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杨氏之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杨氏之子》是九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二、设计思路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如借助插图、参照注释、查阅字词典等的学习方法,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在朗读及文章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所以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评价语: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二、深入阅读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如: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如:“别吻我,我怕羞。”“我怕修。”“我不是碰碰车。”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生:谢谢老师!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思维延伸 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听完课后,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第二步目标完成了,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 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总之,综观老师的整个课堂,感觉到了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课虽短短的55个字,但从文体上对学生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下面就这一节课做简要的分析。一、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枯燥无味的古文,学生不太理解,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黄老师开题就给学生以自己的姓氏来介绍自己是氏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会显得很平淡,这一节课中老师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学生模拟古人讲话,如让学生模拟古人如何接待客人,母亲如何说,仆人又会怎样说,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又能为下文的拓展写话做好了铺垫。二、重读中感悟,尊重学生体验。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课教学中,黄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齐读、范读等,由句子的局部诵读指导,回归到文本的整体朗读感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针对性的讨论挖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表达,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情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学文,读文,解文。教师充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放在朗读上,实现学生熟读成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