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1.B(B 项“中国古代掌握砖石结构的技术早于木结构技术”错误,根据第 2 段,中国古代同时掌握砖石结构
技术和木结构技术。)
2.D(D 项“都论证了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不是因为就地取材”错误,万里长城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的
中国人在思想上,认为木结构建筑是最理想的建筑物”。)
3.C(C项无中生有,文中李约瑟并未去否定刘致平的看法,是作者否定刘致平的看法。)
4.①建筑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能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技术局限;②设计思想上,确认木建筑结构形式是
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③建筑成本上,木结构建筑最经济,节约材料、劳动力和工时;④价值观念上,中国
人以“人”为中心,对建筑并不追求永恒。(每点 1分,共 4 分)
5.①先驳后立。文章先反驳了自然地理因素、经济水平两方面的观点,然后从建筑技术、建筑成本、文化价值
观念上提出自己的看法。(2 分)②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先提出“为什么中
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然后从建筑技术、建筑成本、文化价值观念上分析,最后一段得出结论。(2
分)(答到“引论——本论——结论”酌情给分。)
6.D(A 项对韩姐性格“执着坚持,精益求精”判断错误,韩姐不辞辛劳为生产队寻找水车零件主要是塑造出
韩姐心中有群众,一心为集体,办事雷厉风行的形象特点;B 项“没有‘先进事迹’”错,小孙帮韩姐替班,
做好补位工作就是小孙的先进事迹;C项大聪写对联不是表明“扎根岗位,献身事业”的决心,而是隐含表达
了自己有文化却屈心抑志的不甘心。)
7.D(三位主人公的故事“完全独立”“各自发展”的判断错误,三个故事是间插叙述的,但并不是“完全独
立,各自发展”,而是都集中表现主人公经历了思想的转变,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8.①表达上,使用了比喻和排比,表现“默契”带给人鼓舞和愉悦。(2分)
②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完整。(2分)
③主题上,升华主题。突出新中国建设时期劳动者的“默契”无处不在。(2分)
9. ①事件的复制。韩姐、小孙、大聪三人都在生病被照料后改变思想,主动分担工作(2分)。②场景的复制。
“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重复三人被人照料的场景(2分)。③主题的复制。由韩姐的思
想转变衍生出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在小孙、大聪身上重复出现(2分)。④效果:表现了
新时期劳动者的相互关怀和思想境界的提升(1 分),强化了小说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1
分)。(前三点答到两点 4分,效果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DF
11.C(用,指费用,资财,与《阿房宫赋》中“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用”意思不同。)
12.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选拔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主张减少用度。)
13.(1)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沿袭末世习俗的害处,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得分点:
“累世”译为“数代”;“因循”译为“沿袭”;“弊”译为“害处”。一点 1分,大意 1分)
(2)竭尽诚心,南北少数民族也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得分点:“胡越”译为“南
北少数民族”;“傲物”译为“傲视别人”;“行路”译为“路人”。一点 1 分,大意 1分)
14.①王安石:应该设。(1分)理由:旧法习俗多有弊病,理财没有章法,设置一个理财部门就可以解决国用
不足的问题。(1分)
②司马光:不应该设。(1分)理由:可以节省用度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而设制置三司条例司造成了朝政混
乱、人民怨愤;除了王安石,韩绛、吕惠卿,所有人都认为此做法是错误的。(1分)
【参考译文】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
“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一定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三月癸酉初一,皇上对温彦博
等人说:“现在理财最紧要的事务,在于供养和训练士兵守卫边疆,财库不可以不丰裕,大臣们应该一起注意
节省财用。”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任命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成都七中 2023-2024 学年度下期高 2026 届期末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形式或者建筑体系,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基本上是属于砖石结构
为主的建筑系统。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由于木材的寿
命有其一定的限度,因此连同建筑的寿命也有其局限。这就是博伊德所谓“年代久远的”中国古建筑出乎
意料的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主要发展木骨架结构而不像其他体系那样发展砖石承重墙式结构呢?中国古代是同
时掌握砖石结构技术的,正如其他的建筑体系同样懂得用木头盖房屋一样。世界上到处都有石头,同样也
到处都有树木,当然,有些地方石头多些,有些地方树木多些,木结构的采用问题的产生似乎并不起因于
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木骨架结构的建筑有一些学者认为是“木”、“石”的有无问题。建筑学家刘致平在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说:“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
石建筑甚少。”但是李约瑟的看法却是“肯定不能说中国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的巨大建
筑物,而只不过是将它们用之于陵墓结构、华表和纪念碑,并且用来修建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
径”。而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修建的“淡泊敬诚”楠木殿所用的木材,并不是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取在当
地,而是由南方千里迢迢地运来的。
另一个看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建筑师徐敬直在他的英文本《中国建筑》一书中说:“因为人民
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燃烧,20多个世纪以来仍然极力保留
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那么,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或者说生产力是否低于其他国家呢?肯定不是。
另外,也不是只有经济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去发展石头建筑的。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搬弄石头来建筑房屋的时候。《史记》有“(驺子)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
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之句。关于“拱券”构造的发明,中国要比西方早,而“拱”的构
造正是砖石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焦点。大概,中国古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
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
式,因此,一切客观条件影响之说都不能成为真正成因的理由,大半都经不起认真地分析。
纯粹从建筑技术观点而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
“木”结构的缺点,但是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
筑就优越得多了,在达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也就是说,是最经
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
使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考虑去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石头的庞然大物!
假如古代的中国人在思想上和西方人一样,认为石头的房屋才是最理想的建筑物,那么,无论当地是
否有好的石头,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权力拥有者们总会千方百计地达到这个目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
长途跋涉运输建筑材料的事情呢。君不见世界上只有一个万里长城么?!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
1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论证结构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默契(节选)
林斤澜
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
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
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检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
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等。听
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
路,……这叫作“默契”。
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
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
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不久闹了场病,吃饭
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
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康健,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
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
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
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
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
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
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
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作兴还
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
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
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一九六一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学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
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
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
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
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
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
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
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
3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的。论家里独自盘了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
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
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
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
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
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
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掸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
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
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
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
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
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
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
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齐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
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作“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
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配合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
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姐四处奔忙为生产队寻找水车牙轮,表现她执着坚持,精益求精。
B.小孙含蓄内敛,稳稳当当,却没有“先进事迹”,只因为她总是在“替班”。
C.大聪较有文化,写了一副对联,以表明自己扎根岗位,献身事业的决心。
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性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在百货组都经历了思想转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背景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高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倡导
为人民服务,将个人融入集体、时代的洪流。
B.小说的人物称谓极具特色,“闯将”一个“闯”字,能表现韩姐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守将”则形
象地表现小孙个性沉稳,是店里的多面手。
C.小说的叙述语言形象生动,如“三双筷子向酸菜进攻”,变直陈其事为场景描写,既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又巧妙地交代了三人“谈了小半夜”的结果。
D.小说的结构“奇中有巧”,三位主人公的故事交叉叙述又完全独立,集中焦点又各自发展,在切割转换中
打破了结构的常规,巧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小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复叙事”是小说常见的叙事艺术,包括事件或场景的复制,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
中的复制等。请据此任选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重复叙事”的艺术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
必改而更.张之。”三月癸酉朔,上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
用。”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
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
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 ”上曰:“卿所施设,以何为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
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
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
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
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
岂国家之利耶 ”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
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
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
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
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
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
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当今理财最为 A 急务 B 养兵 C 备边 D 府库不可 E 不丰 F 大臣共宜 G 留意 H 节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指改换;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割也”的“更”意思相同。
B.济,指成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
C.用,指使用;与《阿房宫赋》中“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用”意思相同。
D.愎,指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刚愎自用”的“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以“改弦更张”之喻表示支持改革。
B.王安石认为治世之法有赖于经术之论,美化风俗、设立法度是当今治世最急要的事情。
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选拔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主张增加赋税。
D.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谈论新法。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14.请简要概述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是否“设制置三司条例司”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以及各自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冶城①
[南宋]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②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江苏南京市,本来是春秋时代冶铸中心。 ②孙刘:孙权、刘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意境萧瑟苍凉,“断镞遗枪”紧扣题目“冶城”,生动表现出诗人面对历史变迁的沉重历史感慨。
B.颔联诗人化用典故,写与冶城有关的历史人物,追怀往事,古今对比,自然生动,无斧凿之痕迹。
C.颈联视听结合,寄景物以情思,借“高塔”、“暮笳”两个典型意象继续描摹过往的情境,时空交错。
D.尾联“只在”一词重在强调“神州”距离诗人地理位置之近,“怕”字写出了诗人登楼时的内心感受。
16.诗歌结尾说“度度来时怕上楼”,为什么诗人怕上楼?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的许多描写用墨如泼,兴会淋漓,极尽铺陈夸张,其中描绘宫女晨起梳头的句子
是: , 。
(2)《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加速燕国灭亡的事件是 , 。
(3)人们认为“坦诚交流可以迎来真正的相遇”,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用
“ ”一句直截了当地点明自己与其它弟子的不同,接着展示了自己的志向,获得了孔子
的赞许;王安石也深知这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他直接向老朋友司马光表明,两人的争执是因为二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
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
“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
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
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6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像.“白发三千丈”“黄河
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
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
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鹊桥仙》
B.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念奴娇 过洞庭》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
D.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
演说》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加点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天慢慢暗下来,云层聚拢,像是马上要下雨了。
B.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20.下列各项说法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的一项是(3 分)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2024年高考正式落幕。今年的高考成了各家公司人工智能的竞技场。几乎所有的国产大模型,都把高
考题目当成了跑分工具。媒体还统计了各个大模型参加考试的各科目得分排名。
大多数人最关心的, ① 。按照满分 60分算的话,AI的得分普遍在 50分上下。各家大模型
的作文不仅分数差距不大,而且按照参评语文老师的说法,这些作文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吃各式各样的、
形状不同的馒头。尽管形状不同, ② 。你挑不出什么毛病,也找不出太大的亮点。和去年写的
作文比,AI进步的点仅在于,馒头比去年做得更精致了,但馒头还是馒头。
有人认为这是大模型进展不够快,也有人觉得这是高考题目难度大。其实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与高
考作文教学这几年正在做的转变——从积累导向转向能力导向——并非不无关系。也就是,高考作文的考
察重点,不是学生堆砌辞藻、死背成语,空洞抒情的能力, ③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两年 AI写
的作文一般,就是因为 AI的写作方式,还停留在堆砌的阶段。但实际的作文题,已经把考察重点放在学
生的思辨能力上。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每处 2分,共 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
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写作
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
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
民数量已超过 7亿,这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以上文字选自《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这段材
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8
{#{QQABRYIAggggAoAAAQgCQQHqCAOQkBGACYgOhBAIIAAAwBN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