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童年的发现》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3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的过程。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设计思路五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认为本文很有趣,作者很有趣,却并不清楚趣从何来,阅读的收获便在呵呵一乐中淡化了。如何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去感受风趣的语言;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幽默的智慧;从表达提升的角度书写自己的趣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胚、祸”等10个生字,根据字义联系上下文辨别“澄,折”等多音字的字音;借用工具书,书籍,网络搜索理解“胚胎、进化论”等词意;关注有特点的词语并能分类整理词语。2.默读课文,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梳理“我的发现”的探究过程,了解探究后的结果,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3.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借助资料体会课文有趣的部分,说出感受。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有语气的朗读课文,读出趣味。4.交流自己的发现,分享探究乐趣,尝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一)关注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读一读学习提示,你有什么发现?(聚焦放大阅读提示)生读学习任务,画出两个学习任务 略读课文没有练习题,但在课题下设计了“学习提示”,它在阅读之前出现,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的性质,使阅读有了明显目的性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内探究 (二)学习任务一,交流“发现”的探究过程师:请同学们聚焦第一个学习任务,“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共学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探究过程的语句读一读,圈画出关键词。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对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相互补充。出示小组合作提示:①找出有关的句段。②理解有关的句段,把每个阶段的探究过程用简洁语言概括成一句话或短语然后串联起来。③在纸上画出“探究过程图”。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课上利用优生来当小老师同老师一同巡视,有针对性的指导,树立榜样。 (3)全班交流展示,展示小组要求声音洪亮,举止大方,语言组织流畅,(三颗星)。拍照学生示意图,指生讲小男孩的探究过程。 (4)我探究结束后。有了自己的发现,结果如何呢?(被轰出教室)师小结评价:是呀,这就是文中的我探究的结果。通过任务一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为你们点赞。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一以后,教师给予及时评价,给学生树立信心,打造高效愉悦课堂 (三)学习任务二,发现“有趣”,畅谈感受 1.学习提示:朗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读出有趣的感觉来。(板书趣) (1)出示感受小锦囊:联系内容;联系体验;联系阅读资料......(5分钟计时) (2)先自己练说, (3)组内再说一说 (4)组内推荐一名朗读和感受最能得到大家认可的同学,代表小组全班汇报。 学生预设回答1:感受趣味之内容有趣(通过文章内容感受的趣在小男孩丰富的想象力,生板书:想象)请同学们聚焦第三自然段:“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梦中的奇妙现象,利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地描写,让梦里的情境奇妙又有趣,特别有意思,我也想有一双这样的翅膀。谁能把有趣的感觉读出来,你有没有做过梦中飞行的梦呀?现在我们就可以体验梦中飞行的感觉。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全身放松,感受梦里的那种奇妙的感觉吧。 排比句和梦中感受的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呈现童趣的,闭上眼睛想象进入梦中飞行情境,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有趣。 除了内容有趣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有趣? 学生预设回答2.感受趣味之对话有趣(从老师和小女孩的对话中发现了趣在语言。生板书:语言)请同学们聚焦第5到11段“梦里飞行,说明你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这一段对话,是“我”和老师之间关于胚胎发育的第一次探讨,我一直刨根问底地追问老师,每一个问题都表现出了“我”极大地好奇心,和老师的对话也是十分有趣的地方。(小男孩一系列的追问得出的答案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吧,让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吧,读出小男孩的那份好奇和思考)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和“我”,表现出这段对话的趣味。 (同学的朗读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你的理解很到位。当我们的苦思冥想得到答案的一刹那,那份快乐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思维过程的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学生预设回答3.关于“婴儿要九个月生下来的理由”的解释。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感受作者兴奋的心情,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预设回答4.感受趣味之结局有趣(结尾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委屈,也是一种幽默。板书结局)请同学们聚焦15段到19段“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最后的结局,我因为上课回想起自己童年的发现而发出笑声,但却被老师误解轰出教室,即使这样,我依然调侃自己“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诙谐幽默的结尾方式,让文章富有趣味。我们还可以借助资料来谈感受(出示哥白尼: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围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不然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伽利略因为发现太阳黑子被教会软禁。) “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最鲜地体现了本文的语言艺术。运用“1+X”的阅读理念,通过拓展阅读哥白尼的故事和“我”的情况与这句话一一对应,学生明白“我”把自己当作科学家是一种自嘲、调侃,也就落实了“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思维延伸 师评价: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和发现的科学家列在一起来安慰自己,这个小男孩自我调侃,自我解嘲呀,像这样受到委屈后的自我安慰,自我调侃也是一种幽默。一起来读读吧!3.师总结:我们用联系生活、文章内容、联系阅读资料来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有趣的部分,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发散思维得以训练,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七、教学反思1.学段目标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学段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围绕题眼“发现”,展开教学。从“直奔‘发现’,激趣导读”;“抓住‘发现’,感知课文”;“紧扣‘发现’,品读课文”;“围绕‘发现’,总结复述”;“着眼‘发现’,阅读拓展”;“联系‘发现’,直指生活”展开教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还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浅”—“深”—“广”的学习过程。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教学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在潜默读中去主动发现、主动感悟。还在此基础上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逐步加深对人物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板书,将自己的感悟板书到黑板上与大家分享。4.体现了三个“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