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该诗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面影。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本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能够背诵默写诗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魅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通过结合具体文本分析诗歌感情。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对面落笔,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婉曲蕴藉、余味悠长的游子羁旅之思和离别相思之苦。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和品析,体味诗歌中主人公高尚、纯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反复吟诵中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并结合具体文本感受诗歌抒发的感情。
难点:理解并掌握诗歌对写法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在讲述贾宝玉为晴雯撰写祭文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同学们,我们前不久刚学习了屈原的《离骚》。从艺术特色上看,《芙蓉女儿诔》继承了《离骚》之风韵,而从内容上看,贾宝玉以芙蓉比喻晴雯娇美的容貌,智慧的头脑以及纯洁的心地。为什么从百花中单单挑选芙蓉花来祭晴雯呢?芙蓉花究竟有多美呢?它寄寓了怎样美好的品质呢?
二、文本探究
1.介绍《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辑而成,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请你通过想象和联想,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明确: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这时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幅画面: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这个飘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最后两幅画面的组合,一对终生不能团聚的夫妻,各在天涯海角,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于是各在相隔万里的异地,面对天地发出了同一声呼喊:“忧伤以终老!”
3. 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芙蓉”的主人公是谁?诗中的“采芙蓉”有什么含义?
◎明确:
第一种说法:女子
理由一: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理由二: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第二种说法:男子
理由: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般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教师引导: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三、课堂探究(8min)
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涉江采芙蓉》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
温馨提示:可以尝试删去某一句话,或某几个字,尝试比对一下前后效果哦!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如果换成“渡”效果如何?
◎明确:
“涉”和“渡”的意思都是“渡过”。“渡”侧重坐着船过江,“涉”的本意是行走在溪水中,更侧重是蹚水过河。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2. “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如果去掉这三句,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明确:
会影响。“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而在主人公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尝试引导学生回答)
3. 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预设回答:知道)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明确:
理由一:直接说出送给谁显得过于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理由二:主人公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理由三: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4.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教师提问: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明确:
(1)动作描写。“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让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痛,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2)叠词。“漫浩浩”更突出道路的漫长。“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5.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而”“以”
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可以吗?好不好?
◎明确:
不好。“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2)“离居”
◎明确:离居就是分开居住。“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
【优生分层拓展】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观点一: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观点二: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另外,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教师总结:“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四、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贾宝玉挥泪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写下祭文《芙蓉女儿诔》,宝玉为什么用芙蓉指代晴雯呢?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社么单单采集“芙蓉”遗于心上人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回忆一下,芙蓉具有哪些品质?
◎明确:
(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2)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3)《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五、课堂检测(7min)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佚名 〔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用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三、四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五、六写回头,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七、八句写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