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名著精读 素材

资源简介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一、作家作品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19世纪末期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坚持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忠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契诃夫采取简洁的写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学手段,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二、背景知识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潮做着垂死挣扎,加强了书刊检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他们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而那些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却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大多数人渴望改变现状,却又因为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做斗争,因而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契诃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方面,他深深地厌恶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另一方面,他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他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
三、内容提要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收入的20篇小说都是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外,还有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在后期作品中,以《套中人》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
契诃夫的小说描绘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众生相,其中有小人物的心酸无奈,有贵族官吏的贪婪虚伪,有下层官吏的奴颜婢膝、见风使舵,还有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摇摆。这些小说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只是撷取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捕捉一些平凡人物的日常琐事,不动声色地写出来,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表达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洞察,寓意深刻,留给人思考的余地。
中、短篇小说是契诃夫创作的主要成就,而他的小说创作主要涉及以下四种题材:
1.小市民生活题材。代表作品主要有《醋栗》《约内奇》《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和《带阁楼的房子》等。
2.下层平民生活题材。主要代表作品有《苦恼》《哀伤》和《万卡》等。
3.“公众社会”政治题材。主要代表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和《套中人》等。
4.“资本化”社会题材。主要代表作品有《磨坊外》《农民》和《出诊》等。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可以说是介于第2种和第3种题材之间,如名篇《第六病室》等。
四、思想内涵
契诃夫一生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其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就像一位充满着悲悯情怀的智者,俯瞰着生活在俄国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感受着他们的痛苦与孤独,感叹着他们的软弱与不幸。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契诃夫还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五、人物分析
小人物形象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笔下既有传统的“小人物”——命运悲惨的底层平民和受尽欺辱的小官员,也有新式的“小人物”——奴性十足的小官员和庸俗堕落的小市民。
《变色龙》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
《套中人》以讽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忠实的专制制度卫道士,顽固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典型形象。
《牡蛎》中一边是饥肠辘辘的孩子,一边则是脑满肠肥的成人,而围观者只有冷漠的笑。《万卡》中的小万卡孤弱无助、受尽虐待,只能把回忆和幻想当作生存的希望。这个九岁孩子的天真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那封写给爷爷却不可能收到的信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两部作品,作家选用了孩子的视角,因为纯真的孩子能比成人看得更真切,而无辜孩童所受的苦难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
《苦恼》中,契诃夫同样勾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有钱人吃喝玩乐,而穷人的生活充满苦难。马车夫无处宣泄,最终只能向马儿倾诉郁结在心中的痛苦。《小人物》中的小官吏涅维拉济莫夫为了加两个卢布的薪水向上司请求了整整十年,经常牺牲节假日,替别人值班。但现实却是——诚实的小人物只能穷困潦倒,而善于投机的人却逍遥自在。这类小人物拥有纯真和善良的本质,他们是勤勤恳恳的劳动者,面对生活的屈辱苦难和命运的不公,依旧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钉子上》中的主人公男人的颜面和自尊心已被践踏至底,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反抗的意图,甚至当作一切都没发生似的继续欢乐。《一个文官的死》将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的懦弱和奴性描绘到了极致。他只因在看戏时无意中将喷嚏溅到一位官位显赫的将军头上,就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竟然被自己吓死了。《嫁妆》中,契诃夫就描绘了小市民没有任何崇高目标的生活——一对小市民母女生存的意义仅仅在于为女儿缝制嫁衣,数年如一日。
《醋栗》中契诃夫出色地揭示了小市民浑浑噩噩的“宁静”生活。《醋栗》中的尼古拉由小文官变成一个消极的地主:终日无所事事,唯一的趣味是种醋栗、吃醋栗。
《姚尼奇》描绘了一个饱含激情的知识分子被铜臭腐蚀了灵魂。
奥楚蔑洛夫 人物性格 见风使舵: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在得知咬人的狗是野狗时,称它为畜生、疯狗,而听闻狗是将军家的时,又说它名贵。欺下媚上:他对赫留金的语言和不同的态度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趋炎附势:在听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候,让叶尔德林将狗带去将军家,并说狗是自己找到的,想借此巴结权贵。
别里科夫 人物性格 生活中保守封建、循规蹈矩:①他即使在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穿着暖和的棉大衣。②将脸藏在竖起的衣领中。③将雨伞、怀表,甚至是削铅笔的小折刀都装在套子里。④极力将自己的思想藏在套子中。孤僻胆怯、多疑怕事:①害怕出乱子。②他将自己与科瓦连卡间的对话扭曲变异,竟然要报告给校长以求自保。③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生怕出事,甚至通宵做噩梦。
六、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契诃夫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用心去体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小现象揭示其中包含的重大社会问题。例如:《变色龙》通过选取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警察在街头巷尾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另外,他擅于从平静的生活中揭示不平静的社会实质。如《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都通过一些平凡小事反映俄罗斯城市与乡村的贵族、商人、小市民、小官吏和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活。因为是从生活中筛选出来的,具有某种意义,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的,所以能勾勒出当时时代的面影,揭示旧社会的本质。
2.追求客观性。契诃夫能很好地把对生活的感受溶解在客观的描绘中,而又随着生动画面展开,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常常“冷眼旁观”。例如小说《安纽黛》,人物性格都是通过最冷静的客观描述刻画出来的。
3.语言简练、朴素。《套中人》采用了故事里套故事的结构方式,其主要故事情节是以作品中人物倾谈的方式叙述出来的。契诃夫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两个猎人的肖像和性格特征,生动地勾画了两个人月夜闲谈的环境。
4.幽默讽刺的手法。《套中人》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采取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比如:写别里科夫的丑态。说别里科夫的“那张小脸像黄鼠狼的脸”,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等。有时作者还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如写他白天压得全城人战战兢兢难以入睡。这些描写都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是虚弱的本质。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