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疏通生字词,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熟读成诵,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始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分析意象“芙蓉”;
掌握对写手法的运用;
感悟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屈原《九歌》里的“悲莫悲兮生别离”直接引入。
介绍《古诗十九首》
1.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集;
2.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3.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4.南朝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诗歌诵读
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尽可能熟读成诵。
理解诗句
1.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2.诗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芙蓉”的别称及对意象“芙蓉”的分析;
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提问:“采”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此句抒发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简单阐释。
(学生思考、作答)
“旧乡”“长路”。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如果采芙蓉的人是女子,这与下句还顾旧乡的男子是否构成矛盾?诗人在此运用了哪种手法?
(掌握对写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提问: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大意
(生作答)
(五)深入探究
1.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忧伤)
2.为什么而忧伤?(“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离别、思念)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5.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六)拓展延伸
1.通过两首诗歌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对写”手法的理解。
2.分享席慕蓉的《莲的心事》
(七)结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八)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