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昼夜交替现象》知识清单+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2、地球上昼夜显现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3、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昼夜交替原因的假说。4、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上面的四种假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故无法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5、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手电筒、地球模型,其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7.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一、选择题1.下列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符合事实的是( )。A.太阳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绕着太阳转2.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是根据( )的运动规律确定的。A.地球 B.太阳 C.月球3.地球面对太阳的那一半,形成( )。A.黑夜 B.白天 C.昼夜交替4.小瑞想,地轴倾斜且指向同一个方向。如果地轴不倾斜,下列现象仍然可能产生的是( )。A.同一地方,一年有四季的变化B.同一地方,有昼夜交替现象C.不同地方,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一致的D.同一地方,昼夜长短的时间是变化的5.为了探索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小科提出了三种假设,经过实验验证,其中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A.假设1 B.假设2 C.假设3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二、填空题7.( )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 )小时。8.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的东升西落,其实是 导致的现象。9.在地球仪上的南极用红点标记,地球仪转动好多圈红点始终能被太阳(手电筒)照到,此时南极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昼夜交替。10.小博画出了三幅猜想图,尝试解释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其中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猜想 (填写编号),与科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一致的是猜想 (填写编号)。猜 想 图 猜想① 猜想② 猜想③描述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地球自转,并绕着太阳公转三、判断题11.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24小时)。( )13.地球上同一地方每天昼和夜的时间都相同。( )14.当我们不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时,需要作出假设,假设时想怎么假设就怎么假设,不需要有什么依据。( )四、简答题15.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16.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五、实验题为了探究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某学习小组提出了几种假设,并利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17.请把他们的假设和对应的模拟实验用线连接起来。18.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 ,乒乓球模拟的是 。19.经过实验验证,上面A、B、C三种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六、综合题20.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对于日月星辰的探索从未停止。同学们在研究“昼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下面四种假说:(1)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 )。(多选)(2)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提出了许多看法: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哥白尼提出了“ ”的观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 ,这个观点后来经证实是正确的。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用实验让人们亲眼见证了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可以排除上述假说中( )是不成立的。(多选)(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判断出地球自转方向是 。(4)我们观察到每天正午的日影长度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制作了 (填“日晷”或“圭表”),这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造成的。(5)结合以上所有实验,以及人类经过长达1600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证实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四种假说中的( )(单选)。参考答案:1.B2.A3.B4.B5.B6.A7. 昼夜交替 248.地球自转9.不发生10. ② ③11.√12.√13.×14.×15.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绕地轴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16.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的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17. 18. 太阳 地球 19.B20. ABCD 日心说 地球是球形的 AB 自西向东 圭表 公转 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