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行散记》一、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能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或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或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人性之美;后者通过描绘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的散文创作与小说同时起步,与小说相比,他的散文更能表现他登上文坛后的人生阅历和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湘西的依恋、对底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悲悯同情。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富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和湘西乡土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老实人》,散文集《从文自传》《记胡也频》《湘行散记》《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以及感悟等,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二、背景知识《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临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沈从文从桃源出发,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到凤凰,写途中水上、船上、岸上的见闻感受,可以说是用第一手材料直接为他的人性观、文学观做了诠释。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秉承“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在自然与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了对湘西人生的尽情书写,张扬了人蓬勃的生命力和自在自得的人性。三、内容提要《湘行散记》由12篇散文组成,作者将湘西滔滔沅水和辰河上的水手、纤夫、妓女,还有沿河各县的矿工、农民、兵士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贴近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将“过去”和“当前”对照,将现实与理想糅合,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展示给读者一个和谐的生命形态,描绘了一个看似孤独,却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一)《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的是作者和他的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的一些琐事。这位朋友头上戴着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他有着浑话詈骂的说话方式,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他爱收藏字画,能鉴别一二;他称呼沈老“牯子大哥”“牯子老弟”,也在不经意间夸耀他“文章魁首”。文章中的朋友讲着最不中听的话,但却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二)《桃源与沅州》叙述桃源城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本文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从桃源的总体印象,具体到桃源的特产、生意往来、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奋斗的过程,再讲到桃源的花草,最后到桃源人的精神气质等等,有详有略,作者尽可能地在简洁的语言里包容了丰富的内容,让人们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风土人情。(三)《鸭窠围的夜》文章记写了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写夜色,写夜声,写夜店里和夜船上的人,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夜,遥远而模糊。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四)《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本文描绘了作者坐船经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时所见的风物和所怀的心境。作者夹叙夹议,不时地透露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反刍与思考。其实,除了有关沅陵地方特征的一般介绍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长滩船只遇险、一位拉纤老人的固执倔强、河边村寨的声音和影像。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写,也有村寨风情的写意,且无论叙事写景,都虚实相间。然而,行文虽富有变化,却只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所叙人事,也不过是沅水流域司空见惯的人生悲欢。(五)《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本文写的是水手牛保的故事。牛保因与吊脚楼上的多情女子缠绵,一再延误启程时间,使同伴由催促而至辱骂,这让“我”对牛保充满了好奇。机缘凑巧,牛保回船时从“我”船边经过,“我”冒昧地招呼他,他竟笑着举起满满当当的棕衣口袋要请我吃核桃,且告诉“我”从吊脚楼得来的那口袋里还有栗子、干鱼等许多好吃的。为感谢牛保赠以核桃,“我”回馈他四个烟台大苹果。没想到牛保拿着那四个苹果飞奔而去,又上了吊脚楼,导致他的同伴那天骂哑了嗓子……文中有那贪恋着香粉和暖被的牛保,那吊脚楼人家窗口鬓发散乱的年轻妇人,那骂骂咧咧野话连篇的水手,还有那打扮得像个观音的夭夭。(六)《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的就是给作者划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十三,船龄三十七年;壮的三十一,船龄五年,却有五年兵龄和十一个月的土匪经历;小的十五六,那只会傻笑或说几句狠话可怜儿。“我们”在船上漂泊了十二天,在这十二天的相处中,“我”了解到水手的工资极低。“我”请他们喝酒,给拦头的水手钱,让他上岸去,结果他却给“我”买回了橘子,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还写了码头的从繁荣到衰败,突出了社会经济萧索,人们生活贫困。(七)《箱子岩》本文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及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文中有那在寒风中缩颈敛手修补渔网的几个老渔婆,那脸上刻着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跛脚年轻人。(八)《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矿工于七年前的一个深夜,杀了一名哨兵沉尸煤井,然后落草为寇做了土匪。在防军与土匪对峙的时候,五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军官,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气,用计捕捉了矿工出身的土匪头子。而最后这个土匪头子谎称自己还有枪械在矿井旁,邀他们随自己去取。趁着大家翻找枪支的时候,土匪头子便纵身跃进煤井中自尽。那正是当年他夺枪杀人后抛尸的井口。(九)《老伴》跨度十七年,写一个补充兵与一个绒线铺女孩的爱情传奇故事。十七年前十三名补充兵中的赵姓少年发誓将来作了副官,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做媳妇。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去那绒线铺买白棉线草鞋带子,可是他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十七年后“我”重回故地,发现那女孩还是那女孩,只是发辫上多了一绺白绒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孩的父亲正是当年那位发誓要做副官的少年,只是眼前这个鸦片鬼已经认不得“我”了。可见十七年前那个女孩后来真的成了少年的“俘虏”,随后就成了现在这个女孩的母亲,至于再后来她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更没想到后来她自己又成了《边城》里面那个翠翠的原型。(十)《虎雏再遇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虎雏,“我”叫他祖送。虎雏原是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他不主动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真是人如其名。本文主要写“我”为了路上平安,向哥哥借了他送“我”的事情。在路上,他热情地帮助水手们干活,还跳进水中帮着去扛船。路上遇到一个军官要搭船,他和颜悦色地劝其另找一条船,军官的挑衅让他后来禁不住去揍了那家伙一顿。文章刻画出虎雏热情乐于助人、嫉恶如仇、处事圆滑的特点。(十一)《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三件事来叙写这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第一件事是踢球,写出了他对踢球的痴迷喜爱;第二件事是言志,他认为自己长这个鼻子是有福气的,甚至可以做皇帝;第三件事就是在过渡时赖账。通过这三件事写出他极度爱护自己的鼻子,刻画了一个乐观、自我而又幽默的形象。(十二)《滕回生堂的今昔》这篇文章写了“我”小时候由于身体的原因,认了一个干爹,他聪明能干,有着武学精神。但是当“我”后来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地方,才发现干爹死了,他的孩子生活也很贫困。桥头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战争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思想内涵(一)内容分类展现湘西人的精神品格 ①《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语言粗俗,却熟知湘西的社会,对字画“风雅”喜爱有加,特别喜欢请“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②《桃源与沅州》中沅江小划子上的拦头工人和水手“请愿”事件。③《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拉纤老人为争一分钱所表现出的固执与“狡猾”。④《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水手牛保和妓女夭夭。⑤《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三个水手说话粗野,一个水手用“我”给他的钱买橘子请大家吃。⑥《箱子岩》中的跛脚青年行凶作恶;屈原毕生为民请命;贺龙成了统领千军万马的一方豪杰。⑦《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中五个军官设计抓住煤矿工人;煤矿工人杀死哨兵,入伙土匪,被抓后纵身跳井。⑧《老伴》中赵开明年轻时勇敢伶俐,追求小翠。⑨《虎雏再遇记》中“小豹子”屡次伤人,把蛮横的军人揍了一顿。⑩《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中“印瞎子”爱踢球;参加革命;北伐后吸食鸦片烟。⑾《滕回生堂的今昔》中姓滕的土医生给“我”治病,认“我”做干儿子。展现人性美 ①《鸭窠围的夜》中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的描写。②《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水手牛保和妓女夭夭的言行。家乡在现代“文明”中受到的冲击 ①《桃源与沅州》中对现实中的桃源的描述。②《鸭窠围的夜》中作者夜宿鸭窠围的见闻与十五年前的经历的对比。③《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描写经济的衰败、下层人民的苦难。④《箱子岩》中作者两次到箱子岩见到的不同景象。⑤《老伴》中作者记叙在泸溪县的所见所闻;老伴赵开明吸食鸦片烟。⑥《滕回生堂的今昔》中对滕回生堂过去与现在生意的对比。(二)思想概览《湘行散记》是作者1934年回故乡湘西时作的游记,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刻的思考。五、艺术特色1.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将现实的人与事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穿插糅合成一体。2.小说化的细节描写。《湘行散记》是小说家的散文,在具体作品中融进了小说的细节描写,如《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中,煤矿工人与防军作战时激烈而残酷的场面,煤矿工人寻机自尽时的细节描写,对渲染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情景交融,形成了诗的意境。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一幅淡彩的水墨画。《鸭窠围的夜》中“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从清秀的字里行间和闪耀着大自然秀美的光彩画卷中,让人体味到作者对湘西的热爱。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