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冰块、板贴等
教材内容 分 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属于集中进行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单元。本课强调在新时代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这一单元从鸦片战争讲到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以及长征精神的内涵。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二是长征精神的内涵。其中,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是重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而长征精神的内涵则是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来理解和体会。
设计理念 技术融合创新的教学教研: 数字资源整合: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红军长征的模拟场景等,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资源库。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和内容选择的决策支持,使教学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 技术驱动的课堂应用创新: 实时互动与反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发表观点,教师能够即时反馈,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创新: 过程性评价: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进度,实现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智能作业与反馈: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即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促进自主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在历史课上学过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基本知识,对长征的目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有所了解。然而,他们对红军长征中的困难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情感态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英雄和爱国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学生的学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红军长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以及如何将这些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数字展馆 出示红一方面军25000里长征路线图及沿途景观,标记从“瑞金”出发至“会宁”会师的路线长度,与“九江”至“北京”的路线长度进行对比。 过渡:但红军战士们遇到的困难可不止于此啊!让我们接着往里走,来到文物展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长征路途的遥远与环境的艰苦。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出示长征时期各式各样文物图片:粮食、草鞋、手枪、被战士们嚼过的皮带等。 师:参观到这,你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总结:气候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苦、遭受敌人围剿。 过渡:其实在红军战士们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次战斗中,死伤最为惨重的是湘江战役。 (2)遵义会议 ①湘江战役(第四道封锁线):播放视频《湘江战役》 总结: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度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的人数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过渡:孩子们,我们红军战士们的前路在哪?希望在哪?长征还要不要继续?正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中央红军在遵义举行了一次重大的会议——《遵义会议》。 ②遵义会议 总结: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过渡:遵义会议后,我们红军继续排除万难,挥师北上。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展播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路上的“难”。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体验馆 (1)雪山体验 ①播放视频《丰碑》: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为了别人能走出雪山,他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山上。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红军他们翻越雪山穿的大都是单衣、草鞋,这无异于把身体完全暴露在寒冬中。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进行雪山体验。 ②摸冰体验:右手插进冰块中,坚持15秒,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七个字,并询问学生感受。 师:刚刚我们仅仅坚持了几十秒,我们就已经感受到疼痛和麻木了。那我们的红军翻越一座雪山就要2-3天的时间,何况他们还翻越了二十余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红军队伍并没有放弃继续前行。那由此能体会到红军怎样的精神? 总结: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过渡:他们不仅翻越了一座座高山,还跨越了一条条江河,现在摆在红军面前的又是一道难关。 (2)飞夺泸定桥 师:当中央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泸定桥上的木板全部拆卸了,只剩下了一条条的铁链,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①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请你们讨论出一个最佳的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和有效的办法渡过泸定桥。 ②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 师:观看完视频,你又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总结: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爬雪山、过泸定桥这么艰苦,可为什么红军他们都不畏惧、不害怕,还要选择继续前行呢?那他们放弃了长征会怎么样? 总结:红军们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视死如归,带着必胜的信念和全中国的希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让长征精神流传至今。 过渡:请问同学们,八十几年过去了,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让我们先来听听对于长征,这位红军战士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摸冰活动”“飞夺泸定桥”等活动形式,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再难都要走过去 播放视频:红军战士谈长征——《再难都要走过去》 师:同学们,刚刚视频中红军爷爷告诉我们 “再难都要走过去”,那学完今天的内容,你们又会如何解决之前咱们遇到困难呢? 总结:敢于担当,勇敢面对。 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现在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你们的手中,请你们填写“理想卡”,说说你的理想和志向吧! 总结: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依旧在新长征路上。在生活中敢于担当,学习上勇敢面对,勇敢实现你们的理想,就是我们长征精神的延续。
设计意图 导行,旨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作业设计:制作一张关于长征精神的书签,下节课上课前分享展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长征精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探究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原因,感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意识,敢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就本节课的总体来说,能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 “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适应变化,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等这些内容融入课堂,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勇敢地直面困难,在生活和学习中传承长征精神。课堂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中,个人状态较好,教态亲切、自然、不怯场;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体验性活动。 首先从学生生活入手,谈谈最近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顺势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其次,在第二个环节中出示红一方面军25000里长征路线图及沿途景观,标记从“瑞金”出发至“会宁”会师的路线长度,与“九江”至“北京” 路线长度进行对比。通过直观的数字对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路途遥远及途中环境的艰苦。接着,通过雪山体验,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的艰难,感受长征精神。这样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使用最快的方法和有效的方式渡过泸定桥?讨论完毕后播放视频,揭晓答案,感悟长征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再次,通过播放视频《再难都要走过去》,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导学生完成“理想卡”的活动,对所学内容总结升华。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作业部分我采用设计“长征精神”相关书签的形式。这样可以巩固课堂所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第一,从小课题没有链接到整个单元的大课题,课程设计关于“红军长征路上难在哪儿?为什么难又不怕?”挖掘的不深。 第二,没有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长征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 第三,导入部分“学生遇到的困难” 不太适合放在开头和结尾。 第四,课程设计部分要从“长征”自身去挖掘,让学生自发地去感受在中国共产党地带领下,中国一路走来取得地成就。 第五,学生可能对“红军”和“长征”的概念比较陌生,应该先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第六,“远征”的难:数字上表示距离的遥远不够,要深入突出的是红军一步步地靠双脚走出来的,学生对从“九江”至“北京”的距离没有更深刻的体会,不能体会红军战士们的“难”。 第七,“征战”是“不停地征战”,损失惨重,再引出“湘江战役”和“遵义会议”。 第八,“难”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天也难、地也难、人也难。 第九,每个环节都要扣住“难”和“不怕”的精神,难在哪?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