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由小学过渡到初中,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而本课内容又较浅显,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丰富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圈点勾画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理解“植树”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鼻头一酸,泪光盈盈......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它被誉为童话般的圣经,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的来到我们高新校区,与我们17班的孩子分享这个故事,分享这份感动。(配乐导入)
设计意图:配乐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把书读薄——读懂故事,捕捉镜头
今天我们不当学生,来当导演,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故事拍成微电影,这个故事很长,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吗?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概括内容格式:人+事+结果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 (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预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
2、默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圈点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
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具有标志性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勾画出来。
事件 时间 场景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三次场景的变化。通过对比环境,感受变化的创造者—牧羊人。
三、把人读厚——读懂“牧羊人”,拍摄“镜头”
1.认识牧羊人 ,这一切的变化,皆因为一个人——牧羊人。
寻读课文,圈点勾画,细心品味写牧羊人的 语段,为牧羊人“拍摄”一张特写镜头。镜头中表现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书上做好批注。(如:可在重点字词的下面标“·”或“△”;在重点句子的下面标“ ”;在概括评价性句子下面标“ ”;反于常人的句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方法:选点(镜头)——朗读——品析。
预设:
例 1:“拍摄”第 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 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批注: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 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例 2:“拍摄”第 6 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 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批注:以物衬人,从侧面烘托牧羊人的安静, 忠厚,不张扬。
例 3:“拍摄”第 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 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 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批注:他挑选橡子的动作“拿”、“倒”、“挑选” (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例 4:“拍摄”第 10 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 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批注:从与他的对话、语气中可以看出,他这 一行为是反于常人的,他根本不在乎这土地是谁 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例 5:“拍摄”第 14 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 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 白桦树。” 批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牧羊人的言行来分析人物,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小结:通过各位导演对牧羊人特写镜头的“拍摄”我们认识了一位认真,无私,坚守----的牧羊人,所以它能够创造奇迹,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艾力泽·布菲。在他的身上,我们是不是明白了奇迹的奥秘?这就是——惟有认真,才有奇迹!惟有无私,才有奇迹!惟有坚守,才有奇迹!------
把情读透——探究主题,识今意义
1、作者评价性的语句
当我想到
眼前的一切
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每当我想到
这位老人
靠着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把这片荒漠
变成了绿洲
我就觉得
人的力量
是多么伟大啊
小结:诗言志,诗言情,只要你真的被一个人、一件事感动了,产生了真挚丰富的情感,就可以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在“我”的心里,牧羊人创造了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现在,老师想给同学们透露一个秘密。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奇迹。
2、链接材料: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预设:第一人称
3、牧羊人植树现实意义的思考。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
链接支月英老师片段,谈谈感悟,说说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植树人?
小结:不管是牧羊人还是医护人员,他们都是小力量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大勇气,大情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自然,创造生命,种植希望和幸福,也实现自己平凡人生的价值。其实,我们都可以是生活中的牧羊人,心怀勇气,把生活中的每件平凡事做好,用我们手里的“铁棒”和“木棍”去种植美好。
(屏显)老师植下栋梁之树,医生植下生命平安之树,科学家植下科技兴国之树------
全体中国人植下复兴之树。新时代,每个人都是也必须是植树人。
我们整个社会才会郁郁葱葱,我们才呼吸到更多新鲜空气,
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鸟儿,拥有更多生命的绿地和生活的诗意。
我们都是植树人。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牧羊人这个平凡的伟人,借此让学生谈牧羊人植树的意义。最后以能力拓展,以支月英的事例联想自己身边的牧羊人,引导学生思想上意识到新时代我们不能只做乘凉人,更要做新时代的植树人。
寄语:亲爱的孩子们,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愿你们往后余生,始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心怀勇气,用自己小小的力量,种植自己的生命之树,种出精彩,种出奇迹。
布置作业
牧羊人的微电影“拍摄”已接近尾声了,请你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文字,为电影末尾配一段字幕,要求文字中有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认识,并能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理解生命的内涵。
观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植树的牧羊人》
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