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镜花缘》-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简介

《镜花缘》
一、作家作品
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对八股文却很不屑。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于是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至1815年止,他用20年时间写成了可与《西游记》《封神榜》相媲美的古典神魔小说《镜花缘》。
二、背景知识
李汝珍生活在乾隆末期至道光初期这一特殊时代中,大清帝国经过“康乾盛世”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和公开化,整个社会处于弊端多现、矛盾重发的状态之中。一方面,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刺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厂在数量、规模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严重冲击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封建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大批破产农民沦为无业流民,在死亡边缘挣扎。清王朝更加腐朽不堪,对劳动人民实行专制,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广大人民忍无可忍,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绵延不绝。
生活在这样社会背景中的李汝珍怀念封建王朝(唐代)的鼎盛时期,而男性掌权下的国家社会的不堪又让他反思:如果是女性掌权,社会将会如何发展?作者故意挑选男权主导下的唐代和女性话语昙花一现的武周为故事背景来达到整部小说非主流创作的目的,而武周的毁灭以及唐朝的重新续接也显示出李汝珍个人思想上男权正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三、内容提要
【全书概览】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在海州地区(今江苏连云港)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历史古迹,“消磨三十多年心血”而写成的。该书共计一百回,故事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为开端。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情节简介】
第一部分(第一回~第六回)写西王母寿诞蟠桃宴上,嫦娥要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下令百花齐放,为寿宴助兴。百花仙子说花时有序,不能聚四季于一时,如果日后果有百花齐放的事情发生,情愿堕入红尘,受孽海无边之苦。百花仙子因此得罪了嫦娥,后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临行前,嫦娥告诉她,当令百花齐放,以显威名。不料心月狐下凡做了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剿灭了护唐反周的徐敬业。武则天自认为天下太平,在残冬赏雪的酒宴上,心血来潮,下令百花在一日之内开放。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闻旨,既无从请示,又不敢违抗,于是在一日内竞相开放。百花仙子以及九十九位花仙因此被贬谪红尘。百花仙子降生为岭南秀才唐敖的女儿唐小山,其他花仙下凡为才女,散居中原各地和域外各国。这一部分构成整部小说故事情节的因果框架,并揭示出小说的大旨是为天下薄命红颜立传吐气。
第二部分(第七回~第四十回)写唐敖漂洋越海、遨游各国的经历。唐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探花,但因为受到徐敬业一案的牵连,被贬为秀才,功名之心顿然冷却。他在梦神观中得到梦神指示,说百花仙谪降红尘后,其中有十二名花仙漂游外海,梦神要他往海外寻访并携归十二名花仙。唐敖的妻兄林之洋常往海外贸易,唐敖便搭乘林之洋的商船出海,同林之洋及舵公多九公等,一路访问了君子国、大人国、无肠国、两面国、女儿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先后遇到才女骆红蕖、廉锦枫、尹红萸、黎红薇、卢紫萱、魏紫樱、司徒妩儿、余丽蓉、姚芷馨、薛蘅香、枝兰音、阴若花等十二人,恰好应验了梦神所说十二名花仙。唐敖不仅收养搭救流落海外的十二名花仙,更陆续服食跃空草、朱草等仙家异物,有负重、跃高之能,也坚定其出世离尘之念。最后唐敖游至小蓬莱,弃绝红尘。这一部分描写的海外各国,大都能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十洲记》《博物志》等神话志怪书中找到依据,但小说对原有的记载进行了改写,带有鲜明的异域奇幻色彩和强烈的现实讽刺意味。
第三部分(第四十回后半~第五十四回)写武则天下诏开女科考试,数百名才女参加考试,被授女学士之职。唐小山得知父亲隐居小蓬莱,强逼林之洋带她出海寻父,遍历艰险,到达小蓬莱,在镜花岭水月村中的泣红亭里,发现载有百名花仙事迹的仙碑,亭中玉座正面的大匾写的是“镜花水月”。唐小山得到父亲家书,于是遵循父亲的意愿,返回中原,改名闺臣,前往长安应试。这部分虽然是整部小说情节的过渡,却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写武则天开女科,这是石破天惊式的想象;二是写唐小山以一介女子的身份漂洋过海,这也是从古未有的域外探险。
第四部分(第五十五回~第九十三回)写唐闺臣同其他九十九名才女参加多次考试,最终同登皇榜,她们正是一百位被贬谪人间的花仙。她们在京城多次举行庆贺宴会,表演了书、画、琴、棋、赋诗、音韵、医卜、算法,各种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秋千、斗草、提壶等各种游艺技能,尽欢而散。这一部分主要展示百名才女的才学,所以书中有大量专门知识的讨论,凡琴棋书画、文章制艺、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等,无不涉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文人趣味。
第五部分(第九十四回~第一百回)写众才女有的回乡,有的回籍,如风流云散。唐闺臣再次出海寻父,到小蓬莱,入仙山不归。这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讨武,在仙人的帮助下,他们打败了武氏军队设下的酒色财气四大迷魂阵,迫使武则天退位,从而唐中宗继位。在战争中,由秀英、邵红英等十名才女先后殉难。中宗复位后,仍然尊武则天为太后,武则天又下一道懿旨,来岁再开女科,并命前科众才女重赴红文宴。
在这部书里,一共出现了三十多个国家,比如好学上进的黑齿国,酸腐吝啬的淑士国,虚伪狡诈的两面国,女性当家的女儿国,终日忙忙碌碌的劳民国。君子国的人们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一派君子谦让之风。
四、人物形象
1.唐敖:才思敏捷,喜爱游山玩水,却无心科考,只当了个秀才。其父临终遗言要唐敖至少也得当个会元,自此唐敖开始发奋努力,终于得中探花,却因曾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结拜仍被降为秀才。他有意弃绝红尘,便与女儿唐小山、妻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游历,他们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见识了很多异国的风土人情。他善良且重情义,一路上搭救了那些由花神转世的女子。
2.林之洋:善良而多风趣的小商人形象。虽为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待人诚恳、朴实,很重情义。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郁,想出海畅游以解愁闷,他爽快地答应了唐的要求,还拒收舟船饭食之费,建议用此钱买些货物到海外销售。他还多次陪侄女到海外寻亲。林之洋非常直率,而且滑稽幽默。
3.多九公: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虽才学满腹,却未考中秀才,他就丢下书本,做了海船生意,因折了本钱,便以替人管船掌舵为生。他八十多岁,身体却非常健康,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由于久惯漂洋,他见多识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无一不知,还会治很多疾病。在歧舌国他将王子、王妃的病治好,但他不贪钱财,是一个忠厚、朴实、心地善良的劳动者形象。
五、思想内涵
1.主张男女平等。《镜花缘》中多处明确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和抗议。
2.反对某些迷信思想。如因为选择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将子女送入空门,让三姑六婆出入家宅,以及风鉴卜筮,讲属相,算命合婚等。
3.文化方面,反对八股文,瞧不起科举中人,同情终身潦倒的秀才。
4.生活方面,主张朴素节约,反对铺张,反对日常饮食考究,反对好吃懒做,反对盛宴待客,反对子女初生时的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张筵设戏,反对“嫁娶、殡葬、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
5.社会风气方面,要求真诚,反对假道学、伪君子。赞美好让不争、谦恭有礼、遇善争先,反对嫌贫爱富;主张与人为善,允许人改过自新;反对争讼。主张把生死看得透彻,把名利心看淡,并极力嘲笑那些“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的没有学识的人。
6.反对过分的剥削行为。例如无肠国的富户把在腹中通过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而且还舍不得让仆婢尽量饱餐,要他们“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
六、艺术特色
《镜花缘》是作者在继承《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并进行再创造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
1.夸张手法。在大部分讽刺性作品中,夸张手法被大多数作家所钟爱。李汝珍在表现特定的讽刺内容时,也使用了这种手法。他将某种需要表现的性格或现象有意放大,让作品中喜剧人物主观上的假定逻辑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逻辑相错位,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深化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性内容。如第十四回中,唐敖一行人来到了无肠国,多九公向唐、林二人介绍了此国国人的特色。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而那些想发财的人家“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随即通过,名虽是粪,但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然而就是这样,那些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如此夸张的描写让读者在捧腹发笑的同时,更看到了那些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他们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下人们的死活,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有意夸张,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2.漫画手法。《镜花缘》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然而作者对书中海外异国的人情物态的描写并非随心所欲的胡乱勾描,而是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寓意,运用漫画的手法细致勾勒。众所周知,漫画在讽刺一些人或事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用语言直接叙述强得多。李汝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白描的手法再略做夸张、变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并能悟出此中真意。
3.对比手法。李汝珍运用对比手法对科举制度予以了批判,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在对比中进一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胸无点墨的冒牌文人,暴露其丑陋的内心精神世界。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