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直通车】2024年浙教版新八年级暑假提升专练01 地球上的水 水的组成(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直通车】2024年浙教版新八年级暑假提升专练01 地球上的水 水的组成(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直通车】2024年浙教版新八年级暑假提升专练
第01讲 地球上的水 水的组成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了解地球上水的多种存在形式。
3、知道水循环及水循环的意义。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掌握水的组成。
5、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01 地球上的水 水的分布
1.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 B.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
C.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D.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2.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3.我国为了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
4.当今世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B.江河水、冰川、深层地下水
C.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D.海洋水、冰川、浅层地下水
5.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6.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B.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
C.陆上内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
7.2023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北上经过广东省东部海域,给全省大部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  )
A.②降水;①水汽输送 B.①水汽输送;②降水
C.⑦蒸发;①水汽输送 D.①水汽输送;⑦蒸发
8.根据图所示的全球海洋水、陆地水储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B.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淡水都可以被人们利用
D.地球上的陆地水储量很少
9.如图所示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及其周边环境缩略图,对于该环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运河是人类通过对水汽输送的改造,来影响地球水循环
B.运河边大最绿色植物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C.大运河可以为沿途的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D.从全国范围来看,杭州的水循环比较活跃
10.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
A.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平衡的
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21教育版权 zcb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台风多发生于夏季,属于水循环的组成部分。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台风发生时,过程⑦也在进行 B.台风中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过程③
C.台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夏季旱情 D.台风带来的降水会使过程⑤中的流量增加
1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③   。
(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填名称)环节。
(3)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主要以地心引力作为动力的是   (选填字母)。
A.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B.降水 C.下渗 D.蒸发 E.植物蒸腾
02 水的组成
1.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1
③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④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能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3.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关于电解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组成
B.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
C.电解水时需通直流电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氧分子 B.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2∶1
第4题图 第5题图
5.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现象表示实验还未开始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不发生变化
6.下列图象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的是(  )
(纵坐标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①表示H2,②表示O2)
A. B. C. D.
7.2021年12月,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等开授“天宫课堂”,介绍了中国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的情况。电解水变化过程可用如图模型表示(图中●代表氧原子,○代表氢原子),图中表示生成氧气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选填“甲”或“乙”)试管中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应该接电源的   极。
(2)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mL。
(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
(4)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电解水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
C.水电解后,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也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9.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
(2)验证气体B的方法是   。
(3)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   。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词中的“湘江北去”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腾作用 B.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2.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生活中接触的纯净水多,水溶液少
3.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分析(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4.降水损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如图所示为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下渗
C.地下径流 D.蒸发
5.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球”,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水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96%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大量利用的水资源就是海洋水
B.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C.目前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D.生物体内的水没有参与水循环
6.关于水循环示意图中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被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增加 B.人工降雨会直接影响①
C.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的是④ D.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
7.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氢和氧组成
B.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点燃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接电源正极,b接电源负极
B.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氢气,可同时得到16mL氧气
D.通过此实验可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9.最近很流行一款杯子——富氢养生水杯(如图所示),广告称闭合开关,3分钟快速改变水质,迅速生成高浓度氢气。如果广告是真实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中产生氢气”属于物理变化
C.氢气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
D.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
10.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
11.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12. 下图为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以上微观示意图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13.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
B.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度相同
C.气体M、N的质量比为1: 2
D.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
14.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而且影响水的运动和转化的因素很复杂。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   和地球引力。
(2)图中b代表水循环中   环节。
(3)强台风“杜苏芮”在福州登陆,某地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导致该地区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农田淹没,损失较为严重。假如“水循环示意图”中陆地部分为该地,则当这场暴雨、洪涝发生时,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b和   (填字母)。
15.小乐在探究水的组成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混有稀硫酸的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到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收集到无色气体,如图甲所示。
实验2:打开其中一支玻璃管的活塞,点燃气体,并在火焰上方倒扣干而冷的烧杯,观察到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如图乙所示;该气体燃烧的微观示意如图丙所示。
(1)实验1中,水中混入稀硫酸的目的是   。理论上,a、b两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
(2)实验2中,被点燃的气体来自于   (选填“a”或”b”)玻璃管,据该气体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分析,此反应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16.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1)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从文成珊溪水库调水到瑞安,主要是对   的改变。
(2)图2是电解水简易装置,小科通过实验,知道水是由   组成,其中检验在阳极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
(3)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对水的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图3),对比图2和图3,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哪些?(至少写出1条)   。
(4)图4是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直通车】2024年浙教版新八年级暑假提升专练
第01讲 地球上的水 水的组成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了解地球上水的多种存在形式
3、知道水循环及水循环的意义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掌握水的组成
5、知道水分子的构成
01 地球上的水 水的分布
1.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下列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
B.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
C.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D.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答案】B
【解析】【分析】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资源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 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
【解答】A.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少用河流水,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A错误;
B. 采用低流量的淋浴喷头,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B正确;
C. 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C错误;
D. 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B.
2.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答案】B
【解析】【分析】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大、地表江河径流量较大的地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降水量非常少, 故A不合题意:
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不但降水量丰富,且水循环非常活跃,故B符合题意;
长江黄河发源地区是在青藏高原上,降水稀少,只有在夏季融水量才会增多.故C不合题意;
南极的冰川水更新达上千年,而且南极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3.我国为了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这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
【答案】B
【解析】【分析】水循环可以描述为: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水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从表层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形式进入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
【解答】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我国的南水北调改变的主要是地标径流的环节。
故答案为:B
4.当今世界,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B.江河水、冰川、深层地下水
C.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D.海洋水、冰川、浅层地下水
【答案】C
【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根据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故选:C
5.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上有关水资源的知识。
【解答】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故选项错误。
B: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故选项正确。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D:水循环的环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B.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
C.陆上内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等。
【解答】A. 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A正确;
B.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 ,B正确;
C. 陆上内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不一样,海洋的面积大,所以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大,C错误;
D. 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 ,D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3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北上经过广东省东部海域,给全省大部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  )
A.②降水;①水汽输送 B.①水汽输送;②降水
C.⑦蒸发;①水汽输送 D.①水汽输送;⑦蒸发
【答案】B
【解析】【分析】①是水汽输送;②降水;③地表径流;④地下径流;⑤植物蒸腾;⑥下渗;⑦蒸发;
【解答】“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B;
故答案为:B
8.根据图所示的全球海洋水、陆地水储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B.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淡水都可以被人们利用
D.地球上的陆地水储量很少
【答案】C
【解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解答】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地球上的陆地水储量很少,不是所有淡水都可以被人们利用,比如两极的冰川水等。
故答案为:C。
9.如图所示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及其周边环境缩略图,对于该环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运河是人类通过对水汽输送的改造,来影响地球水循环
B.运河边大最绿色植物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C.大运河可以为沿途的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D.从全国范围来看,杭州的水循环比较活跃
【答案】A
【解析】【分析】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翼、鲁、苏、浙4省,贯通海河、黄河、准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解答】A、大运河是人类通过对地表径流的改造,来影响地球水循环,故A叙述错误;
B、大运河边大量绿色植物通过植物蒸腾参与水循环,故B叙述正确;
C、大运河可以为沿途的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故C叙述正确;
D、从全国范围来看,杭州的水循环比较活跃,故D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A。
10.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可见(  )
A.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平衡的
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答案】D
【解析】【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淡水资源有限;虽然亚洲的水资源最多,但是因为亚洲的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拥有的数量是最少的;
【解答】A. 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 ,错误;
B.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错误;
C. 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错误;
D.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正确;
故答案为:D.
11.台风多发生于夏季,属于水循环的组成部分。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台风发生时,过程⑦也在进行
B.台风中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过程③
C.台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夏季旱情
D.台风带来的降水会使过程⑤中的流量增加
【答案】B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A.图中⑦是植物蒸腾,台风发生时过程⑦也在进行,观点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台风中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过程①海水蒸发,观点错误。B符合题意。
C.台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夏季旱情,观点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台风带来的降水会使过程⑤地表径流中的流量增加,观点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③   。
(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填名称)环节。
(3)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主要以地心引力作为动力的是   (选填字母)。
A.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B.降水 C.下渗 D.蒸发 E.植物蒸腾
【答案】(1)水汽输送
(2)地表径流
(3)A;B;C
【解析】【分析】①是降水,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植物蒸腾,⑤是地表径流;⑥是地下径流;
【解答】(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③是水汽输送;
(2)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修建水库也是改变了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
(3)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主要以地心引力作为动力的,地心引力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选B,C,A,这些都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向下运动的;DE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因为它是向上运动的;
故答案为:(1)水汽输送(2)地表径流(3)A;B;C
02 水的组成
1.右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2:1
③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④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 :1。
【解答】①实验前可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该项正确。
②a、b两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该项不正确。
③此实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项正确。
4b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支持燃烧,不能说明其具有可燃性,该项不正确。
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能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解答】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得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水分子能够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由此可看出,水分子能够分解成更小的粒子,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通过电解水实验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示意图。关于电解水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组成
B.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
C.电解水时需通直流电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根据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判断;
C.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条件判断;
D.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判断。
【解答】A.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元素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氧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理论上,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则若得到8mL的氧气,可同时得到16mL氢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电解水时需通直流电,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内产生的氢气,不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氧分子
B.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2∶1
【答案】A
【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约为2:1。
【解答】A.图中所示的一个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因此表示氧分子,故A正确;
B.水分解生成氧气与氢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氧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明水里面有氢气和氧气,故C错误;
D.从图中看出,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现象表示实验还未开始
B.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分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大约等于1:2,据此解答。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是b中生成气体体积的2倍,由此看出,实验已经开始一段时间,故A错误;
B.该实验能够证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实验中a、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故C错误;
D.在水分解的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数目不发生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下列图象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的是(  )
(纵坐标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①表示H2,②表示O2)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且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2021年12月,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等开授“天宫课堂”,介绍了中国空间站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的情况。电解水变化过程可用如图模型表示(图中●代表氧原子,○代表氢原子),图中表示生成氧气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氧气由氢分子构成,而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符号为“”,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选填”甲”或”乙”)试管中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应该接电源的   极。
(2)如果该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mL。
(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   组成。
(4)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电解水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
C.水电解后,产生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在加热的情况下,水也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答案】(1)甲;负
(2)16
(3)氢和氧
(4)C
【解析】【分析】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在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的液面高于乙,说明甲中的气体体积小于乙,故甲中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与甲连接的A是正极,B是负极
(2)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为16mL
(3)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有氢和氧组成
(4)A.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A错误
B. 电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产生了新物质,故是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B错误
C. 根据电解水的微观模型
可以看出产生氢分子和氧分子个数比为2:1,C正确
D. 加热的情况下 ,水不会分解,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甲 负 (2)16 (3)氢和氧 (4)C
9.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
(2)验证气体B的方法是   。
(3)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   。
【答案】(1)氧;正
(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盛有B的试管中,木条复燃,则证明B为氧气
(3)已进行一段时间
(4)水氢气+氧气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分析;
(2)根据氧气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分析;
(3)根据电解水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分析;
(4)根据水通电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解答】(1) 甲试管中生成气体体积小于乙试管,甲试管生成气体B,则B是氧气,b端电极产生气体为氧气,则为正极。
(2)B为氧气,验证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盛有B的试管中,木条复燃,则证明B为氧气。
(3)图中甲、乙试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1:2,说明实验是已进行一段时间。
(4)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故答案为:(1)氧;正;(2)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盛有B的试管中,木条复燃,则证明B为氧气;(3) 已进行一段时间 ;(4)水氢气+氧气。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词中的“湘江北去”体现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腾作用 B.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答案】C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从蒸腾作用、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的相关知识概念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毛泽东诗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中的湘江,它流经湖南省省会长沙,最后与其它三条河流一起汇入洞庭湖。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湘江的水与其他河流的水汇入洞庭湖与地表径流的形式相似,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生活中接触的纯净水多,水溶液少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
【解析】【分析】根据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生活中接触的几乎全部是水溶液,很难接触到纯净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分析(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答案】A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 (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解答】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体现的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故答案为:A
4.降水损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如图所示为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下渗 C.地下径流 D.蒸发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 雨水降落在土壤表面上,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进入土壤孔隙,被土壤吸收,补充土层缺乏的水分,这种过程叫下渗。下渗的水,首先满足土壤最大持水量,多余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孔隙向下运动,最后达到潜水面,补给地下水,这种现象叫下渗或渗透。
【解答】 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下渗;
故答案为:B
5.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球”,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水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96%以上,所以我们可以大量利用的水资源就是海洋水
B.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C.目前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D.生物体内的水没有参与水循环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水循环的知识判断。
【解答】A.海洋水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96%以上,而我们可以大量利用的水资源就是淡水,而不是海水,故A错误;
B.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故B错误;
C.目前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故C正确;
D.生物体内的水照样参与水循环,故D错误。
故选C。
6.关于水循环示意图中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被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增加 B.人工降雨会直接影响①
C.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的是④ D.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
【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地表径流,④地下径流,⑤植物蒸腾,⑥下渗;
【解答】A. 植被的破坏会造成⑤植物蒸腾工作的减少,A错误;
B. 人工降雨会直接影响②降水,B错误;
C.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改变的是③地表径流,C错误;
D. 植树造林会造成⑥下渗的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D
7. 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水由氢和氧组成
B.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点燃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解答】A.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A正确;
B.甲中产生氢气,可以点燃,B正确;
C.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正确;
D. 甲、乙两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而不是质量比约为2:1 ,D错误;
故答案为:D。
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接电源正极,b接电源负极
B.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理论上若得到8mL的氢气,可同时得到16mL氧气
D.通过此实验可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b管气体体积小,则b管为氧气,a管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则a接负极,b接正极,故A错误;
B.甲试管内为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
C.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则氢气为8mL时,氧气应该为4mL,故C错误;
D.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B。
9.最近很流行一款杯子——富氢养生水杯(如图所示),广告称闭合开关,3分钟快速改变水质,迅速生成高浓度氢气。如果广告是真实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中产生氢气”属于物理变化
C.氢气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
D.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
(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者水由水分子构成,故A错误;
B.“水中产生氢气”,由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氢气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故C错误;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是利用注射器进行电解水的创新实验,其中电极插入注射器筒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C.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
【答案】B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A.水是绝缘体,普通的水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正负离子;
B.溶质质量分数=
C.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判断;
D.根据气体的检验方法判断。
【解答】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大正负离子的数量,进而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反应一段时间后,水分解质量减小,而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与负极相连生成氢气,右边与正极相连生成氧气,则实验成功时,左边注射器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检验气体时可将注射器内气体注入合适的容器中进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1.图甲、乙是电解水的实验及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分析:a、b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B.从性质上分析: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从宏观上分析:该实验能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氢气点燃检验。
【解答】A:a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A正确。
B: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
C: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D:水电解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没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D错误。
所以选:A。
12. 下图为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B.这个微观示意图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以上微观示意图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由微观粒子构成,由宏观物质组成。
【解答】A. 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A正确;
B.水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 说明了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B正确;
C.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分子中有氢原子和氧原子,C错误;
D. 以上微观示意图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13.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
B.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度相同
C.气体M、N的质量比为1: 2
D.检验M、N气体可证明水的组成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为氧气体积的2倍,则M为氢气,N为氧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则与负极相连的产生气体M,故A错误;
B.通电后,生成氢气的速度大约是氧气速度的2倍,故B错误;
C.气体M、N的体积之比为2:1,故C错误;
D.检验M、N分别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14.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而且影响水的运动和转化的因素很复杂。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   和地球引力。
(2)图中b代表水循环中   环节。
(3)强台风“杜苏芮”在福州登陆,某地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导致该地区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农田淹没,损失较为严重。假如“水循环示意图”中陆地部分为该地,则当这场暴雨、洪涝发生时,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b和   (填字母)。
【答案】(1)太阳辐射
(2)水汽输送
(3)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水循环环节:a是蒸发,b是水汽输送,c是降雨,d是地表径流
【解答】(1)由于蒸发需要吸收热量,热量是来自于太阳辐射,故水循环持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动力是来及地球引力。
(2)b代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
(3)强降雨是由于水汽输送过多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是由于地表径流过于猛烈引起的,因此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b和d。
故答案为:(1)太阳辐射 (2)水汽输送 (3)d
15.小乐在探究水的组成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混有稀硫酸的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到电极上产生
气泡,一段时间后,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收集到无色气体,如图甲所示。
实验2:打开其中一支玻璃管的活塞,点燃气体,并在火焰上方倒扣干而冷的烧杯,观察到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如图乙所示;该气体燃烧的微观示意如图丙所示。
(1)实验1中,水中混入稀硫酸的目的是   。理论上,a、b两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
(2)实验2中,被点燃的气体来自于   (选填“a”或”b”)玻璃管,据该气体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分析,此反应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2:1
(2)a;能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水电解实验中;由于水的导电能力较弱,所以经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已增加水的导电性。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解答】(1) 水中混入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a、b两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
(2)实验2中,被点燃的气体是氢气,来自于a玻璃管,据该气体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分析,此反应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16.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1)图1为水循环示意图,请回答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从文成珊溪水库调水到瑞安,主要是对   的改变。
(2)图2是电解水简易装置,小科通过实验,知道水是由   组成,其中检验在阳极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
(3)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对水的电解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改进(图3),对比图2和图3,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哪些?(至少写出1条)   。
(4)图4是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写字母)
【答案】(1)地表径流/d
(2)氢和氧;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若复燃则为氧气
(3)不接触氢氧化钠溶液,操作安全
(4)bca
【知识点】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
【解答】(1)水库的建立会改变地表的水流情况,所以对地表径流有影响。
(2)电解水实验结论是水由氢和氧组成。因为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3)相较而言避免了与液体接触,操作更加安全。
(4)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再组合成新的分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