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跳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跳水》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帆船”“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信息,为后文孩子遇险及船长逼孩子跳水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竟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人了极端危险的境地。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了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二、设计思路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风平浪静”“放肆”“桅杆”等词语。
2.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把握整体,揭示课题思维的火花能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第五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在《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中感受的是古人的思辨,《跳水》一课则表现了现代人的智慧。 齐读课题《跳水》。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1.走近作者: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简介作者。教师出示相关资料进行介绍。 2.理解词语:出示第一组词语:风平浪静取乐放肆结合课文的内容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出示第二组词语甲板桅杆横木出示帆船图片,对应找出“甲板、桅杆、横木”的位置。 (三)质疑探究,理清结构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吗 (学生自由发言)问题预设: (1)课文中写的是谁跳水 (2)这个人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水的 (4)跳水的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 ......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梳理成一个主问题: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练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思维延伸 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变化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虽然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但主次有别,环环相扣,感染性强,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命安全始终扣人心弦。故事以“跳水”为题,而这一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关键人物——船长,都是在结果部分才出现,这不同于有些文章全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展开叙述,是本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之一。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即孩于命悬一线、水手们都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出场,更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就充分体现出船长反应的敏捷、语气的坚定、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况。船长的做法看似残酷,但联系当时孩子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及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 课文所配插图表现了孩子在横木上行走的情形,有助于学生认识帆船的构造,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想象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画面。 倾听、思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七、教学反思
《跳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感悟、找想象点、抓重点词语、句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
一、鼓励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点燃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后,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渴望获得的知识兴趣,而且逐渐提高质疑的水平。
二、激发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文中描写水手的笔墨不多,但水手的“笑”却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学时,在聚焦“笑”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围绕水手的三次笑,走进孩子和猴子的内心想法,梳理出孩子心情变化过程的基础上,了解了心情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猴子、水手的“笑”和孩子的心情变化之间建立联系,逐步发现水手的“笑”在推动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接着,指导学生联系船长出舱时观察到的情况,揣摩船长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从而学生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