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涉江采芙蓉任课教师 备课日期 科目 语文年 级 高一年级 任教班级 课时 1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抓住标题,来理解诗歌。关键能力 1.学生对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与有关文学常识了解不多。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核心素养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涉江采芙蓉》去与古人遇见,去聆听他们别离的苦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实五言之冠冕也。”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书写的是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三、老师朗读 四、诗歌赏析(紧扣标题进行分析) 1. 师:同学们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 荷花、莲、芙蕖、 菡萏 2.诗人不说“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偏偏要说《涉江采芙蓉》呢? “芙蓉”,将“草字头”去掉,就是“夫容”。这朵花中辉映的不止是江南的莲,田田的莲,而且是夫容。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容貌。 芙蓉就是荷花,色彩多为白色或者粉红色,纯洁、光鲜、亮丽、绚烂,人见人爱,寓意美好。白色象征这一个人心怀的光明磊落,坦荡赤诚,纯洁无瑕,洁白如玉,颇能引发人们“明明白白我的心”的联想。粉红象征着温馨、热烈、吉祥、喜庆,预示着美好的生活和甜美的爱情。 古代诗词写荷花,多与爱情相关。比如,《西州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字面看来,是在描写鱼儿成群结队自由嬉戏,蹦蹦跳跳,好不热闹,好不开心。其实,可以想象得出,画面之外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津津有味地观察、指点游鱼,时而惊奇,时而激动,时而宁静,时而说笑,也是幸福欢乐的一对。荷叶田田,荷花灿烂,游鱼嬉戏,见证了他们的快乐与甜蜜,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与爱情。荷花与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紧密关联。这里的游鱼戏水,也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成语“鱼水深情”,那么岸边的青年男女呢,也是“鱼水深情”啊。又如《西州曲》的另外一首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字面意思当然是描写女子荡舟采莲,其实,诗歌是通过采莲这种古老的习俗来含蓄传达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意。“莲子”谐音“怜子”,怜爱你的意思。“清”谐音“情”,情意绵绵,如水深情。《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是爱情的信物,是爱情的象征。这些来自生活,来自底层的花花草草,却代表了一种最真挚、最纯洁、最美好,也是最浪漫的爱情。 3.如何采摘“芙蓉”呢? “涉江”, 4.主人公如何涉江?有何遭遇?是否顺利? 有人说摇着桨,唱着小调,划着小船过去;有的说,脱掉衣裤,游泳过去;有的说,挽起裤腿,趟水过河;有的说踩着风雨斑驳的小木桥过去。 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过河,很可能有一定的危险,越是如此,越能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对对方的深情爱恋。采摘了美丽鲜艳的荷花以后,抒情主人公却像《边城》中的翠翠采摘的虎耳草一样,送不出去,内心充满了忧伤与困惑。诗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与《边城》中的翠翠不同的是,《涉江》中的抒情主人公知道要采摘芙蓉来送给谁,只是对方远在天边,不能送达,实际上也就是暗示自己的相思愁苦不能抵达对方心中;这种相思煎熬一直要延续到老,或许直到生命的尽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边城》中的少女翠翠则是抱着一大捧虎耳草不知道该不该送给傩送,因为她不知道傩送是否也爱她,内心充满了忧伤、焦虑与迷茫。 5.谁采摘芙蓉呢? 有人认为是男子采摘芙蓉送给女子。理由是漂泊在外,思念妻子,涉江采摘芙蓉,想要送给妻子,可惜妻子在“远道”,在“旧乡”,不再自己身边,留下无穷无尽的忧伤与思念。 “远道”是从男子的角度来看,他已经长久漂泊在外,远离故乡,远离妻子,愈远愈能烘托出对妻子的思念。 有人认为是女子采摘芙蓉送给心上人。理由是诗歌前面四句写女子涉江采集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心上人。封建社会男子在外打拼奔波,女子在家操持家务,男主外,女主内,“远道”暗示了男子在外的事实。诗歌后面两句,也就是第五、六两句,描写女子的想象,即女子想象我在家乡思念远方的丈夫,远方的丈夫想必也在他乡思念我吧。从对面 落笔,增添了相思的婉转与含蓄意味。诗歌最后两句(第七、八句)是女子的感叹。还有一点,芙蓉是鲜艳美丽的花朵,女子爱美,喜欢花花草草,诗中又是芙蓉绽放,又是兰草青青,又是芳草鲜美,比较诗意浪漫的情调,比较女性化的格调,据此也可以判断是女子采摘芙蓉。 有人认为诗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面四句为第一层,写女子涉江采芙蓉,却无法送出的忧伤;五六两句为第二层,写男子远在他乡,思念家中的妻子;诗歌最后两句(七八两句)合写,男女互相思念。整首诗歌结构方式就是先分后合。 6.前面四句所构成的画面与五六两句所构成的画面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有人说是先后关系,先是女子思念男子,感动男子,然后才有男子思念女子。有人说是因果关系,因为女子思念男子,而且感情特别深,特别真,特别强烈所以男子才思念女子。有人认为是并列关系,两个人互相爱恋,情深意重,同心同情,彼此牵念,不存在两个人感情的先后与因果关系。教师肯定第三种意见。指出两幅画面其实是时空并置,空间不同,时间相同,你此时思念着我,我此时也思念着你,我们的思念构成了相思弥漫的天地。正如董文华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所唱道: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涉江采芙蓉》紧扣了游子的“同心”告白——“同心→同思→同望”,人隔两地,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怀一颗牵念心。这份相思苦念,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万水千山,超越了风霜雨雪,弥漫在天地间,弥漫在两个相爱的人心间。两幅画面彼此叠映,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情感。 以上,我们围绕“采芙蓉”这个关键细节,多角度,多侧面探讨了男女之间的相思苦恋。也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好洁净,爱情的纯粹与绚丽,更感受到了两颗相思的心因为不能团聚的焦灼与无奈,相思与苦恋。感谢诗歌,带给我们别样的幸福;感谢课堂,带给我们抒情的忧伤。 五、请朗读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而忧伤?提示:请阅读诗歌,找出哪些诗句表明了诗人“忧伤”的原因。 明确: 所思在远道——采花欲赠所思念之人,表达相思却无法实现。 长路漫浩浩——路途遥远,遥不可及,无法跨越的空间距离。 同心而离居——感情深厚却各自天涯,无法相守,无法红尘作伴。 忧伤以终老——永远无法见面,这种忧伤绵绵无绝期,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六.明确艺术手法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七、课堂小结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让我们以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做结。 八、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