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洋淀纪事》一、作家作品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他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一起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其中有短篇小说和散文40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书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二、背景知识孙犁说“随着征战的路,开始了我的文学的路”。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白洋淀地区、冀中地区和晋察冀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生活。1958年出版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和通讯等,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三、内容提要《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者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女性,展示她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品味作品中所表现的那些难忘的亲情和军民鱼水情,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民族伟力和希望之所在。四、重要篇章(一)《荷花淀》1.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处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所在的部队。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亲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2.人物形象在《荷花淀》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二)《芦花荡》1.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大增强。不过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有时又有点过于自尊、自信。有一回,他带着两个和队伍走失的女孩进入苇塘时,因为自信自己是万无一失的,最后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一个女孩不幸被射伤,他于是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充满了满满的自责。第二天,还去找鬼子报仇雪恨。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非常的智勇双全,十几个鬼子因为中了他的计谋,被钩子咬住,动弹不得,只好等着被痛打一顿。2.人物形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不畏艰险、老当益壮。对革命,他真的是尽心竭力,勇敢得出奇。他强烈的责任感、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斗志昂扬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三)《采蒲台的苇》《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当地老百姓智慧的赞美和歌颂。五、思想内涵《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部分小说、散文的结集,文章大多篇幅短小,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语言朴素洗练,颇有诗意。作者通过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一个个小人物,如水生、水生嫂、老头子等的斗争和生活的描述,体现了战争时期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及其对革命事业的激情,歌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性美、人情美;此外,作品还借助对战争与革命的记叙,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时代对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情绪和行为状貌等的影响。简言之,作品描绘了当时该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风貌,直至现在,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六、艺术特色1.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在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虽然描写的多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出战争的激烈、残酷,也没有描绘社会背景的“凄凄、惨惨、戚戚”,连《芦花荡》中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只是被轻轻地一笔带过。作者把笔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力图通过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来反映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作品鲜明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2.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心灵美。作者十分善于刻画人物,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包括青年妇女和少女,突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勇敢。在塑造人物时,孙犁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芦花荡》在刻画“老头子”这一形象时,先对他的外貌进行描写:“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然后又刻画了“老头子”在战斗中的心理状态:“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等,展现了老人的自尊。最后让“老头子”用几句精简的语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天明,你们看吧”直接表露心迹,展示其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作者在人物描写上着墨不多却能直指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人物的人性美和精神美。3.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作品即使以残酷的战争为背景,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芦花荡》《荷花淀》都篇幅短小,对于歼灭敌人都不做正面描写,反而对芦花荡与荷花淀的景物着墨较多,写芦花芦苇,写荷花荷叶,写小渔船,写船上的妇女儿童,写水天一色、烟波浩渺,都富有诗情画意。如此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而且构成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生动地表现出了抗日军民的机智勇敢、乐观豪迈。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