群中AA的频率为100/121,Aa的频率为20/121,aa的频率为1/121;Ⅱ4不患病,即不可能为aa,其不携带乙致病基因(即AA)的概率为100/121÷(20/121+100/121)=5/6,所以Ⅱ4既不携带甲致病基因也不携带乙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5/6=5/6,C正确;
D、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乙病致病基因为a,图中Ⅰ1号和Ⅰ2号没有患乙病,但是生下Ⅱ3号为乙病患者,所以Ⅰ1号和Ⅰ2均为杂合子Aa,则图中Ⅱ2基因型可能为1/3AA、2/3Aa,由C选项可知,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1/6Aa、5/6AA。若Ⅱ2与某正常女性结婚,只有当Ⅱ2基因型为Aa,某正常女性为Aa时,才能生出患乙病的孩子,所以二者婚配,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1/6×1/4=1/36,D错误。
30.(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下列有关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c对应的值是1,图2中b为有丝分裂
B.图2中Q点后所对应的时期在图1中cd段上
C.图2中OP段位于图1中ef段
D.图1中de段与图2中PQ段变化原因相同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据图分析,图1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的DNA复制,图1中c点DNA复制已完成,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所以对应的值是1/2,,图2中b的DNA降低了两次,是减数分裂,A错误;
B、图2中Q点后表示着丝点(粒)已经分裂,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故所对应的时期在图1中ef 段上,B错误;
C、图2中OP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位于图1中ef段,C正确;
D、图1中de段的原因是着丝点(粒)分裂,图2中PQ段变化原因细胞分裂,故图1中de段与图2中PQ段变化原因不相同,D错误。
31.(22-23高一下·山东枣庄·期末)某活动小组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前,准备了如图所示六种材料及曲别针若干,每形成一个化学键(包含氢键)需要一个曲别针,准备制作其中一条链有5个A、6个C、7个G、8个T的多个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模型过程要用到219个曲别针
B.模型中有48个均连接了两个曲别针
C.理论上能制作出426种DNA分子结构模型
D.制作的DNA分子结构模型中四种碱基比例不同
【答案】A
【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配对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
【详解】A、DNA链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故该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型有13个A—T碱基对,13个C—G碱基对,由于A—T碱基对之间有2个氢键,C—G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该模型中需要代表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的连接物13×2+13×3=65个;该双链DNA中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酯键的数目有[(5+6+7+8-1)×2]=50;该DNA链中五碳糖和含氮碱基中的化学键有(5+6+7+8)×2×2=104个,因此制作模型过程要用到65+50+104=219个曲别针,A正确;
B、DNA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只含有一个磷酸酯键,模型中有[(5+6+7+8)-1]×2=50个 均连接了两个曲别针,B错误;
C、该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型有13个A—T碱基对,13个C—G碱基对,能搭建出DNA分子的种类小于426种,C错误;
D、该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型有13个A—T碱基对,13个C—G碱基对,制作的DNA分子结构模型中,四种碱基比例相同,D错误。
32.(22-23高一下·山东菏泽·期末)将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的两条链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的两次细胞分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两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均检测到放射性,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B.若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单体都含32P,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D.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则DNA复制2次;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DNA复制1次。
【详解】ACD、将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的两条链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经过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此后DNA分子再进行一次复制,则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只有一条单链含32P,但由于分裂后期时着丝粒(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极,最终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有2-4个含有32P标记,A错误,CD正确;
B、将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的两条链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经过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只进行一次复制,故若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单体都含32P,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B正确。
33.(22-23高一下·贵州遵义·期末)在氮源分别为14N和15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别为 14N/14N DNA(拟核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a)和15N/15N DNA(拟核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一个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15N/15N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让其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B.Ⅱ代大肠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大肠杆菌拟核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详解】A、亲代的DNA为全重,其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在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
B、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4个DNA分子的1/2,B错误;
C、由于1个含有14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2;1个含有15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b/2;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三代,得到子三代共8个DNA分子,这8个DNA分子共16条链,只有2条是含有15N的,14条是含有14N的,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b/2×2+a/2×14=b+7a,所以每个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C正确;
D、由实验第一代的结果(DNA带为全中带)和第二代的结果(一半中带、一半轻带),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34.(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悬浮液能检测到35S的放射性,沉淀物中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
B.仅在悬浮液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
C.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既有来自32P又有来自35S的放射性
D.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答案】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因为没有宿主细胞,所以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则沉淀物中能不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A错误;
B、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会被标记,不能确定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B错误;
C、因为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而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所以只能在沉淀物检测到35S放射性,C错误;
D、根据ABC分析可知,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D正确。
35.(22-23高一下·江西宜春·期末)某果蝇精原细胞中 8 条染色体上的 DNA 已全部被 14N 标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 A 和 a,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 15N 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 DNA 均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 8 条染色体
B.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 DNA 含14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 4 条染色体
C.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4 条染色体,则一定有一半子细胞含有 a 基因
D.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8 条染色体,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含 2 个 A 基因
【答案】C
【分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2、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依据DNA复制的原料是15N,则无论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还是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均含有15N,则每个子细胞含有4条或8条染色体,A错误;
B、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DNA只复制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14N,每个子细胞均含 4 条染色体,B错误;
C、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4 条染色体,则精原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产生A:a=1:1,则一半的子细胞含有a基因,C正确;
D、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8 条染色体,则精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1个A基因和1个a基因,D错误。
36.(22-23高一下·安徽合肥·期末)某DNA片段(甲)含1 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碱基总数的66%,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后,其中一个子代DNA片段(乙)在继续复制过程中,其模板链上一个碱基G的结构发生改变(改变后的G可与碱基T配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且碱基之间互补配对
B.甲经过复制产生的子代DNA片段中(C+T)/(A+G)=1
C.甲连续复制2次,共需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1020个
D.乙经过1次复制,产生的1个DNA片段中“G- C” 被“A- T”替换
【答案】D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细胞内 DNA的复制都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且边解旋边复制,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正确;
B、甲 DNA片段为双链 DNA,其中 A=T、C=G,其复制后子代 DNA中也存在此关系,所以子代 DNA 片段中(C+T)/(A+G)=1, B正确;
C、甲中C+G占碱基总数的 66%,则 A+T占34%,所以 A+T=1 000×2×34%=680,则 A=T=340,该 DNA片段连续复制2 次,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340=1020 个,C正确;
D、乙为正常 DNA 片段,但因复制过程中一个 G和T配对,该 DNA 片段第一次复制形成的两个 DNA片段,其中一个碱基对正常,另一个存在G与T配对的碱基对,该异常 DNA 片段再复制一次,在其子代 DNA 片段中原来的"G——C"碱基才会被"A—T"碱基对替换,D错误。
37.(22-23高一下·甘肃·期末)对DNA分子的碱基进行数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其中某种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来推断其他碱基数目及其比例。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数目为x,其所占比例为y,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碱基总数量为x/y
B.碱基C的数目为
C.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为x/(1-y)
D.碱基G的比例为(1-y)/2
【答案】A
【分析】检测得知一个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目为x,其占碱基总数量比例为y,则与该碱基互补配对的碱基T数目也为x,占碱基数量比例为y,另外两种碱基(G、C)的数目均(x/y 2x)÷2。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题意知,A=x,则T=x,他们所占比例均为y,则碱基总数量为,,则;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为1;碱基G的比例为。综上,A正确,BCD错误。
38.(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放射性很高;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沉淀物中含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将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DNA分子就会被水解,失去遗传效应,不能将R型细菌进行转化,A正确;
B、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没有起遗传物质的作用,B错误;
C、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浸染烟草,烟草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 15N的DNA分子是2个,占DNA总数的1/4,D正确。
39.(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蚕豆根尖细胞在含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1个DNA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2个DNA都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1个DNA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2个DNA都不被标记
【答案】A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每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复制为2个DNA分别在两条单体上,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这两个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这样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其中1个DNA的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另一个DNA的2条链都不含3H,即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1个DNA被标记,A正确。
40.(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研究人员将1个含14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24h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将DNA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试管中出现两种条带(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结果可推知DNA在24h内连续分裂3次
B.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C.根据条带的数目和位置可以确定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若直接将子代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也能得到两条带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DNA被14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5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5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5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2个DNA分子都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
【详解】A、由于14N单链∶15N单链=1∶7且最初应该有两个含有14N的单链,推出DNA分子有8个,复制了3次,A正确;
B、DNA分子双链之间的碱基按照互补配对原则配对且形成氢键,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核苷酸之间的氢键,B正确;
C、将DNA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根据条带的数目和位置只能判断DNA单链的标记情况,但无法判断DNA的复制方式,C错误;
D、DNA复制3次,有2个DNA是15N和14N,中带,有6个都15N的DNA的重带,共两条条带,D正确。
41.(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哺乳动物的线粒体 DNA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外环为 H链,内环为 L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 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
C.子链1的延伸方向是 3′端→5′端,需要 DNA聚合酶的催化
D.若该线粒体 DNA放在 15N的培养液中复制 3次,含15N的 DNA有 6个
【答案】B
【分析】环状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环状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
【详解】A、环状DNA链首尾相连,不会有裸露的3′端、5′端,因而不会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线粒体DNA分子为环状DNA,因而其中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由于形成的DNA分子是环状的,因此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B正确;
C、图示表明,子链1的延伸方向是 5'端→3'端,子链合成过程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C错误 ;
D、若该线粒体DNA放在15N的培养液中复制 3 次,新合成的子链中均含有15N,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故每个DNA分子都含有新合成的子链,即含15N的DNA有23=8个,D错误。
42.(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如图为真核细胞 DNA 复制过程的模式图,其中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 将由DNA 连接酶连接。一个15N 标记的双链DNA 片段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50个,提供含14N 的脱氧核苷酸,共进行4次复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细胞质
B.复制时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50个
C.产生的含15N 的 DNA 分子占全部 DNA 分子的1/8
D.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
【答案】B
【分析】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A、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可发生,A正确;
B、一个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即100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其中胞嘧啶150个,则该DNA分子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150×2)÷2=35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后共需要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50×(24-1)=5250个,B错误;
C、子代DNA中含有15N的DNA有2个,经过4次复制子代DNA分子有16个,故子代DNA中含有15N标记的占全部DNA的比例为2/16=1/8,C正确;
D、题中显示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因此,若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短片段无法连接,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D正确。
43.(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A+T占该链的40%
B.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1/4
C.该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核糖核苷酸序列中
D.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详解】A、已知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则T也占20%,A+T占两条链碱基的比例为40%,则A+T占一条链碱基的比例也为40%,A正确;
B、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共有23=8个DNA分子,由于复制的原料带有14N,又因为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DNA全部含14N,B错误;
C、该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序列中,C错误;
D、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而DNA聚合酶作用于①磷酸二酯键部位,D错误。
44.(22-23高一下·河北张家口·期末)下图为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试样,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采用了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
B.试管①中应出现两条不同位置的DNA条带
C.试管②的结果可排除DNA分子为全保留复制方式
D.试管③中含有14N/14N-DNA和15N/14N-DNA
【答案】B
【分析】分析实验的原理可知: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若是DNA分子的复制是分散复制,不论复制几次,离心后的条带只有一条,然后根据实验出现的条带推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
【详解】A、该实验采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
B、大肠杆菌在含15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得到的DNA分子两条链都被15N标记,提取DNA并离心后,试管①中应出现一条靠近底部的DNA条带,即重带,B错误;
D、根据试管②DNA只出现一个条带的结果,可排除DNA全保留复制,因为若为全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为15N/15N、14N/14N,离心后出现在轻带和重带,C正确;
D、试管③中的DNA由15N/15N-DNA在14N的环境中复制2次得到,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子代DNA为14N/14N-DNA和15N/14N-DNA,D正确。
45.(22-23高一下·山东菏泽·期末)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的比值如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
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鼠 猪肝 猪胸腺 猪脾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稳定一些
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答案】D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C和G之间有3个氢键,而A和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和G所占的比例越高,其稳定性越高。
【详解】A、C和G所占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的稳定性就越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大肠杆菌的DNA结构比猪DNA结构更稳定一些,A错误;
B、小麦和鼠中(A+T)/(C+G)的比值相等,但两者的DNA分子数目可能不同,以及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故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
C、表中小麦和鼠的(A+T)/(G+C)比例相等,由于两者含有的碱基总数不一定相同,因此小麦DNA中(A+T)的数量与鼠DNA中(C+G)无法比较,只是小麦(或鼠)DNA分子中(A+T)是小麦(或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C错误;
D、根据表中猪肝和猪脾中(A+T)/(C+G)的比值相等可知,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D正确。
46.(22-23高一下·山东枣庄·期末)摆动假说指出,mRNA上的密码子的第一、第二个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相应的碱基形成强的配对,密码的专一性,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碱基对的作用。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以5′→3′方向,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配对)决定一个tRNA所能解读的密码子数目。当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C或A时,则只能和G或U配对。但当反密码子上的第一个碱基是U或G时,则可以和两个碱基配对,即U可以和A或G配对,G可以和C或U配对。依据摆动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的tRNA和mRNA都是通过转录产生的
B.密码子与编码的氨基酸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
C.依据摆动假说,推测生物体内tRNA种类多于密码子的种类
D.依据摆动假说,反密码子为UAC,则密码子为GUG或GUA
【答案】C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详解】A、细胞的tRNA、rRNA和mRNA是通过转录产生的,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摆动假说指出,mRNA上的密码子的第一、第二个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相应的碱基形成强的配对,密码的专一性,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碱基对的作用。密码子与编码的氨基酸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以5′→3′方向,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配对)决定一个tRNA所能解读的密码子数目。当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C或A时,则只能和G或U配对。但当反密码子上的第一个碱基是U或G时,则可以和两个碱基配对,即U可以和A或G配对,G可以和C或U配对,不能推测生物体内tRNA种类多于密码子的种类,C错误;
D、当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C或A时,则只能和G或U配对。但当反密码子上的第一个碱基是U或G时,则可以和两个碱基配对,即U可以和A或G配对,G可以和C或U配对,因此反密码子为UAC,则密码子为GUG或GUA,D正确。
47.(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会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P序列A基因p序列A基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父本
B.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C.基因型为Aa的雄鼠,其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
D.降低发育中的侏儒鼠甲基化酶的活性,侏儒症状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
【答案】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一般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
【详解】A、P序列在精子中是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故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父本,A正确;
B、若侏儒雌鼠(aa)与侏儒雄鼠(Aa,其中A基因来自母方)杂交,雄鼠的精子正常,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雌鼠生长发育均正常,故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B正确;
C、P序列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在精子中是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基因型为Aa的雄鼠,可以产生A:a=1:1的精子,A基因能控制蛋白D的合成,a基因不能,因此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C正确;
D、降低甲基化酶的活性,导致P序列甲基化程度降低,对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使得发育中的小鼠侏儒症状(基因型为Aa)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基因型为aa的症状无法缓解,D错误。
48.(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前体RNA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RNA(如miR-223,HRCR)。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基因中特定的起始密码子
B.若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则会抑制过程②
C.过程②中一个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D.HRCR吸附miR-223,使基因ARC的表达减少,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其中mRNA可与miR-233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miR-233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2。
【详解】A、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中启动子,并与之结合驱动转录过程,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
B、若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会产生过多的miR-223,miR-233与mRNA特定序列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导致过程②所示的翻译过程因模板的缺失而受到抑制,B正确;
C、过程②一条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C错误;
D、HRCR吸附miR-223,清除miR-223,使基因ARC的表达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D错误。
49.(22-23高一下·山东淄博·期末)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含氰(HCN)和叶片不含氰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两个品种杂交后,F1全部含氰。F1自交得F2,对F2植株的叶片研磨液进行产氰检测,结果如下表。已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A基因编码),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基因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型 F2比率 提取液是否含氰 提取液+产氢糖苷酶 提取液+氰酸酶
① 9/16 + + +
② 3/16 +
③ 3/16 +
④ 1/16
注:“+”含氰;“-”不含氰
A.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含氰糖苷→前体物→氰
B.类型②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产氢糖苷酶
C.类型②和类型③中纯合体的比例不同
D.F2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类型④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F1全部含氰,F1自交后,子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合成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A基因编码),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基因编码),据此推测,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前体物含氰糖苷氰,A错误;
B、由于品系②在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后能产氰,说明类型②缺少氰酸酶,B错误;
C、类型②类型入氰酸酶后能产氰,说明类型②缺少氰酸酶,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_bb,类型③加入产氢糖苷酶后可产氰,说明其基因型为aaB_,两者的纯合体AAbb和aaBB的比例均为1/3,C错误;
D、F2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1AABB、2AABb、4AaBb、2AaBB),a=b;④(aabb),a=b,D正确。
50.(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基因A或a正常表达的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下列有关杂合子(Aa)基因表达所表现出的个体性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基因A正常表达且基因a表达的①或②过程受阻,则杂合子(Aa)个体会表现出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
B.若基因a易错必刷90题
1.(22-23高一下·山东聊城·期末)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的表型可能是白色非甜和白色甜
B.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8种,且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D.F2中紫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4/9
2.(22-23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末)瓤瓜花为单性花,甲和乙是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纯合瓤瓜优良栽培品种,二者杂交F1植株所结果实全部变苦,将F1雌花套袋同株异花传粉,F2表现为变苦株与正常株两种,其比例为9:7。某同学对该遗传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F2变苦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后代中正常株占11/36
B.F2正常株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占3/7
C.F2两株正常株之间自由传粉,后代全为正常株
D.授粉前需要对母本采取的操作是去雄和套袋
3.(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P F1 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型
甲与乙杂交 全部可育 一半全部可育
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
A.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
B.甲一定为杂合子,乙一定为纯合子
C.F2所有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1/29
D.若F1随机传粉,子代雄性不育株占7/64
4.(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某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产生雌配子时,A基因能杀死3/5不含该基因的雌配子,但在产生雄配子时不存在此现象。该植株自交,子一代自由传粉获得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5:2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Ab:ab=7:2
C.A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F1中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14
5.(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已知某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开红花,然后让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3种
B.亲本中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
C.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5/8
D.F2中白花:紫花:红花:粉花为4:3:6:3
6.(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橙红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B.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碘液染色后,均为蓝黑色
C.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D.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的花粉
7.(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狗的毛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如表列举了基因型与毛色的对应关系,据此推测基因型S+SW和SPSW狗的毛色分别是(  )
基因型 S+S+、S+SP、S+SV SPSP、SPSV SVSV、SVSW
毛色 纯有色(非白色) 花斑 面部、腰部、眼部白斑
A.面部、腰部、眼部白斑和花斑
B.纯有色(非白色)和花斑
C.面部、腰部、眼部白斑和纯有色(非白色)
D.纯有色(非白色)和面部、腰部、眼部白斑
8.(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早金莲花的长度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有叠加效应。已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6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1mm。任选一株花长为26mm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具有相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1/16 B.1/8 C.5/16 D.3/8
9.(22-23高一下·江西萍乡·期末)菜豆种皮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使颜色完全消失,Bb使颜色淡化)。现有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1和P2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F2黑色个体中杂合子占2/3
C.F2中白色个体基因型有5种
D.F2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4/7
10.(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某植物果实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用一株红色果实植株和一株白色果实植株杂交,F1既有红色果实也有白色果实,让F1自交产生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实验结果可推测红果为显性性状
B.图中P、F1、F2的白色果实的基因型均相同
C.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
D.F2中白色果实植株自交,子三代中纯合子占2/3
11.(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若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两种基因型的水稻植株杂交,F1出现4种类型,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3:3:1:1.若让F1中高秆抗病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型及比例是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24:8: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亲本水稻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
B.F1中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DdRr=1:2
C.F2中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8:1
D.F1中高秆抗病植株产生的配子D:d=2:1,R:r=1:1
12.(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为研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2的红花植株中基因型与亲本红花植株相同的概率是1/9
C.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白花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
D.让F2中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红花植株所占比例为7/9
13.(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某植物有白花和红花两种性状,由等位基因R/r、I/i控制,已知基因R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I会抑制基因R的表达。某白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红花=5∶1;再让F1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2∶1。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R/r与I/i独立遗传
B.基因R纯合的个体会致死
C.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
D.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Ii
14.(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某种植物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和a控制,紫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和b控制。一株高茎紫花植株与一株矮茎紫花植株杂交,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含aB的花粉和卵细胞均有一半致死
B.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C.若含aB的花粉致死,则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
D.若含aB的卵细胞致死,则任一矮茎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后代均为白花
15.(22-23高一下·黑龙江鸡西·期末)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均分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B.第二组为连续自交
C.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D.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16.(22-23高一下·贵州·期末)下图为四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有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
B.以上四个细胞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动物的睾丸中
C.若乙细胞发生减数分裂,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某一子细胞中的概率相同
D.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其可以是丙的一个子细胞
17.(22-23高一下·海南·期末)已知鹌鹑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育种专家发现了一只白羽雌鹌鹑突变体,突变性状是由性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栗羽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鹌鹑与多只纯合栗羽雄鹌鹑杂交,观察并记录子代雌雄鹌鹑的表型及比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B.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子代雌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C.若突变基因为隐性,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代雌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D.若突变基因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性全部表现为白羽性状
18.(22-23高一下·山东淄博·期末)下图为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5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与两病相关的基因组成,III3与I2相同的概率为1/2
C.III2与正常男性结婚,生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153
D.III3与正常男性结婚选择生男孩,因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低
19.(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某家族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种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1与Ⅰ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Ⅱ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D.Ⅱ1与Ⅱ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7/12
20.(22-23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为伴X染色体遗传,灰身与黑身、长翅与截翅各由一对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及其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未知。纯合红眼黑身长翅雌果蝇与白眼灰身截翅雄果蝇杂交,相互杂交,中体色与翅型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灰身截翅;黑身长翅∶黑身截翅=9∶3∶3∶1。表现型中不可能出现(  )
A.白眼全为雄性 B.截翅全为雄性
C.长翅全为雌性 D.截翅全为白眼
21.(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某二倍体昆虫的翅型和眼型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其中存在配子致死现象)。让一只长翅正常眼雌昆虫与一只短翅正常眼雄昆虫交配,所得F1全为长翅。让F1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二倍体昆虫长翅为显性性状,控制眼型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F1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XB:aXB:AY: aY=1: 1: 2: 2
C.若让F2长翅正常眼雌性与长翅棒眼雄性随机交配,F3中长翅棒眼雄性的比例为2/9
D.为确定F2中某长翅正常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可选择长翅棒眼雄性个体与其杂交
22.(22-23高一下·山东东营·期末)1980年,埃里克 ·恩格尔首先提出了单亲二体 (UPD) 疾病的概念,“单亲二体”(UPD) 是指人的受精卵中,23对染色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白父方或母方。如图为UPD 的某种发生机制,其中三体合子的三条染色体在发育中会随机丢失1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二体卵子的产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B.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UPD 色盲女孩,则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若三体合子为XXY, 则将来发育成男孩的概率为2/3,且男孩的基因型相同
D.若某女性“单亲二体”个体患有红绿色盲,则其父亲也一定患有红绿色盲
23.(22-23高一下·福建厦门·期末)某昆虫的正常眼与无眼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以正常眼雌性个体与无眼雄性个体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无眼性状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的概率是7/8
C.若Ⅱ-1与I-2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能确定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
D.若Ⅱ-1和Ⅱ-3杂交获得大量子代均为正常眼,则无眼性状的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4.(22-23高一下·广东韶关·期末)某动物(2n=16,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眼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A/a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红眼雄性甲与红眼雌性乙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白眼雄性=6∶5∶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最多可形成8个四分体
B.亲本红眼雄性甲的基因型为AaXBY
C.亲本产生同时含A基因和B基因的配子比例均为1/2
D.F1红眼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纯合子=6∶1
25.(22-23高一下·福建厦门·期末)基因A1和A2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A1控制甲性状,A2控制乙性状)。已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三条性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为确定A1和A2的相对显隐性,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甲性状的雄果蝇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乙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数量众多的F1。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染色体组成 XX XY XXX XXY XYY YY
性别 雌性 雄性 致死 雌性 雄性 致死
A.XYA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YA1=1∶1
B.XXYA2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X∶XYA2∶XX∶YA2=2∶2∶1∶1
C.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3∶2,则基因A1为显性
D.若F1雄性后代表现为甲性状∶乙性状=2∶3,则基因A2为显性
26.(22-23高一下·广东江门·期末)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I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6的甲病致病基因可以来自I1和I2
C.乙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D.Ⅱ7和Ⅱ8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
27.(22-23高一下·安徽六安·期末)A/a、B/b、C/c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Bc、AaBc、AbC,abC的4个精子,下列有关分析不成立的是(  )
A.A与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B.B与b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C.减数分裂I时,C与c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正常
D.减数分裂I时,A与a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异常
28.(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2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珍珠贝若按图1的方式进行细胞分裂,可以形成14个四分体
B.若某细胞属于类型d,取自卵巢,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C.若b、c、d、e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者出现的先后顺序为bdce
D.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最可能发生在图2中的b、d
29.(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不考虑其他变异)。已知其中一种遗传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另一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在该家系中的发病率高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C.Ⅱ4既不携带甲致病基因也不携带乙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6
D.若Ⅱ2与某正常女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24
30.(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下列有关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c对应的值是1,图2中b为有丝分裂
B.图2中Q点后所对应的时期在图1中cd段上
C.图2中OP段位于图1中ef段
D.图1中de段与图2中PQ段变化原因相同
31.(22-23高一下·山东枣庄·期末)某活动小组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前,准备了如图所示六种材料及曲别针若干,每形成一个化学键(包含氢键)需要一个曲别针,准备制作其中一条链有5个A、6个C、7个G、8个T的多个双链DNA分子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模型过程要用到219个曲别针
B.模型中有48个均连接了两个曲别针
C.理论上能制作出426种DNA分子结构模型
D.制作的DNA分子结构模型中四种碱基比例不同
32.(22-23高一下·山东菏泽·期末)将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的两条链都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后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的两次细胞分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两次细胞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均检测到放射性,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B.若第二次分裂中期的一个细胞中全部染色单体都含32P,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D.若这两次分裂为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33.(22-23高一下·贵州遵义·期末)在氮源分别为14N和15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别为 14N/14N DNA(拟核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a)和15N/15N DNA(拟核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一个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15N/15N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让其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代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B.Ⅱ代大肠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C.预计Ⅲ代大肠杆菌拟核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34.(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12h,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悬浮液能检测到35S的放射性,沉淀物中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
B.仅在悬浮液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
C.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既有来自32P又有来自35S的放射性
D.仅在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35.(22-23高一下·江西宜春·期末)某果蝇精原细胞中 8 条染色体上的 DNA 已全部被 14N 标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 A 和 a,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 15N 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 DNA 均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 8 条染色体
B.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 DNA 含14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 4 条染色体
C.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4 条染色体,则一定有一半子细胞含有 a 基因
D.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 8 条染色体,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含 2 个 A 基因
36.(22-23高一下·安徽合肥·期末)某DNA片段(甲)含1 000个碱基对,其中C+G占碱基总数的66%,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后,其中一个子代DNA片段(乙)在继续复制过程中,其模板链上一个碱基G的结构发生改变(改变后的G可与碱基T配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且碱基之间互补配对
B.甲经过复制产生的子代DNA片段中(C+T)/(A+G)=1
C.甲连续复制2次,共需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1020个
D.乙经过1次复制,产生的1个DNA片段中“G- C” 被“A- T”替换
37.(22-23高一下·甘肃·期末)对DNA分子的碱基进行数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其中某种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来推断其他碱基数目及其比例。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数目为x,其所占比例为y,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碱基总数量为x/y
B.碱基C的数目为
C.嘌呤数与嘧啶数之比为x/(1-y)
D.碱基G的比例为(1-y)/2
38.(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A B.B C.C D.D
39.(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蚕豆根尖细胞在含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1个DNA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2个DNA都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1个DNA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2个DNA都不被标记
40.(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研究人员将1个含14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24h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将DNA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试管中出现两种条带(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结果可推知DNA在24h内连续分裂3次
B.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破坏核苷酸之间的氢键
C.根据条带的数目和位置可以确定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若直接将子代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也能得到两条带
41.(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哺乳动物的线粒体 DNA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外环为 H链,内环为 L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 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子链中新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数目和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
C.子链1的延伸方向是 3′端→5′端,需要 DNA聚合酶的催化
D.若该线粒体 DNA放在 15N的培养液中复制 3次,含15N的 DNA有 6个
42.(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如图为真核细胞 DNA 复制过程的模式图,其中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 将由DNA 连接酶连接。一个15N 标记的双链DNA 片段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50个,提供含14N 的脱氧核苷酸,共进行4次复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细胞质
B.复制时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50个
C.产生的含15N 的 DNA 分子占全部 DNA 分子的1/8
D.阻断DNA连接酶的活性,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
43.(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A占20%。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A+T占该链的40%
B.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1/4
C.该基因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核糖核苷酸序列中
D.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44.(22-23高一下·河北张家口·期末)下图为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试样,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采用了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
B.试管①中应出现两条不同位置的DNA条带
C.试管②的结果可排除DNA分子为全保留复制方式
D.试管③中含有14N/14N-DNA和15N/14N-DNA
45.(22-23高一下·山东菏泽·期末)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的比值如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
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鼠 猪肝 猪胸腺 猪脾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稳定一些
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
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46.(22-23高一下·山东枣庄·期末)摆动假说指出,mRNA上的密码子的第一、第二个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相应的碱基形成强的配对,密码的专一性,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碱基对的作用。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以5′→3′方向,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配对)决定一个tRNA所能解读的密码子数目。当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C或A时,则只能和G或U配对。但当反密码子上的第一个碱基是U或G时,则可以和两个碱基配对,即U可以和A或G配对,G可以和C或U配对。依据摆动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的tRNA和mRNA都是通过转录产生的
B.密码子与编码的氨基酸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
C.依据摆动假说,推测生物体内tRNA种类多于密码子的种类
D.依据摆动假说,反密码子为UAC,则密码子为GUG或GUA
47.(22-23高一下·重庆·期末)蛋白D是某种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则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一段DNA序列)的调控,如图所示。P序列在形成精子时会去甲基化,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形成卵细胞时会甲基化(甲基化需要甲基化酶的参与),传给子代不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P序列A基因p序列A基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正常鼠,其A基因一定来自父本
B.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C.基因型为Aa的雄鼠,其子代为正常鼠的概率为1/2
D.降低发育中的侏儒鼠甲基化酶的活性,侏儒症状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
48.(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前体RNA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RNA(如miR-223,HRCR)。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基因中特定的起始密码子
B.若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则会抑制过程②
C.过程②中一个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D.HRCR吸附miR-223,使基因ARC的表达减少,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
49.(22-23高一下·山东淄博·期末)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含氰(HCN)和叶片不含氰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两个品种杂交后,F1全部含氰。F1自交得F2,对F2植株的叶片研磨液进行产氰检测,结果如下表。已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A基因编码),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基因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型 F2比率 提取液是否含氰 提取液+产氢糖苷酶 提取液+氰酸酶
① 9/16 + + +
② 3/16 +
③ 3/16 +
④ 1/16
注:“+”含氰;“-”不含氰
A.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含氰糖苷→前体物→氰
B.类型②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产氢糖苷酶
C.类型②和类型③中纯合体的比例不同
D.F2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类型④
50.(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基因A或a正常表达的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环境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下列有关杂合子(Aa)基因表达所表现出的个体性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基因A正常表达且基因a表达的①或②过程受阻,则杂合子(Aa)个体会表现出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
B.若基因a正常表达且基因A表达的①或②过程受阻,则杂合子(Aa)个体会表现出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
C.若基因A、a均正常表达,则杂合子(Aa)个体不会表现出与纯合子(AA、aa)个体不同的性状
D.若体细胞随机选择基因A或a正常表达,则杂合子(Aa)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显性和隐性兼有的性状
51.(22-23高一下·黑龙江双鸭山·期末)蜂群受精卵发育幼虫取食蜂王浆最后发育成蜂王,这种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科学家发现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52.(22-23高一下·山东日照·期末)某种动物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控制,A控制黄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a控制黑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纯合黄色个体与纯合黑色个体杂交,子一代却表现为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不同毛色。研究发现,在A基因中有一段碱基序列可发生甲基化修饰。未甲基化时,A基因正常表达,表现为黄色;甲基化后,A基因的表达就受到抑制。环境差异会导致甲基化程度不同,甲基化程度越高,体色就越深。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上述实例说明甲基化程度越高,A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
C.上述实例说明A基因中的甲基化修饰会使A基因突变为a基因
D.上述实例说明甲基化修饰可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不同的性状
53.(22-23高一下·山东泰安·期末)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下图是该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的+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B.过程②与过程③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差异
C.酶X是RNA聚合酶,其合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核
D.+RNA复制产生子代+RNA的过程,消耗的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
54.(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甲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B.乙的产物都是丙的模板
C.丙中核糖体沿mRNA向右移动
D.能完成乙、丙的细胞都能完成甲
55.(22-23高一下·湖北恩施·期末)格里菲思通过实验发现S型肺炎链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在此基础上,艾弗里进一步通过多组实验对比分析,证明了转化因子就是DNA,从而证明DNA才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下图表示艾弗里实验部分实验流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底物被完全水解破坏
B.从步骤①②可知,本实验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的是加法原理
C.在步骤④中,进入R型菌的S型菌DNA表达的产物是荚膜
D.在步骤⑤中,通过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可得到实验结果
56.(22-23高一下·山东德州·期末)人类的酪氨酸酶基因(T基因)的位点1、2、3存在三种隐性突变,均能导致白化病,这三种隐性突变对酪氨酸酶表达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突变情况 酪氨酸酶的表达情况
位点1突变(t1基因) 无法合成酪氨酸酶
位点2突变(t2基因) 某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位点3突变(t3基因) 氨基酸的数量减少
A.位点1突变可能影响了RNA聚合酶与t1基因的结合
B.位点2突变可能是T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位点3突变可能使t3基因的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基因T、t1、t2、t3在遗传上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57.(22-23高一下·辽宁丹东·期末)下图是某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发生在该细胞的细胞核中
B.图中多个核糖体同时与mRNA结合,但合成的肽链却不相同
C.过程①②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图中a、b、c物质分别代表RNA、核糖体、解旋酶
58.(22-23高一下·云南普洱·期末)科学家提取了同一只鸡的输卵管细胞、红细胞和胰岛B细胞,对这3种细胞中的DNA和mRNA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检测的3种细胞 卵清蛋白基因、珠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mRNA 珠蛋白mRNA 胰岛素mRNA 核 糖体蛋白mRNA
输卵管细胞 ++++ + - - +
红细胞 ++++ - + - +
胰岛B细胞 ++++ - - + +
注:“+”表示检测发现相应的分子,“-”表示检测未发现相应的分子。
A.分化后的不同种细胞可合成相同的蛋白质
B.鸡的红细胞成熟后,仍能检测到卵清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
C.红细胞和胰岛B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
D.去除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不影响细胞的全能性
59.(22-23高一下·山西·期末)下图是线粒体DNA(mtDNA)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过程①的酶有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B.过程②RNA酶P和RNA酶Z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
C.过程①的产物可为过程③提供模板、原料和工具
D.线粒体DNA中的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60.(22-23高一下·贵州铜仁·期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RNA病毒,下图是其入侵宿主细胞后进行复制的过程。据图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可为②过程提供条件 B.③过程会发生脱水缩合反应
C.④的遗传信息流向是核糖核苷酸→RNA D.可依据病毒RNA序列进行核酸检测
61.(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在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中,发现甲、乙两类矮生突变体(如图所示),矮化植株无A基因,矮化程度与a基因的数量呈正相关。丙为花粉不育突变体,含b基因的花粉败育。甲、乙、丙均为纯合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类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乙类变异是在甲类变异的基础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B.乙减数分裂产生2种花粉,在分裂中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多带有4个a基因
C.乙的自交后代中,F1有3种矮化类型,植株矮化程度由低到高,数量比为1:2:1
D.若a与b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丙(♀)×甲(♂)得F1,F1自交后代中只有矮生类型
62.(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内含8条染色单体
B.此精原细胞可能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换,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C.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此图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和两套遗传信息
63.(22-23高一下·河北·期末)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细胞A可以判断,该动物属雄性动物
B.图1中细胞C,可以对应图2中的CD、GH、MN段
C.图2中LM段和NO段染色体数目均加倍,加倍的原因不同
D.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发生图2中IJ段。
64.(22-23高一下·山东临沂·期末)某二倍体植物(2N=12)花药中的1个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同的子细胞,刚形成的4个子细胞是连在一起的,叫作“四分体”(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也称作“四分体”(b)。下列对这两种“四分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花粉母细胞需进行两次均等分裂形成a
B.a的一个细胞中通常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在减数分裂I前期的1个细胞里含有3个b
D.b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65.(22-23高一下·河北唐山·期末)某动物(2n=42)群体中有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异情况,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若某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称为重接杂合子,同时含有两条则称为重接纯合子。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重接染色体既可以与13号染色体联会,也可与17号染色体联会,在减数分裂I后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会发生改变
B.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I前期联会,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
C.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有一半的个体染色体正常
D.重接杂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正常的个体
66.(22-23高一下·湖北·期末)正常普通小麦(2n=42)缺失一条染色体形成单体小麦(2n-1=41),单体小麦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现将单体小麦与正常小麦杂交,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父本 母本 F1植株百分比
正常小麦 单体小麦
实验一 正常小麦 单体小麦 25% 75%
实验二 单体小麦 正常小麦 96% 4%
A.单体母本在减数分裂时不成对的染色体易丢失可能是出现实验一结果的原因
B.单体父本产生的(n-1)花粉的可育性比较低可能是出现实验二结果的原因
C.若将单体小麦自交,子代中正常小麦与单体小麦的比例约为1:3
D.若为了获得更多的单体小麦,杂交时最好不要选择单体小麦做母本
67.(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粒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该联会复合物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极。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B.男性携带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生出表现正常的子女的几率为1/2
C.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男性携带者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2或23条染色体
68.(22-23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在果蝇中,有一品系为三个常染色体隐性基因a、b和c是纯合的,但不一定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品系为显性野生型等位基因A、B和C是纯合体,把这两品系杂交后,用F1雌蝇与隐性纯合雄蝇亲本回交,观察到如下结果:
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数目 42 48 46 44 6 4 5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B/b和C/c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A/a和C/c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F1在减数分裂Ⅰ的中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69.(22-23高一下·福建泉州·期末)某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BbXAXa,将其一个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的四条染色体中有三条含有32P。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过基因突变
C.该细胞完成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基因组成为BXA
D.该细胞为卵原细胞分裂两次后所得
70.(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亲本都是二倍体、F1为异源四倍体
B.F1减数分裂Ⅰ可形成8个四分体
C.F1产生的配子类型中不出现M配子
D.MML′N′个体无同源染色体、不可育
71.(22-23·湖南·期末)X染色体上F基因的某区域存在n个CGG片段重复,形成机理如图所示,可引起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B.合成子代DNA链时子链5'端容易滑落并折叠
C.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的重复使用导致子链CGG重复次数增加
D.CGG重复扩增一定会导致相应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增加
72.(22-23高一下·河北衡水·期末)某植物的叶片深绿色(R)为野生型,浅绿色(r)为突变型。蛋白R和蛋白r分别是基因R和基因r的表达产物,其部分氨基酸(用字母表示)序列如图所示,字母上方的数字表示氨基酸在序列中的位置,①②③表示突变位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R突变为基因r时发生过碱基的替换
B.基因R突变为基因r时在408位碱基后增加了三个碱基
C.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遗传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D.该基因中发生了三处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高频性
73.(22-23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是某精原细胞内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化,染色体上的字母表示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结构改变后,N基因和b基因的表达不会受到影响
B.图中所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会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连接
C.染色体结构改变后,B和N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是等位基因
D.染色体结构改变后,该细胞形成精子时,等位基因N和n一定发生分离
74.(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下图中,a、b、c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这三个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能控制同一性状
B.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C.a中某一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可能不变,肽链的长度可能改变
D.c基因完成复制与表达的场所是不完全相同的
75.(22-23高一下·湖南·期末)如图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的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分别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均一定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C.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76.(22-23高一下·山西·期末)黑腹果蝇的灰身和黄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灰身是显性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B和b基因控制。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每代果蝇随机交配,则各代雌、雄果蝇中b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若每代能繁殖出足够数量的个体,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雄性b基因的频率总与上代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相等
B.图中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总是等于上代雌性与雄性b基因频率的平均值
C.子三代的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1/4
D.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各代群体中b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也会发生波动
77.(22-23高一下·山东济宁·期末)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群体内的玉米随机交配获得F1。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关于玉米高秆和矮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p=b时,亲代玉米可能全为杂合子
B.0C.p=a时,F1自交,F2中纯合高秆所占比例为2/9
D.p=c时,子代随机交配,高秆比例会逐代增加
78.(22-23高一下·山东·单元测试)假设羊毛的黑色(B)、白色(b)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B和b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减小
C.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D.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基因型Bb的频率逐渐增加
79.(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某自然生长条件下随机授粉的XY型性别决定植物,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有一对等位基因N和n,N基因控制叶片宽阔,n基因控制叶片狭长。该植物的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雌雄植株各占50%,且狭长叶个体占12%,则有关该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花粉过程中,有等位基因N和n的分离现象
B.该种群阔叶雌株和所有雄株随机授粉,下一代狭长叶植株约为1/10
C.若再随机授粉一代,阔叶雄株约占20%,狭长叶雌株约占2%
D.阔叶雌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80.(22-23高一下·海南·期末)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因为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诱发抗药基因的产生,使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D.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81.(22-23高二下·甘肃兰州·期末)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82.(22-23高一下·山西·期末)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①连续自交,②随机交配,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曲线Ⅳ,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B.②是曲线Ⅰ,各子代间的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始终相等
C.③是曲线Ⅲ,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D.④是曲线Ⅱ,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375
83.(22-23高一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84.(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在地理上分隔开来的地区,三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在甲地区生活有某种鸟类A,后部分个体迁徙到乙、丙地区,经过若干年后演变成两个新的物种B、C,但发现物种B仍能与物种A杂交产生后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物种A中出现的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
B.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
C.新物种的形成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D.物种B、C是否有共同祖先可以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85.(22-23高一下·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抗虫棉作用下棉铃虫会突变出抗毒蛋白基因,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果蝇的复眼由椭圆变成棒状,这是染色体片段重复的结果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这是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染色体上的结果
86.(22-23高一下·贵州安顺·期末)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古代的穗选技术:“取禾种,择高大者。”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择高大的植株留种会使该种群发生进化,从而产生新物种
B.谷物质性强弱、收实多少不同一定来源于基因突变
C.早熟与晚熟谷物长期不能相互受粉,最终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必然要经过地理隔离
87.(22-23高一下·福建漳州·期末)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将含抗生素的滤纸片放到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平板培养基上(如图),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扩大培养,重复实验2~5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
B.①处滤纸片上不含抗生素,起对照作用
C.重复2~5次实验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大
D.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的细菌耐药性较强
88.(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89.(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蜜蜂采蜜时,口器伸入鼠尾草的花筒中,头部推动鼠尾草“丁”字形雄蕊,花粉落在头部(如图所示)。鼠尾草雄蕊先成熟,蜜蜂采蜜后飞出时,不会导致同一朵花的雌蕊受粉。等到雄蕊凋谢后雌蕊成熟,其他蜜蜂再来采蜜时,雌蕊的柱头恰好能接触到蜜蜂头部,巧妙地接受了其他花的花粉而受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取食花蜜的细长口器是适应环境产生的定向变异
B.“丁”字形雄蕊结构是鼠尾草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雌雄花蕊成熟时间不同不利于基因多样性的形成
D.鼠尾草与蜜蜂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90.(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