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菲的世界》一、作家作品乔斯坦·贾德,挪威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他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多探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核心问题,启发无数读者对于个人生命、于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代表作品有《苏菲的世界》《贾德的20堂课》《纸牌的秘密》等。二、内容提要《苏菲的世界》以一封封神秘的信件为线索,以对话的主要形式,叙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14岁的女孩苏菲在哲学家艾伯特·诺克斯的引导下,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哲学史,不断地思考世界与人生,发现了存在于哲学书内外的虚实交错的世界。小说情节离奇而曲折,让读者在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同时,带着好奇心不断地进行哲学性思考,探索世界与生命的奥秘。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勃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不可思议的是,在艾勃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物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地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三、思想内涵《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并把哲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表达了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就要不断地提出问题的观点和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提倡人们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四、人物分析苏菲 性格特点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主见,善于思考,敢于冒险,有开拓和反抗精神。总体评价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女孩,十五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为让女儿席德开心而创造出来的。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都是席德生日礼物的一部分。但她和艾伯特力图逃脱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赢得自身的存在。本书从头到尾,苏菲都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哲学家。起初她思考艾伯特向她提出的问题,并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她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那些问题。然而随着课程的继续,苏菲的思维变得极为敏捷。她能记住艾伯特教她的一切,而且能形成自己有趣的哲学见解。苏菲还极为特立独行。她向艾伯特求教,但却独立思考。她对艾伯特、母亲及朋友乔安都持批判态度。苏菲行事意志坚定,事前考虑周详。艾伯特·诺克斯 总体评价: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席德 总体评价: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弄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艾勃特·纳格 总体评价:艾勃特·纳格,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赖以存在的那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勃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苏菲的妈妈 总体评价: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她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五、艺术特色1.语言通俗易懂,说理生动形象。小说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选取生活的场景,用通俗浅显的日常语言进行叙述和说理。讲述哲学观念时,作品多用讲故事、做实验、观察模型等方法,并运用大量巧妙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表达的哲学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了作品的哲学启蒙作用。2.情节曲折离奇,故事富有趣味性。从神秘来信和明信片开始,作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一个悬念解开了,更多离奇的事情接踵而至,无数个谜团环环相扣,探索真相的过程曲折而复杂。作者还将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引入书中,并赋予了它们新的使命,这使得故事生动有趣,更具神秘色彩。3.多角度叙述,结构安排别具匠心。以哲学家的来信为线索,以上哲学课的方式对苏菲和席德进行了哲学启蒙,用苏菲破解谜团的过程勾勒出书内书外两个世界。两个时空虚虚实实,互相联系甚至时有交错,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小说后半部分进行了视角的转换,从席德的视角叙述“苏菲的世界”,形成了前后的对比。这样的安排独特而巧妙,给读者带来了惊喜和新鲜感。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