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第五单元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授预习】第五单元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2.举例说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举例说明动物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作用。
4.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及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5.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举例说明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识记知识:
1、 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①维持 生态平衡 ②作为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 传粉 、传播种子。
2.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 和所占的 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的关系。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包括以虫 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1.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其他鸟类吃其蛹有所不同。它是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  )
A.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答案: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周氏啮小蜂的受精卵利用白蛾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A正确。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CD.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C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能进行
B.菜粉蝶成虫以花蜜为食,能帮助植物传粉;但菜粉蝶的幼虫以植物茎叶为食物,对植物有害
C.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埋在地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D.太阳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传粉
答案: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微生物中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盐,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进行,A错误。
B.昆虫能帮助植物传粉,菜粉蝶成虫以花蜜为食,能帮助植物传粉,但菜粉蝶的幼虫以植物茎叶为食物,对植物有害,B正确。
C.动物能帮植物传播种子,如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埋在地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C正确。
D.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是并不都是有害的,太阳鸟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传粉,D正确。
故选A。
选择题
1.关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相思鸟、画眉是常见的观赏鸟 B.海螵蛸、石决明是常见的中药材
C.蛇毒可制备抗蛇毒血清 D.食用野生穿山甲,可摄取高蛋白
2.雷达的回声定位系统是根据下列哪种动物研制出来的(  )
A.蝙蝠 B.乌龟 C.鲤鱼 D.萤火虫
3.下列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制造有机物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维持生态平衡
4.一些昆虫能分泌化学物质击退“敌人”。如叶蜂幼虫受到敌害,尤其是蚂蚁的威胁时,能分泌挥发性化学物质击退捕食者。关于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叶蜂幼虫分泌挥发性物质击退捕食者的行为属于防御行为
B.这种现象体现了动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C.蚂蚁通过头部的触角感知叶蜂幼虫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D.叶蜂幼虫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一些蝶蛾类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作用相似
5.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
A.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 B.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
C.用青蛙消灭害虫 D.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
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下列关于动物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总是不利的
B.节肢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C.鸟有视觉发达、食量大、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等特征
D.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7.人们通过科学引人瓢虫控制蚜虫的数量,减轻了蚜虫对作物的危害。这体现了动物能(  )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分解有机物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俗语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B.帮助植物传粉
C.促进生态系统的水循环 D.维持生态平衡
9.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动物能制造有机物,供植物利用
B.动物能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C.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0.生活在沙漠戈壁中的牻牛儿苗的种子形似一个“钻头”,其果喙在地面潮湿时会伸直,在干燥时变回螺旋形,这个变化过程会产生旋转的机械力,从而将种子推入地下。关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到达更湿润的环境
B.从土壤获取有机物
C.避免被动物吃掉
D.避免被风带到不利的环境中
11.动物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蜂鸟采花蜜,帮助植物传粉
B.蚜虫吮吸植物汁液,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
C.羊吃草,促进物质循环
D.青蛙捕捉农业害虫,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12.琉璃草的果实上长着密密的锚状小刺,郊游时人一旦碰到就很容易粘在身上带走。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 )

A.可以帮助琉璃草传播花粉 B.帮助琉璃草顺利传播种子
C.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D.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鹰和狐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是 ( )
A.为人类提供食物 B.帮助植物传粉
C.维持生态平衡 D.促进物质循环
14.据法国养蜂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让法国每年30万蜂群灭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些植物将不能充分传粉 B.蜜蜂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
C.蜜蜂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蜜蜂无关
15.松毛虫是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某处松树林内的鸟类遭人类大量猎杀,导致松毛虫大量繁殖,对松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鸟类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从而扩大松树的分布范围
B.可引入适量人工饲养的本地食虫鸟,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C.用性外激素可干扰雌雄虫的信息交流,从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D.鸟类的减少会影响松树的数量,说明动物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非选择题
16.卷叶象甲是一类常见的农业害虫。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1)叶片基部被切开,叶脉中导管被切断,叶片逐渐萎蔫。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卷叶象甲的这种卷叶行为属于 行为。
(2)某类植物有些变种的叶片不是全缘的,突变为深裂状,观察发现,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有人对此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具有深裂的叶片营养(口感)不好,卷叶象甲的幼虫不喜食。
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
为检验哪个假设更合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叶片形状 卷筒方式 卷筒数 每个叶片虫卵数 一段时间后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甲组全缘叶片 卷叶象甲自主卷叶 30个 1枚
乙组具深裂叶片 人工模拟制作卷叶 30个 1枚
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目的是 。
该实验结果支持哪个假设? ,理由是 。
(3)有同学提出,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请你提出其他防治措施(写一种即可)。 。
17.农业生产中许多种类的昆虫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威胁,夏夜里人们常利用黑光灯捕虫器(如图)诱捕农业害虫。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人类对此光不敏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问题:普通的日光灯与黑光灯相比,哪种光源的诱捕效果更好?
(1)作出假设: 。
(2)制定实验计划:
①选取相距较远,但其它条件大致相当的水稻田2块,编号甲、乙。
②每天19:00向甲、乙2块水稻田的正中分别放入功率相同的日光灯捕虫器和黑光灯捕虫器,早上7:00取出,将捕虫器中的昆虫取出称重。
③实验持续进行5天,记录结果并计算 。
(3)实验结果如下: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甲 26克 38克 31克 44克 29克
乙 97克 108克 124克 107克 106克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4)许多种类的昆虫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威胁,有人提出一次性消灭所有的昆虫,请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 。
18.棉铃虫是危害棉田的害虫之一。近年来杀虫灯被广泛使用。常规黑光灯诱虫作用强,虽然能诱捕棉铃虫等害虫,但是也会诱捕其他益虫。为了提升杀虫灯特异性诱捕棉铃虫成虫的效果,某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①选取人工饲养、日龄相同、大小相近的棉铃虫成虫,分别置于暗室中1小时,以减少实验前光对棉铃虫的影响。
②将棉铃虫成虫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从放虫口放入用黑布覆盖的透明的图甲装置。分别用波长为375nm、385nm、395nm、405nm的光源照射趋光行为活动室。
③各组光照射15分钟后,取下黑布,记录不同波长光下趋光行为活动室的棉铃虫成虫的趋光数。
④每组重复10次,求平均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棉铃虫成虫对4种波长光的趋光数
光的波长(nm) 375 385 395 405
成虫的趋光数(只) 7.40 10.35 10.15 7.05
科研人员为进一步验证杀虫灯在农田实际的诱捕效果,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二:
①选取385nm、395nm波长的杀虫灯和常规黑光灯在同一片棉花田中进行诱捕实验。
②每盏灯相隔200米,每种波长设4个重复,进行随机排列。
③亮灯时间为当天18:00至隔天早晨6:00,共12小时。
④统计各组每30天诱捕的棉铃虫成虫数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一的实验变量为 。
(2)实验一中每组进行10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3)实验二设置黑光灯的目的是 。
(4)实验二选取385nm、395nm波长的杀虫灯进一步实验,原因是实验一结果表明,这两种波长光下棉铃虫成虫的 均较高。
(5)分析图乙的实验数据,可得实验二的结论是 。
(6)与化学杀虫剂相比,杀虫灯的显著优势是 。
19.综合应用:呼伦贝尔草原上曾有许多狼,经常袭击家畜,给牧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地牧民组织过大规模的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牧民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并加速了草场的荒漠化。
(1)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杀灭某种动物? 。
(2)当狼被猎杀,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因此动物在维持 中起着重要作用。
(3)写出上述材料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 。
(4)牛、羊、兔、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具有促进 的作用。
(5)狼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附: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D
【分析】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对人类有害。
【详解】A.红嘴相思鸟羽衣华丽、动作活泼、姿态优美、鸣声悦耳,颇受人们喜爱。由于画眉的叫声悦耳动听,又能仿效其他鸟类鸣叫,所以历来被民间视为笼养观赏鸟。故相思鸟、画眉是常见的观赏鸟,A正确。
B.鲍壳是著名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其贝壳退化成内壳,海蠕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产于中国沿海如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原动物肉食性,栖息于海底。乌贼退化的内壳可以入药,临床用名有海蠕蛸、乌贼骨。可见B正确。
C.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如:蛇胆可入药,蛇毒可制备抗蛇毒血清,C正确。
D.野生穿山甲是一种受保护的动物,食用野生穿山甲是非法的,也是不道德的行为。D错误。
故选D。
2.A
【分析】1.仿生是人们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据此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科技,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
2.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感知周围环境和捕食猎物。
【详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仿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的是模仿动物,有的是模仿植物,如模仿乌龟的背甲制造了薄壳建筑;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造了冷光灯;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发明了雷达,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可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制造出可以保持宇航员血压的抗荷宇航服,模仿青蛙的眼睛制造出了电子蛙眼等,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B.动物作为消费者,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B正确。
C.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4.D
【分析】(1)动物的行为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会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2)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详解】A.动物表现出来的,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等。叶蜂幼虫受到敌害,尤其是蚂蚁的威胁时,能分泌挥发性化学物质击退捕食者,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属于防御行为,A正确。
B.动物通过防御行为控制一定的数量,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蚂蚁通过头部的触角感知气味,蚂蚁通过头部的触角感知叶蜂幼虫分泌的挥发性物质,C正确。
D.一些蝶蛾类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的作用是引诱异性;叶蜂幼虫受到敌害,分泌挥发性化学物质的作用是击退捕食者,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详解】“用寄生蜂防治美国白蛾”“用青蛙消灭害虫”“用麻雀控制蝗虫数量”都是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属于生物防治,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而用农药杀灭农业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C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 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生长不一定不利,有植食性动物如蝴蝶可以为植物传播花粉,而兔子等可以帮助苍耳传播种子,A错误。
B.生活在陆地上的节肢动物一般利用口器获取食物;虾、蟹等也属于节肢动物,但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水中,B错误。
C.鸟类视觉发达能在疾飞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旺盛、心跳频率快能够给其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C正确。
D.两栖动物在水中产卵,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幼体在水中发育。可见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D错误。
故选C。
7.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引入瓢虫控制蚜虫的数量,防止蚜虫泛滥,减轻了蚜虫对作物的危害体现了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所以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8.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俗语反映了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A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
【详解】A.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靠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A符合题意。
B.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对无机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例如动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归还无机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实现传播,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分析】自然界中的植物,它们靠风、靠水、靠其他动物四散传播种子,只为了能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详解】结合题干和分析,种子推入地下,到达更湿润的环境,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避免被动物吃掉,避免被风带到不利的环境中。而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需求,B错误,ACD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蜜蜂采花蜜,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A正确。
B.蚜虫吮吸植物汁液,对植物来说是有害的,并不能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B错误。
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因此,羊吃草,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青蛙捕捉农业害虫,控制了害虫数量,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12.B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B.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人一旦碰到琉璃草的果实,就会被粘在身上带走,体现了人能帮助琉璃草顺利传播种子,不是帮助琉璃草传播花粉,A错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圈中如果缺少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C错误。
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经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再经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扩大植物的繁殖和分布范围;同时有些动物也会对环境和植物带来影响。动物与植物也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详解】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鹰和狐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是表明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选C。
14.D
【分析】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和种子传播。
【详解】A.蜜蜂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的繁殖后代,蜂群的消失会导致有些植物将不能充分传粉,故A正确。
B.蜜蜂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非常重要,它们是许多食肉昆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如鸟类、昆虫、蜘蛛和蜥蜴等,如果蜜蜂数量减少,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也将受到影响,这将会危及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导致更多生物面临灭绝,故B正确。
C.蜜蜂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故C正确。
D.蜜蜂作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D错误。
故选D。
15.D
【分析】(1)在松林中存在着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类(喜鹊)。鸟类减少,松毛虫没有天敌控制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导致松林受害,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投入喜鹊后,使食物链得到恢复,喜鹊吃松毛虫,使松毛虫数量减少,因此松林恢复了生机,这是生态平衡得到了恢复。(2)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如鸟类可以帮助松树传播种子来扩大松树的分布范围,A正确。
B.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挂人工鸟巢招引食虫鸟控制松毛虫的数量,B正确。
C.利用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降低害虫出生率,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松树→松毛虫→鸟类(喜鹊)是该松树林中一条食物链。由于人类对鸟资源的破坏,使鸟类减少,松毛虫没有天敌控制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导致松树林受害,说明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16.(1)先天性
(2) 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假设2 甲乙两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
(3)生物防治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繁殖时,雌虫先将叶片基部切开,沿主叶脉折叠叶片,在叶片尖端产卵,再向上将整个叶片卷成筒状并切下,作为幼虫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2)①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统计卷筒的数量达30个,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
②该实验支持假设2:具有深裂的叶片不利于折叠成卷筒状。理由是一段时间后,甲组、乙组成虫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说明具有深裂的叶片更能抵抗卷叶象甲破坏,不是因为叶片营养(口感)不好。
(3)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故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卷叶象甲可能污染环境,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17.(1)黑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或普通日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
(2)平均值
(3)黑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
(4)不合理,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
【分析】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黑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或普通日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
(2)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③实验持续进行5天,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3)根据实验结果,甲水稻田平均每天捕抓的昆虫=(26+38+31+44+29)÷5=33.6,乙水稻田平均每天捕抓的昆虫=(97+108+124+107+106)÷5=108.4,由此得出黑光灯的诱捕效果更好。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圈中如果缺少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故一次性消灭所有的昆虫的想法是错误的。
18.(1)波长
(2)是减少偶然性、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实验结论更可信。
(3)形成对照
(4)诱捕
(5)385nm波长的杀虫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效果最好
(6)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等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由实验设置可知:该实验除了波长不同外,其他相关条件(等日龄相同、大小相近的棉铃虫成虫,每组20只,分别从放虫口放入用黑布覆盖的透明的图甲装置)都相同的,得出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即该实验变量是波长。
(2)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3)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设置黑光灯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4)实验一结果表明,385nm、395nm波长的杀虫灯,诱捕成虫数量均较高,故实验二选取385nm、395nm波长的杀虫灯进一步实验。
(5)由实验二的条形图可知:当波长385nm,诱捕棉铃虫成虫效果最好,故得出结论是:波长为385nm的杀虫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效果最好。
(6)农药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对水质、土壤都造成了极大影响。杀虫灯采用灯光诱杀,符合无公害蔬菜、果品生产要求,同时适用范围广,在公园、林场等地都能使用。
19.(1)不能
(2)生态平衡
(3)草→兔→狼/草→牛→狼/草→羊→狼
(4)物质循环
(5)光能
【分析】(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种平衡的出现是因为生态系统就要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1)通上以上资料的分析可知,动物作为消费者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故人类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
(2)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灭绝后,会导致相关的食物链切断,或该动物原来所控制的某种生物大量繁殖而失去生态平衡。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上述材料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狼(或:草→牛→狼、草→羊→狼)。
(4)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狼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目标解读
基础梳理
典例探究
达标测试
自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