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平谷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北京市平谷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平谷区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控试卷
初二语文
2024.7
1.
本试卷共10页,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请你完成以
下任务。
任务一:审读邀请函
以下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向同学们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
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肩负着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
交流互见的重要使命。这里的140万余件馆藏文物,充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绵
延与灿烂辉煌。你们可以透过一个个或惟妙惟肖、或朴拙厚重的文物,看到凝结其中的精

湛技艺,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品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观览变化万千的过往,
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你们与文物来一场跨跃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
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旅行社
××年××月××日
1.对邀请函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因为表达的是“中国博物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互
见”应改为“互鉴”。
B.因为表达的是“文物可以穿越时问或空问界限”的意思,所以“跨跃”应改为“跨越”。
C.因为表达的是“模仿得非常逼真”的意思,所以“惟妙惟肖”一词中的“肖”字
应读作“xi6o”。
D.因为表达的是“质朴率真”的意思,所以“朴拙”一词中的“拙”字应读作“zuō”。
2.邀请函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

B.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C.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
D.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初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任务二:制作文物卡片
这位同学最喜欢博物馆陈列的远古时期的玉龙文物,以下是他制作的文物卡片。
这个玉龙是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
扬,梭形细目,髭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
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
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
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
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
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
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
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
名称:玉龙
符号。
《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
年代:红山文化
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
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作保护神来崇拜,
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3.阅读文物卡片,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梭形细目”“卷曲若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龙眼晴细
长、身体弯曲的外貌特征。
B.“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玉龙具有穿越时空的动感和历史久远的特征。
C.“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
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D.“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运用排比和对偶的
修辞手法,体现了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崇拜。
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畿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向全国
人民表示祝福。“龘”在《汉典》中的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
文物卡片的相关内容解释成语“龙行醒龘”的寓意。(2分)
任务三:探寻玉器文化
这位同学还对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搜集的相关资料,请你完成以下
任务。
中国人对玉的追求不仅限于外在的形色美,更看重其内在的气质美。中国人常以
“玉”比拟“君子”的美德,玉和人合二为一【甲】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纹理缜密
紧凑可谓之“智”;不易折断,折断后不会割伤皮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参差不齐可
谓之“礼”(“礼”即秩序);叩击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可谓之“忠”,(“忠”即互不遮掩)。而这些美德恰恰是君子所必需的,君子也自当佩玉
初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