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飞向太空港》一、作家作品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现居北京。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20年来,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文学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近几年来,李鸣生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关注底层苍生的命运。其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全球寻找“北京人”》《千古一梦》等,中篇小说《火箭今夜起飞》《花太阳》,电影纪录片《飞越人间》,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电视专题片《血印》《撼天记》《祖国不会忘记》(合著)等。二、背景知识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它的成功,震撼了世界,是中国在国际航天业竞争中的重大胜利。三、内容提要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对火箭发射基地西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及文化条件,火箭发射工作人员艰苦的生活状态,“长征三号”取得美国和世界各国认可的曲折历程,“亚洲一号”卫星从美国被运送到中国西昌发射场的曲折过程,中国火箭发展史以及“长征三号”在突变天气下成功发射的过程做了细致的描绘。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该书打破了中国几十年来写科技题材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学书写“空间文明”的先例,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飞向太空港》记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全书主体部分共六章。分别围绕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历程、“亚洲一号”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火箭的发展史及“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发过程、中美工作人员的合作过程、发射当天的紧张壮观场面展开叙述。此外,还有序章、尾声两部分内容。第一章,在介绍了西昌的地理、气候、风俗、历史等情况后,重点写西昌卫星发射场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先进与落后并存、原始与现代同在的特点,以及全体将士、航天专家及技术人员等人的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章,先交代了中美建交的过程,然后重点叙述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的洽谈过程。从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到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航空航天展;从对1986年国际航天形势的分析,到中国专家周游各国洽谈业务;从中国对外发射遭遇商业危机,到美国政府批准中国发射美国卫星的计划,直到中国代表团与美方谈判成功,布什总统批准“亚洲一号”卫星的出口许可证。这期间,有太多的坎坷、困难甚至失败,而最终,中国火箭发射美国卫星的梦想成为现实。第三章,写美国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过程。命运多舛的“亚洲一号”卫星由波音747飞机运抵北京。而从首都机场到西昌机场,再到西昌卫星发射场,中方从各个方面,动用了各方力量,做了精心的、全方位的迎接准备。作者重点写了运送升降平台、卫星及其设备的卸装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的忘我精神。第四章,先详细介绍了中国火箭的发展历程;接着叙述中国火箭专家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研发火箭的艰辛历程;然后重点写“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发过程,并详细介绍了任新民、谢光选,王之任、范土合等航天专家;最后介绍中国火箭与美国卫星的技术对接。第五章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写中美工作人员的合作与交流。美方人员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中方人员为他们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尽管最初发生了一些矛盾,如吃饭问题、通信问题、文化生活问题等,但最终双方增进了认识,彼此尊重,相处融洽,建立了友谊。双方的合作与交流,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比如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合作更是东西文明的互补与交融。第六章,从气象学家吴传竹观测天气,到召开紧急气象会,到经受生死考验的紧张,再到因雷雨而中止发射程序,推迟打开“发射窗口”,直到最后的一飞冲天,壮怀激烈!现场的指挥者、指挥控制中心的各方来宾、参观台上的民众,还有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都心潮膨湃,久久难以平静。四、思想内涵【内容分类】时代召唤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是火箭发射的准备阶段。第一章作者通过对三个参与卫星发射工作的美国人的采访,表现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热情和美好的中国风貌。而西昌良好的地理条件已经为火箭发射做好了准备。第二章介绍了我们历史上走过的弯路,而我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时代召唤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召唤着“长征三号”的腾飞。曲折故事 第三章至第六章介绍了“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的全过程。每一个章节里都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如文化差异、恶劣天气、意外事件等。而中华儿女最终凭借民族精神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优良传统,成就了自己的航天事业。【思想概览】1.作品通过对西昌卫星发射场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2.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也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3.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五、人物分析任新民 人物简介 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工作认真,为人谦虚,胸怀博大宽广,心怀宇宙。在工作上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师长,在生活中总穿蓝色或黑色的工作服,非常质朴,是一位充满了慈善与仁爱的老人。主要性格 认真谦虚,胸怀宽广。胡世祥 人物简介 卫星发射副总指挥。既干练又潇洒,有丰富的卫星发射经验,勇于并善于解决卫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中,遭遇恶劣的雷雨天气,他果断下令关闭发射平台,后来又毅然下达点火的命令。主要性格 沉着干练,经验丰富,胆识过人,富有牺牲精神。沈荣骏 人物简介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的指挥官,胸怀大略,颇有远见,成功指挥了“长征三号”的顺利发射。主要性格 胸怀大略,睿智。上官 世盘 人物简介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既有学者的派头,又有外交家的风度。为人精明练达,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善于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事情办成。参加了多次发射试验任务,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性格 温文尔雅,精明练达,思维敏捷,忧国忧民。乌可力 人物简介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他个子高大,腰板粗壮,胸怀宽广,对中国和世界航天的局势有着透彻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成功后,他和陈寿椿、黄作义等人很快想到了如何把“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问题。主要性格 胸怀宽广,睿智。陈寿椿 人物简介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性格爽快、办事利落,性情有些急躁,说话办事都是“短平快”。胸怀大志,有着会做生意的聪明头脑,放弃了设计师的职业,当上了推销中国火箭的大老板。主要性格 爽快急躁,胸怀大志。六、艺术特色1.全景式、画卷式的报道方式。《飞向太空港》并不是单纯集中报道了4月7日这一天的发射,而是把这一次发射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就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叙述和分析。作品里既有标志着中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尼克松总统访华,也有邓小平访美;既有中美两国在航天科技上的差异和差距,也有东西方科学家对于工作和生活的不同观念。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全景式地展示了一次历史大事件。2.历史背景悲壮,格局气势恢宏。《飞向太空港》向我们展现了两幅悲壮恢宏的历史画面:一幅是世界航天史,一幅是中国航天史。《飞向太空港》既以1990年2月23日—3月14日美国和欧洲航天发射连遭三次惨败为背景,又以1986年1月—1987年6月美国的航天飞机和火箭先后五次因天气等原因而爆炸的惨剧为背景,从中可以看到人类航天史是一部充满艰险和牺牲的悲怆英雄史诗。《飞向太空港》既以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为背景,又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坎坷发展之路为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和感人至深的航天精神。3.具有小说般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飞向太空港》成功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品质。任新民是《飞向太空港》重点描写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氢氧发动机的奠基人。还在只鼓励政治冒险而不鼓励科学探险的1974年,他就提出研制氢氧发动机的建议。1978年,有关领导将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降为“另一种方案”时,他闻讯后夜不成寐,匆忙归国,登门进谏,诚恳直率,忧国忧民,感动上峰,收回成命。后来需要连续试车但风险极大,又是他签字画押:“就这样写上:任新民决定试车,出了问题由任新民负责!”这是一句气概非凡的话语。他平日讷讷少言,谦逊自处,临会常居角落,必要时却能虎啸龙吟,这是有大才能、大决断、大气魄者才有的风度。胡世祥的形象是《飞向太空港》全部人物塑造中最富于个性、最富于魅力、最令人感动、最耐人品味的艺术形象。灾难面前的牺牲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是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此外还有沈荣骏、谢光选、上官世盘、江·可达、玛格丽特、斯坦豪尔等一系列的人物,都塑造得十分立体、形象。4.典型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飞向太空港》善于描写典型的环境。发射场周围是连绵的群山,环境清幽,民风古朴,犹如世外桃源,这就与现代最尖端的科技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反差。作为掌握世界上最尖端科技的国外科学家们对比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为这里的环境所倾倒。而中国的航天人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一次次火箭发射任务,也表现了我国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对烘托氛围和表现人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