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寂静的春天》一、作家作品蕾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192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著有《海风的下面》《海洋的边缘》《我们周围的海洋》等多部科学人文作品。《寂静的春天》被视为环境保护运动的启蒙之书。二、背景知识“二战”后,人们发现DDT不仅可以抑制疫病的传染,而且能有效杀死害虫,使农作物丰收,因此被视为经济有效的“灵丹妙药”,化学品生产商也开始大量推广杀虫剂。1958年卡森收到朋友哈金斯的一封信,哈金斯告诉她DDT造成保护区内的鸟类濒临灭绝,希望她能利用她的威望影响政府官员去调查杀虫剂的使用问题。卡森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杂志上提醒公众,但出版界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因此她决定要写一本书。这就是她最重要的作品《寂静的春天》。三、内容提要《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所著的一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寓言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宜人的优美小镇,在突然间陷入一片死寂之中。以此为引子,引出以DDT为代表的化学药剂给水源、土壤、动植物其至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巨大伤害,揭开了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大幕。《寂静的春天》一共十七章,作者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超高的文学修养,将科学和文学巧妙融合。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却又联系紧密,逻辑上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剂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马儿不再歌唱,绝迹了,小鸡没有破壳而出,牛羊成批倒下,春天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卡森在第一章“明天的寓言”里,虚构了一个毫无生气,充满死亡气息的美国小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给予人们警示:“一个面目可憎的幽灵已向我们悄悄袭来……”之后的十六章里,作者列举大量无可辩驳的真实事例,用科学严谨的语言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滥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对人类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其中第二章先解释了以DDT为代表的化学药剂可能带来的种种恶果。卡森认为,既然要人们承担忍耐的义务,那么人们就有充分了解的权利。接下来的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从杀虫剂的原理、地表水和地下海的循环系统、土壤系统、植被系统四个方而进行介绍,同时辅以大量的事实案例作为佐证。书中提到,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衍生出更强大的变种,同时还会作用于其他无关的动植物,使无辜的生物受到牵连。第七章到第十章讲述了因为环境治理而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政府盲目大规模喷洒药物,以致河流受到污染,鸟类大面积死亡,无辜鱼类受累……其破坏性不可估量。人们只狭隘地看到了化学药剂带来的短暂好处,却忽视了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即便人类的初衷不是为了杀死这些无辜的动植物,它们最终也难逃厄运。从第十一章开始至第十六章,作者将笔墨扩展到人类身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相比大规模喷药问题,无数小规模的接触才是最值得担心的。它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对遗传基因造成威胁,引发癌症。还不仅仅限于此,昆虫会产生抗药性,抗药性使它们能够在药物喷洒中存活下来,这些都与人类的初衷南辕北辙。最后,作者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生物控制:利用放射性来使昆虫不育;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制造消灭昆虫的武器等。作者以真实的例子告诉人们,除了化学药剂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路可以选择。只有面向未来,怀有敬畏之心,才能有更好的明天。四、思想内涵【内容分类】人类的代价 《明天的寓言》《忍耐的义务》《死神的灵药》《地球的绿色斗篷》《超乎博尔吉亚家族的想象》《人类的代价》《透过小窗》《四分之一的概率》几章中,作者都提到了人类滥用农药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看似成功的科学手段背后,是人类自我毁灭的现实。崩溃的地球 《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王国》《无妄之灾》《死亡之河》《雪崩的轰隆声》几章介绍了地球资源的匮乏,自然资源被污染,最终导致人类食物受到污染,而人类本身也面临崩溃的危机。自然的反击 《再无鸟儿的歌声》《祸从天降》《自然的反击》三个章节重点讲到了杀虫剂等农药对于动物和昆虫的伤害。人类似乎消灭了威胁自己利益的生命,然而也破坏了自然中的平衡,也必将遭到自然的反击。正确的选择 《另一条路》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作者最后的呼吁。作者希望我们能做出正确而明智的选择,用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生物控制,挽救自然,也挽救人类自身。【思想概览】全书用翔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科研成果,证实了杀虫剂的滥用带来的可怕后果,同时也介绍了另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说明环境的污染破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本书是开启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五、艺术特色1.数据翔实。作者写作《寂静的春天》,虽不是把它当作一本科学著作,但也十分注重言之有据,尤其是数据的引用,十分翔实,这让这本书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出版后也让那些反对的声音无法对它形成有效的批评。2.逻辑严谨。《寂静的春天》就像一篇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尽管不为大多数人(当时)所认可,但现在阅读此书,大家大都能够为之吸引。这是因为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源于大量的事实,以及作者当时所能找到的最新的科学研究结论,让人不得不信服。3.通俗易懂。由于这本书所说的污染是人们的肉眼还难看到的,而有些潜在的危险暂时还难以有十分明确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要想把她的结论告知公众,并为人所认可,就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实正是如此,这本书没有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即便不得不使用时,也会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让这些术语变得浅显易懂。4.抒情性强。有人批评《寂静的春天》过于感性,其实这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她心目中的美好环境,也用同样的笔调述写她的担忧,让人十分易于接受她的观点。5.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1)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2)把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与自然界稳健的步履对比。(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3)再如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6.富有感彩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例如:“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杀虫剂”与“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