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语言要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审美创造:能够自主划分诗歌的节奏,运用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情感,欣赏意象背后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自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生养我们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有人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为捍卫她而献出生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聆听诗人的深情告白,感受他炽烈的爱国之情。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2.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最初试验并倡导新体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体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诗歌流派主要有“新月派” “七月派”“九叶诗派” “朦胧派”等。
3.字词梳理。(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
目标导学二:诗人爱的土地是什么样的?
1.请大家看看诗中哪几句在描述诗人所爱的土地?你能找得到吗?
明确: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这四句诗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一起说说看。
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
3.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这四句诗,联系这些事物前后的修饰语,思考这些事物背后到底有怎样深刻的含义?请把你的体会写在诗句的旁边,便于讨论交流。
明确:
土地:祖国,暴风雨打击——国土家园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
河流:悲愤、永远、汹涌——面对灾难时,人民的悲愤就像河流一般汹涌强烈。
风、激怒、吹刮、无止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抵抗到底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黎明、温柔——美好的未来、希冀与憧憬。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 比喻
一种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的表现手法。 一种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会出现喻体。 只出现本体,不出现象征体。
4.能结合你掌握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侵略者的铁蹄是如何践踏这块土地的吗?
明确: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沈阳,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至此,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发动了对上海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控制了华北大部分地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向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经过数月激战,上海最终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攻陷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后数周内,日军展开大屠杀,三十万同胞罹难。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造成中国伤亡3500万人,制造800人以上伤亡惨案173起。
1938年6月11日武汉会战,武汉失守。
知识链接:艾青还有一首诗中也写了土地家园正蒙受灾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1937年
——节选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目标导学三: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土地的爱?
1.面对这样灾难深重的土地,诗人在诗中又是怎样表达对土地的爱的呢?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第一节诗:间接表达这份爱:诗人化作了一只鸟,为土地而歌唱,最后为土地而献身来表达对土地的爱。
(1)化鸟为土地歌唱
既然深爱这片土地,就应该用最悦耳动听的喉咙来歌唱它,为什么这只鸟的喉咙却是嘶哑的呢?不仅是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还用了“也应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
明确:因为在那样一个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时代背景下,这只鸟的喉咙只能是嘶哑的,它不可能唱出婉转优美的乐曲。同时它已经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千万遍的歌唱和呐喊。
“应该”具有强调作用,强调一种理所当然的责任与担当。即使是一只鸟也有责任为土地歌唱呐喊,一直到力竭而亡,葬身于它深爱的土地,甚至连身体上最难腐烂的羽毛也要融进土地里。可见这份对土地的爱的深沉。
(2)化鸟为土地献身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七八这两句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你认为怎么读更能表达这份深沉而执着的爱呢?说说你的理由。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示例:要读得轻柔平静。理由:诗人对于自己的死显得如此的平静与淡然,好像这一切就是理所应当,让人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像一朵花落入泥土一般自然,无怨无悔。
要读得激昂热烈。理由:诗人的内心奔涌着战斗的热血,他是一个斗士,为国赴死,应该是一种激越的豪情,就如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情。
知识链接
多少年代了
人类用自己的生命
肥沃了土地
又用土地养育了
自己的生命
谁能逃避这自然的规律
——那末,我们为这而死
又有什么不应该呢?
——节选自艾青《他死在第二次》1939年春末
2.第二节诗——直接表达这份爱
诗人在最后一行诗直接抒发了对土地深沉的爱,可是为什么这份爱中饱含泪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用最朴实的语言直接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泪水同样是满满爱的表达: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看到人民悲愤、奋起反抗,在苦难中遥望未来,痛苦的、忧郁的、悲愤的、激越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化作了最深沉的爱的泪水,读来确实令人动容。
3.读出情感。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读一读整首诗。
齐读: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男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女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男生: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女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男生:——然后/我死了,
女生: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其实,在那样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深爱这方热土的岂止艾青一人?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1938年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
——1935年
2.岂止那一个时代?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乏这样的一群人。
明确:他们:
是伟大的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少年英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是一代名将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是光照汗青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虎门硝烟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是拿笔作投枪的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还有和平年代的他们:
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维和英雄申亮亮: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
边防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植物学家钟扬: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林业人于海俊: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让青山常绿,家园更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不管是诗人化作一只鸟为土地歌唱呐喊、无悔献身,还是诗人泪水盈眶、直抒胸臆,或间接表达或直接抒发,都是对土地对人民最深沉的爱的表达。
而诗人写这首诗仅仅就只是对土地爱的告白吗?他化鸟歌唱、用诗呐喊,他是想唤醒更多的人、鼓舞更多的人,去反抗去战斗。
五、课堂作业
1.看图抒情。
根据画面意境,用“我爱这土地,因为它 (四字成语)”来抒情。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风景秀丽。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美丽。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幅员辽阔。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
2.请同学们仿照这首诗,立足于我们当下盛世,试写一首诗。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动听的喉咙歌唱:
这被中华文明所浸润着的土地,
这永远澎湃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
这强劲地吹刮着的“一带一路”共赢之风,
和那来自伟大祖国的无比美好的中国梦……
然后我生长繁衍,
连无数个我也歌唱这块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感恩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从朗读诗歌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诗语感,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把握,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缺乏一定的理解,难以体会作者寄寓在土地中的深刻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