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创业史》-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简介

《创业史》
一、作家作品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共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深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种谷记》《创业史》,中篇小说《咬透铁锹》,短篇小说《地雷》等。
二、背景知识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压在农村乡民身上的反动政治机器,使农村乡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我国农村和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村乡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在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田间生产劳动中。《创业史》以秦岭山脚下的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 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过程和必然趋势。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建立、巩固、发展、成熟几个阶段,第二部写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阶段,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整风。
由于“文革”剥夺了柳青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创业史》第一部以“稻地风波”为标题在《延河》杂志1959年4月号上开始连载,连载几期后,改名为《创业史》,在《延河》11月号上刊载完毕。1959年《收获》杂志第六期全文刊载《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6月《创业史》(第一部)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三、内容提要
《创业史》这部小说详细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转变以及在变化的过程中他们思想上的革新。它可谓一部巨著,蕴藏着作家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经验。整部小说主要是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小说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闲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贷,郭世富要和贫农“和平竞赛”。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冒雨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开进终南山割竹子……这些举措,打击了自发势力的气焰,也让蛤蟆滩庄稼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
生宝率众入终南山后,富农姚士杰的活动更加猖狂,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他占有了互助组成员栓栓的妻子素芳,并指使素芳去诬陷梁生宝,达到分裂互助组的目的。在他的阴谋策划下,梁生禄、栓栓两家竟一起退组。对此,生宝毫不畏惧。割竹队如期完成了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暂时解决了互助组的困难。此时的梁三老汉,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
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信扫地。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官渠岸互助组。后来,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终于服气了,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四、思想内涵
《创业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南地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农村合作化运动 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我国农民生活的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小说虽然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动。其主题思想——如何将分散的、孤立的个人组织为集体,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获得作为生活主人的尊严——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五、人物形象
梁生宝梁生宝 人物简介 梁生宝是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他小时候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跟继父一起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他身为一名预备党员,当老党员郭振山在革命道路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
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积极,聪明,公道,能干。
主要事件 互助组初期进城买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吸收痞子白占魁入组;进山割竹;创建全区第一个合作社——灯塔社。
总体评价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的豪杰气是民间意义上的英雄的精神特质,是草根英雄气度。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善感、多情。
梁三老汉梁三老汉 人物简介 梁三,贫农,梁宝生的继父。在旧社会,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业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他作为农民的保守性使得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固执保守,自私狭隘。
主要事件 变卖祖上房屋;收留生宝娘俩;辛苦创业十年;对生宝的创业行为冷嘲热讽;彻底放弃个人发家的想法。
总体评价 梁三老汉是老一辈农民的典型代表,其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在他身上既有农民的保守、狭隘、倔强的缺点,也有勤劳、善良、朴实等美好的品质。“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被压迫过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
徐改霞 人物简介 徐改霞是蛤蟆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思想进步、工作能力较强的年轻女团员。解放前定了亲,解放后在政府贯彻婚姻法的声浪中大胆解除了婚约。她对梁生宝抱有好感,但最后毅然舍去了心爱的人,奔赴祖国工业化的战线。
性格特点 勇敢聪慧,追求进步;有主见,果断理智。
主要事件 解除包办婚约;到蛤蟆滩小学接受教育;拒绝轻浮富家子弟郭永茂的求爱;报考工厂。
总体评价 徐改霞抗拒传统婚姻的做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女性大胆破除陈规陋习的精神品质。她热心社会活动,向往祖国工业化事业,不甘愿当个庄稼院的好媳妇,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理想。
高增福高增福 人物简介 高增福是贫农,也是人民代表。小时候,父亲讨饭将他拉扯大,能割草的时候就给地主当长工。土改时分到了土地,妻子却不幸去世。他带着四岁的儿子艰难度日,后来加入梁生宝的互助组,为合作化运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 沉默寡言,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任劳任怨,工作积极,原则性强。
主要事件 抚养儿子长大;举报姚士杰;盘问白占魁:自己的互助组在姚士杰的破坏下散伙;掮扫帚;主动要求加入梁生宝的互助组。
总体评价 高增福对党的事业积极主动,面对命运的一连串打击,始终没有低头。土改时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姚士杰的“酒肉计”,当了人民代表以后更是尽职尽责,对姚士杰毫不放松。他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支持梁生宝的合作伙伴。
郭振山 人物简介 郭振山是村主任代表,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富裕中农,也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之一。他曾在土改运动中大显身手,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后来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最后经过党的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投身到集体活动中。
性格特点 精明干练,精力充沛,口才极佳,居功自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对他人指手画脚,吹毛求疵。
主要事件 组织余粮户活跃借贷;出于私心放过姚士杰;劝说徐改霞报考工厂;带人杀猪,与灯塔社相对抗。
总体评价 郭振山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矛盾形象之一。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是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渐渐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却还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画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
郭世富 人物简介 郭世富是富裕中农,也是人民代表,蛤蟆滩的“三大能人”之一。土改时,他一边示弱一边假装进步,被选为乡人民代表。土改结束后,他不仅恢复了旧态,还做了一系列和互助组“和平竞赛”的事。作为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利用自己在蛤蟆滩举足轻重的地位,争取一部分富裕户,甚至拉拢贫困户加入自己的队伍。
性格特点 外善内奸,投机取巧,贪婪狡黠,小心谨慎。
主要事件 土改时示弱送礼捐树捐粮;土改后盖瓦房、买稻种、放高利贷;抵制活跃借贷;向任老四讨债;投机卖粮。
总体评价 郭世富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矛盾形象之一,也是“外善内奸”的典型代表。他在不同时期,会换上不同的面孔,在同一时期也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不会对互助组做明显的破坏活动,却是阻碍合作化运动的很危险的力量。
姚士杰姚士杰 人物简介 姚士杰是富农,也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之一。对共产党和贫苦农民有着刻骨的仇恨。他腐蚀拉拢贫雇农积极分子,偷运粮食放高利贷,唆使痞子白占魁跟互助组捣乱, 利用贫雇农中的个别软骨头去打击互助组的骨干,甚至还企图利用他和赵素芳的不正当关系诬陷梁生宝。他对出售余粮的顽抗,是他的一次垂死挣扎,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仍会找机会与人民为敌。
性格特点 心肠歹毒,冷酷无情,诡计多端,阴险毒辣。
主要事件 放高利贷;土改时拉拢高增福;购买稻种与互助组对抗;玷污妻侄女赵素芳;破坏高增福的互助组;唆使白占魁跟互助组捣乱。
总体评价 姚士杰也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矛盾形象之一。他不仅为人狠毒,而且极为狡猾。他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破坏活动,但在背后,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破坏互助组的活动,他是互助组和人民的敌人。
六、艺术特色
1.结构的严谨和多线并行相结合。《创业史》的外部结构:采用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上启下、显示生活去向的作用,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内部结构: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一条主线:公有制战胜私有制。五组矛盾: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2.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创业史》既描写了宏大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两条道路、各种思想的斗争,又涉及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艺术的触角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如郭世富上梁、郭振山害“病”、梁三老汉训子,等等,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宏阔的政治大环境,也写到人们细腻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这些无疑都是对生活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现在的蛤蟆滩同过去的蛤蟆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徐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统一。
3.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柳青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为了在《创业史》中写好进山割竹那些章节,他曾亲自去了一趟终南山。对生活的谙熟,使他笔下的人物,如郭世富、梁山老汉等,其相貌、神态、心理、行动,简直叫人觉得与实际生活分毫不差,仿佛这些人物不是他写出来的,而是直接从生活中召唤来的。然而这些描写又饱含着作家不可遏制的激情。如写梁生宝换稻种时的赞美语调,写郭振山受批评害“病”时的谴责语调,写郭世富卖粮时的揭露语调,都流露出作家强烈的爱憎情绪。此外,作家满腔的革命激情还通过直接抒情和进行哲理性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
4.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俗习惯色调相结合。柳青是同社会一道前进的有着丰富革命实践经验的作家,他的创作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随着作家的思想与艺术的成熟,作品中的时代精神越来越高昂激越。这种精神是在对我们普通劳动者生活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的。如关中平原的干旱天气、陕北农村的质朴风俗人情,无不令人神往。它同时代精神浑然一体,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