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主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者,对“将古代文论视为过时的遗存”持反对态度,要纠正这一错误倾向。)2.A(创作主体在记载“道”中必然体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并不表明“道”本身就具有主观性,根据后一段对“道”的解释,“道”本身是作为一种客观规律而存在的。)3.C(C 选项体现的是第四段“文”的规律,不适合作为第三段“道”的论据。A,符合“万物的本原”;B 符合“思想传统”;D 符合“万物之道”。)4.A(文章开头一段就谈到了“文以载道”被误解的问题。接下来的三段作者论证了其内涵,最后一段则要分析现代人误解的原因。最后一段中,“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和“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古代文论难免会成为过时的遗存而遭到轻视”两句话,都是对段首句的回应。因此,该句的主语应该是现代人,认识对象是古代文论“文以载道”,存在的问题是“误读”。)5.答案示例:①“文以载道”是“两项式”问题②“文以载道”是包含“载”的“三项式”问题③道是统治思想和特定的道德观念④ 道有三重内涵,包括更广阔的问题⑤只重文道关系不重文⑥“文”有自身活动规律,独立发展6.D(①瘦骨嶙峋:强调瘦小,符合语境。瘦骨伶仃:强调瘦弱孤单,而文中的少年并不“弱”。/ ②心满意足:强调感到满足,人做主语,符合语境。称心如意:某个事物让人满意,事物做主语。/ ③紧追不舍:强调紧紧追赶,不会放弃,符合语境。奋起直追,强调落后时奋力去追赶。/ ④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符合语境。扣人心弦:事物牵动人心,或引起共鸣。)7.A(接连使用“活计”,语意更连贯,重点更明确。“活动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得的”是少年成功寻得活计后的一声感慨,“不是那么容易”含有将困难看轻、看谈的自信从容。“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寻得”更像是面难困难时给自己做思想工作,不合语境。)8.B(牧民们不给哈儿提供工作是因为没有看到哈尔的表现,牛虎阿卡则看到哈儿驯马成功,所以不能说牛虎阿卡更有识人之明。)9.C(“描写两位驯马师懊恼惭愧的心理”,以“不成功”衬托“成功”,是从反面衬托哈儿的了不起。)10.参考答案:①不理解和批评:哈儿飞身抱马,牧民们认为他行为莽撞,是个“勺子”。②担心又期待:哈儿驯马时,牧民们既担心他的安危,又希望他能够成功。③敬佩和赞赏:哈儿骑马归来,牧民们为他欢呼雀跃,牛虎愿给他工作。11.参考答案:①哈儿找工作却一再受挫,心里憋着一股劲要用行为证明自己。②见到父子两人打铁的情景,哈儿情绪受到了感染而逐渐高涨。③哈儿在村子的成长经历,表明他既了解马也有着良好的体魄。④两位驯马师勇敢地接受挑战,进一步激发哈儿的勇气与决心。12.CDH(原句为:夫君之大,天也。人之不能抗天,亦明矣。)13.B(例句为判断句,B 句不是特殊句式,“者”表示“……的人”。)14.C(“终继五国迁灭”中“迁”指灭亡,与文中的“迁”含义不同)15.B(“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曲解文意,原文“使一日不得闻其过”的意思是,“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16.(1)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苟”“直”“忠”各 1 分,大意 2 分。注意,要将省略的“奖赏”“惩罚”补充上去。)(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博”“日”“参省”“知”各 1 分,大意 1 分。)17.A(“静”“清”二字点明诗人阅读渊明集时的环境和心境,无法与结句天下“正升平”构成呼应,也不能强调“正值盛世,天下太平”。)18.参考答案:①精选时机,郑重其事。选择在了却公务,独属个人的清净时刻,开始读渊明集。②经常翻阅,情有独钟。书房中有许多高雅的作品,经常翻阅的是案头的渊明集。③产生共鸣,心有戚戚。读罢渊明集,诗人也许下了自己将来要归隐田园的愿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9.参考答案:(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千万人之心也(3)能克终者盖寡 (4)斯用兵之效也(5)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6)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20.C(“明显看出他与封建家庭的矛盾终于白热化”解读有误。第二次摔玉,宝玉情绪变得更为激烈,主要原因是想要向黛玉证明他的一片真心。与家庭矛盾的白热化,要等到“宝玉挨打”。)21.参考答案①表面上,林黛玉对有关“读书”的问题,前后采取完全不同的回答。②实际上,她既照顾三春的感受,又考虑到贾母对女儿读书的态度,才调整了回答。③由此可见,黛玉心思十分细腻。22.写作(略)文言文参考译文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纳谏,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国君地位高如天。人不能抵抗上天,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 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他们呢?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奖赏)有所追求,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试卷类型:A2024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2024.7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42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五四”文学的主倡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文以载道”。因而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文论界持续百年地批判“文以载道”;另一方面,在文学史研究中那些受到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又转身获得很高的地位。“文以载道”被误解为是一个功利主义观,点。殊不知,它能成为中国文论的超级概念,若没有代表中国文学精神,哪来如此殊荣?②其一,“文以载道”提出的不是“两项式”问题,而是“三项式”问题。持“两项式”的看法,总以为这个命题只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在创作之前,文是文,道是道,待到创作时,拿起“这个文”去载“那个道”。如果这“道”又是某个抽象观念,创作中出现概念化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文以载道”包括三个问题,多出的这个“载”就是指创作主体。即使将“载”理解成“记载”,这个记载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情感、趣味,他在记载中必然体现自己的倾向性。这时候,再用“这个文”去记载“那个道”,也就带有主体情感。如此则“载”实为连接“道”与“文”的中介,它将“道”转换成“载”,再将“载”转换成“文”。“文”不是表现从外部搬来的陌生的“道”,而是自然地呈现经过主体体验过的亲切的“道”,这时候的“道”与其说是客体对象,不如说是主体体验。于是“载道”成了“言志抒情”,“言志抒情”就是“载道”。若执着于两项式,忽略三项式的事实,怎么能够正确认识“文以载道”?(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③其二,“道”的内涵不是对应特定时期的统治思想或利益,也不是仅指特定的道德观念,而是包括更广泛的宇宙问题、历史问题、所有现象物问题。“道”的内涵有三层。第一,它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的起源及意义。就此而言,它与具体地服务于皇权统治没有直接关联。第二,它指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指的是仁义之道;在道家,指的是自然之道;在佛救,指的是出世的涅槃之道。就此而言,它与统治者某一时期采用何种统治术相关,但这些统治术不能体现这些思想传统的整体义涵。在多数情况下,统治者宣称实施“仁政”,但不是完全采用孔孟的仁政思想。第三,指万物之道,是说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都有自身的活动规律,这与具体统治的关系也甚远。如在主张“文”与“道”相关时,苏轼强调描写“人情物态”,这时的明道变成了明万物之特性,明人情之冷暖,创作变成了表现具体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故强调“文以载道”,大可以通向天地自然,久可以通向历代治乱变迁,微可以通向一物一人之形态特征。④其三,其中的“文”与道虽是关联的,却又具有自身活动规律而独立发展。大作家与大文论家既是文与道关系的肯定者,也是重文的肯定者。刘勰有“情文”“丽文”概念。“情文”表明为情创作,无情就无法创作;“丽文”表明文的美丽可爱、光彩四射,非丽就不能成文。苏洵苏轼父子提出“文而沛然”,文章要气韵饱满。曾国藩认为创作应扫除旧习,在千干净净的基础上创立新的,这是对文的推崇。但也要清楚,“文以载道”要创造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学景观。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文”的构成除了“人文”外,还有“天文”和“地文”,三者之间是相通相生的。⑤?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古代文论难免会成为过时的遗存而遭到轻视。近年有学者提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纠正这种现象,但却以现代为唯一标准,以古代为挑选对象,看似取来了一堆古代的东西,结果只是现代样式的替代品。这样的“现代转换”不能在差异中丰富现代,只能在数量中充实现代。提出“古今文论的双向转换”,或许可以解决这个单一转换造成的偏颇。今人认识文学时,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事物的对立,注重理性分析;古人认识文学时,则认为主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虽然今人认为古人的认识缺乏理性清晰度,但今人一味区分主客,也会导致文学变成单方向的对于客体的反映,而难以揭示文学与天地自然的那种难解难分的状态。因此,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需要相互转换,在交流与互生中完成断的文论创造。“文以载道”再阐释的价值在于:把文学与天地自然相关联,创造出“天地之至文”这样一种文学情状并展示在现代人面前,让他们去比较、去吸收,不能继续躲在现代“纯文学”的文学观下,创造不出气象万千的大文学景观。(摘编自刘锋杰《“文以载道”研究三问题》)(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