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跳水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跳水》
一、教材分析
《跳水》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火花”,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景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跳水》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对接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带领同学们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猴子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猴子性格特点的方法,引领学生建立水手、孩子、猴子、船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设计思路
已有的知识、策略、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已经不再陌生,有的字早已经会读,甚至会写,如:“艘、航、帽、钩”,认识了“ 桅、撕、逗、唬”会认。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正确地朗读课文,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够做到流利朗读。对于《跳水》这项运动,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电视上见过或者在游泳馆亲自体验过。暑假时也读过《女水手日记》。因此,对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就很熟悉了。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查询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存在的困难障碍对文章中所描写的角色,缺乏用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障碍突破措施通过抓住 2、3、4自然段中描写猴子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体会猴子的放肆和孩子的心情变化,以及水手的三次大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课前查阅资料等方法能够正确认读“肆、桅、撕、唬、龇、咧、瞄”等 7 个二类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片段。
2.通过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讲述故事内容。
3.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说出猴子的特点和孩子的心情变化,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导入 一只小小的猴子为什么敢如此去逗弄一个小男孩呢?指名读(Ppt)水手们的三次“笑” 第一次: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次: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第三次: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红了。 师:水手们的三次“笑”与猴子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回答 总结:可见,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水手们的“笑”使猴子逗弄孩子更带劲儿了,孩子因此也更加生气了,以致最后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师:孩子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孩子的什么在变化? 一齐回答此时,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预设:我太没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猴子,抢回帽子(设计意图:通过孩子追猴子的外在表现,推测孩子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猴子性格特点 总结:由此可见,猴子的举动直接影响着孩子心情的变化,而水手们的“笑”是导火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孩子走到了最高的那根横木上,发生了让人心惊胆战的一幕:ppt(指名读,读出惊险)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用一个词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预设:进退两难、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千钧一发、性命攸关......师:此时,小男孩会想些什么? 三、预设: 1.我后悔爬到这么高的横木上来了。 2.真是太可怕了,以后不能意气用事了,我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3.我真是傻瓜,为什么要跟猴子置气呢,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通过危险环境的渲染,分析孩子的内心想法,引导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引导孩子在冲动的情况下不能急于做决定。 总结:人在愤怒、冲动的情况下,一定不能急于做决定。 4.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很为这个孩子担忧,在这两难的境地中,船长从船舱中走出来,救下了孩子。 1)师:默读 5,6自然段,思考:当船长从船舱出来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借助表格,分析当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总结: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小船长,能够推测出文中船长的思维过程,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利用思维导图,分析当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能够帮助同学们条理清晰地地还原当时船长的思维活动。板书:思维过程 2)师:如果你是船长,你还能想到哪些救孩子的好办法?对比,感受船长的办法的好处设计意图:把自己的办法与船长的办法做对比,更能突出船长在危机时刻相处的办法的好处,使船长的伟大形象立刻高大起来,为下一个“赞美船长”的环节做铺垫。 我来赞船长 写一写,说一说 请你回忆课文内容,说一说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站在横木上往回走跳进海里加深课文理解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思维延伸 托尔斯泰的笔下可不止这一位优秀的人物,请大家课后阅读《鲨鱼》,思考要求: 在这生死关头,炮手采取了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试着推测炮手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1.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入手,明确学习的方向。课前,带领同学们从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着手,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为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语文要素的扎实落实明确方向。
2.方法学习贯穿始终。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们有所得,有所获。本课把方法学习贯穿其中,并进行提炼总结。如:按照事情发展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就可以很好地概况故事的主要内容;抓住猴子的动作、神态就能体会出它的性格特点;推测出船长的思维过程,就能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这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3.评价方式多样,且贯穿始终。在设计每一个学习环节的时候,我都在想,用怎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测评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呢?于是,生字词和片段朗读环节,利用自读、同桌互读、抽查读的方式检测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情况。运用小组交流、集体分享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学习并进行全班展示。每一个环节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也有同桌、小组的合作交流,最后就是全班的分享展示。评价贯穿了本节课的始终。
4.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学生学习无章法,因此,老师的引领就非常重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就让孩子按照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小组交流、集体分享的时候,我为孩子做了这样的交流要求:我觉得这是一只的猴子,我是从等词语中知道的。我来读给大家听:此时,孩子的心情是,我是从看出来的。这样的学习交流,就会目的明确,有章可循,学习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本节课总体上下来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认为学生的当堂达标率高,学习积极性高。另外,本节课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板书清晰,方法引领。但是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需加强,虽然也指导朗读了,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朗读标准,缺乏情感的注入,因此,这将成为我今后语文课堂中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