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
专题20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西藏拉萨·一模)隧道是交通线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节点。长距离、高埋深隧道工程面临高温热害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高原地区的一条高埋深、高地温隧道,隧道全长约8km,隧道热害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隧道最可能位于( )
A.四川 B.吉林 C.新疆 D.广州
2.该隧道内热害最严重的地点位于(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23-24高三上·陕西榆林·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沿106°E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c地( )
A.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B.南坡约在海拔l300m处降水最多
C.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 D.北坡约在海拔1500m处降水最少
4.1月时,该地a、b、c、d四地的气温状况是( )
A.a>b B.c>b C.c>d D.d>a
5.图中d地( )
A.地形平坦开阔 B.晴朗天气较多
C.存在酸雨问题 D.受冬季风影响大
(23-24高三上·湖南郴州·阶段练习)24小时内降水量≥50毫米即为暴雨.图1示意某地级市的地形和4个气象观测站位置。图2示意该地级市1971-2010年的暴雨总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纵贯该地级市的山脉是( )
A.大兴安岭 B.长白山 C.小兴安岭 D.太行山
7.每年暴雨最早开始、最晚结束的是气象观测站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24高三上·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山谷风是一种局地环流,山西省山谷风现象较为普遍,以太原盆地北部最为典型。盆地北部狭窄部分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达1000多米,山间距离平均不到15千米。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伏天走坡不走谷”的经验,下表为太原市某日平均风向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段 1时~11时 11时~13时 13时~18时 18时~20时 20时~22时 22时~次日1时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8.太原盆地北部山谷风发育典型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北部地形闭塞,冬季风运行受阻 B.汾河流经,河流下切作用强
C.盆地南北狭长,东西山地海拔高 D.地堑构造发育,呈南北走向
9.该日,太原市形成谷风的时间为( )
A.12时 B.13时 C.18时 D.20时
10.山区老乡“伏天走坡不走谷”一般选择在( )
A.山风盛行时 B.谷风盛行时 C.山风转谷风时 D.谷风转山风时
(2023·广西柳州·三模)某冰川移动过程中侵蚀了较长的U型谷,冰川所携带的砂石在其末端堆积形成冰碛垄,冰川消融后垄内积水形成卡达湖。近年来,卡达湖的面积持续变化。如图为卡达湖示意图,图中不同线型的区域分别表示1976年、2000年、2008年、2014年卡达湖的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湖面积变化的趋势与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持续缩小径流量减少 B.持续扩大上游降雨量增大
C.持续扩大全球气候变暖 D.持续缩小上游降雨量减少
12.该湖向下游的溢流口位于( )
A.北 B.南 C.东北 D.西南
13.卡达湖位于( )
A.祁连山脉 B.昆仑山脉
C.阿尔泰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22-23高三下·江苏镇江·期末)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某地质勘探团队利用地震波对贺兰山附近地层进行地质勘探。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贺兰山大概位于( )
A.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湿润、半湿润区分界线
C.内流、外流区分界线 D.南方、北方地理分界线
15.M类地貌属于( )
A.河口三角洲 B.新月形沙丘 C.江心洲 D.洪积扇
16.与银川所处地貌单元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太湖平原 D.华山大断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3-24高三上·陕西安康·阶段练习)(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岳冰川指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不同类型的冰川,冰川流动性不同,对山体塑造能力也不同。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南北纬60°之间)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
(1)分别指出A、B、C三类冰川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简析天山冰川的特点。(6分)
(3)推测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4分)
18.(2023·山东德州·三模)(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每年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变化显著(下图)。盆地夏秋季盛行偏南风,降水集中在5-9月。有学者选取 2015—2020年共和站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o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年春季PMo质量浓度最高,气象因子是该地PMo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描述共和盆地轮廓特征。(6分)
(2)从地形角度说明冬季大气环流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的变化。(6分)
(3)分析共和盆地春季PMo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6分)
19.(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阴山山脉南北两坡极不对称,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大部分洪积扇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减小。
材料二下图为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阴山山脉南、北坡地形地势的差异。(6分)
(2)描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6分)
(3)根据阴山南坡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6分)【必刷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
专题20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西藏拉萨·一模)隧道是交通线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节点。长距离、高埋深隧道工程面临高温热害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高原地区的一条高埋深、高地温隧道,隧道全长约8km,隧道热害影响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隧道最可能位于( )
A.四川 B.吉林 C.新疆 D.广州
2.该隧道内热害最严重的地点位于(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答案】1.A 2.C
【解析】1.根据该地形剖面图中的海拔可知,该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说明其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选项中只有四川西部(川西高原)位于第一级阶梯,A正确,吉林位于东北平原,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位于第三级阶梯,地势低于200米,新疆位于第二级阶梯,平均地势才1000-2000米,BCD错误。故选A。
2.等地温线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埋藏越深,地温越高,读图可知,隧道内铁路线在通过cd段时隧道埋藏深度最大,最接近底层等温线,故cd段隧道热害最为严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24高三上·陕西榆林·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沿106°E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c地( )
A.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B.南坡约在海拔l300m处降水最多
C.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 D.北坡约在海拔1500m处降水最少
4.1月时,该地a、b、c、d四地的气温状况是( )
A.a>b B.c>b C.c>d D.d>a
5.图中d地( )
A.地形平坦开阔 B.晴朗天气较多
C.存在酸雨问题 D.受冬季风影响大
【答案】3.B 4.D 5.C
【解析】3.据图分析可知,c地南坡约在海拔1300m处降水最多,B正确;c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A错误;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阳坡低,C错误;北坡约在海拔1000m处降水最少,D错误。故选B。
4.据图分析可知,该地1月为冬季,d地纬度最低,且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故四地中d地气温最高,而a地纬度最高,距冬季风源地最近,气温最低,故气温d>a;b地位于盆地内,c地位于山顶,气温b>c。综上,气温高低为b>a、b>c、d>c,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
5.据图中经纬度可知,d地位于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着低山和丘陵,只有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比较平坦开阔,A错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地形较封闭,且该地多发展重工业,化石燃料使用多,易产生酸性气体,且盆地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加上空气湿度较大,阴雨天气较多,故存在酸雨问题,C正确、B错误;该盆地受周围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23-24高三上·湖南郴州·阶段练习)24小时内降水量≥50毫米即为暴雨.图1示意某地级市的地形和4个气象观测站位置。图2示意该地级市1971-2010年的暴雨总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纵贯该地级市的山脉是( )
A.大兴安岭 B.长白山 C.小兴安岭 D.太行山
7.每年暴雨最早开始、最晚结束的是气象观测站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A 7.D
【解析】6.大兴安岭山脉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而图中的等高线走向大致也是东北-西南向,结合图中的经纬度位置信息可知纵贯该地级市的山脉是大兴安岭,A正确;其他山脉的地理位置与图中经纬度信息不符,BCD错误。故选A。
7.暴雨最早开始、最晚结束说明暴雨持续时间最长,对应的暴雨总量应为最多,结合两幅图可知④地区的暴雨总量在1800mm左右,读图可知①②两地的暴雨总量不足1000mm,③地的暴雨总量在1000mm左右,①、②、③的暴雨总量明显不如④地,这说明④地的暴雨最早开始、最晚结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24高三上·河北秦皇岛·开学考试)山谷风是一种局地环流,山西省山谷风现象较为普遍,以太原盆地北部最为典型。盆地北部狭窄部分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达1000多米,山间距离平均不到15千米。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伏天走坡不走谷”的经验,下表为太原市某日平均风向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段 1时~11时 11时~13时 13时~18时 18时~20时 20时~22时 22时~次日1时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8.太原盆地北部山谷风发育典型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北部地形闭塞,冬季风运行受阻 B.汾河流经,河流下切作用强
C.盆地南北狭长,东西山地海拔高 D.地堑构造发育,呈南北走向
9.该日,太原市形成谷风的时间为( )
A.12时 B.13时 C.18时 D.20时
10.山区老乡“伏天走坡不走谷”一般选择在( )
A.山风盛行时 B.谷风盛行时 C.山风转谷风时 D.谷风转山风时
【答案】8.C 9.B 10.A
【解析】8.山谷风的成因主要是地势起伏造成的,地形起伏大,峡谷效应明显是首要考虑的原因,材料中盆地北部狭窄部分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达1000多米,山间距离平均不到15千米,说明盆地南北狭长,东西山地海拔高,C正确;北部地形闭塞,冬季风运行受阻与山谷风形成关联性不强,A错误;汾河流经,河流下切作用强不能得出相对高差,因此不能作为山谷风盛行的原因,B错误;地堑构造发育,呈南北走向不能得出相对高差,因此不能作为山谷风盛行的原因,D错误;故选C。
9.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山谷和山坡地区因受热不均形成的一种局地环流叫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日出及日落以后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的时刻。表格中明确,1时~11时为西北风,11时~13时为东北风,而峡谷为南北走向,北部海拔较高,因此1-13时主要吹山风,13时~18时吹东南风,南部海拔相对较低的谷底,因此,从13时开始,谷风形成,A错误,B正确;18时谷风盛行,不是出现的时间,C错误;20时开始,风向转变为东北风盛行时,由北部高海拔地区吹向南部地区,山风出现,D错误。故选B。
10.根据材料,伏天走坡不走谷说明山坡地带凉爽,山谷地区炎热,此为山风吹拂时间,BD错误,山风盛行时,从高山顶而下的冷气流性质冷而重,因此较为凉爽,A正确;山风转谷风时,从谷底吹来的气流势力相对较弱,且较暖,与俗语情景不符合,C错误。故选A。
(2023·广西柳州·三模)某冰川移动过程中侵蚀了较长的U型谷,冰川所携带的砂石在其末端堆积形成冰碛垄,冰川消融后垄内积水形成卡达湖。近年来,卡达湖的面积持续变化。如图为卡达湖示意图,图中不同线型的区域分别表示1976年、2000年、2008年、2014年卡达湖的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湖面积变化的趋势与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持续缩小径流量减少 B.持续扩大上游降雨量增大
C.持续扩大全球气候变暖 D.持续缩小上游降雨量减少
12.该湖向下游的溢流口位于( )
A.北 B.南 C.东北 D.西南
13.卡达湖位于( )
A.祁连山脉 B.昆仑山脉
C.阿尔泰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11.C 12.C 13.D
【解析】11.湖面积变化的趋势应结合图文信息判读,原因应从湖泊形成、位置及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分析。从冰碛垄位置、1976年湖面大小及材料文字提示“湖面持续变化”可以推断湖面变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持续扩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湖向下游的溢流口应从湖泊形态、区域地形方面分析判读。根据湖泊形状判断:西南方向有两个边坡度较陡,为U型谷形态;东北方向水位线密集,为冰碛垄特征;东北方向的形状显示有缺口,且最外一圈湖面向东北扩展,故为排水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卡达湖位置应从经纬度、冰川分布等方面分析。根据图示经纬度(28°4′N、87°3′E)判读,该地位于我国西南;结合选项的四列山脉基本位置可以判断,该湖泊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附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23高三下·江苏镇江·期末)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某地质勘探团队利用地震波对贺兰山附近地层进行地质勘探。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贺兰山大概位于( )
A.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B.湿润、半湿润区分界线
C.内流、外流区分界线 D.南方、北方地理分界线
15.M类地貌属于( )
A.河口三角洲 B.新月形沙丘 C.江心洲 D.洪积扇
16.与银川所处地貌单元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太湖平原 D.华山大断崖
【答案】14.C 15.D 16.A
【解析】14.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A错误;湿润、半湿润区分界线和南方、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BD错误;内流、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C正确;故选C。
15.河口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新月形沙丘: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风积地貌,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江心洲: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根据图示,M位于低山的山谷出口处,有河流从低山上流出,故形成洪积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银川所处的宁夏平原是黄河沉积形成的。因为宁夏平原两侧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都在上升,宁夏平原在下沉,是典型的地堑。渭河平原是断层构造一侧下沉形成的低地谷地构造地貌,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A正确;珠江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自身携带泥沙沉积而形成; 河流入海口处 ,地势低平, 流速减缓, 泥沙长时间淤积 ,形成三角洲,B错误;太湖平原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C错误;华山大断崖属于地层断裂后上升形成的地垒,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3-24高三上·陕西安康·阶段练习)(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岳冰川指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不同类型的冰川,冰川流动性不同,对山体塑造能力也不同。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南北纬60°之间)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
(1)分别指出A、B、C三类冰川的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简析天山冰川的特点。(6分)
(3)推测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4分)
【答案】(1)冰川类型:A海洋性冰川、B极大陆性冰川、C亚大陆性冰川。
判断依据:主要根据降水量来判断:海洋性冰川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降水量最大;极大陆冰川因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湿润水汽深入,降水量最少;亚大陆性冰川降水量介于海洋性冰川和极大陆性冰川之间。(6分)
(2)天山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冰川年移动速度最小,移动长度最短。(6分)
(3)我国西部地区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高原、高大山脉多、分布广;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人迹罕至,有利于冰川的形成等。(4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冰川分布和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为背景,涉及冰川类型的判断,冰川运动的特点,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以及冰川地貌发育的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论证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按照冰川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和亚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推断极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内陆高山地区,亚大陆性冰川介于海洋性冰川、极大陆性冰川之间,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根据图中各地的海陆位置和降水量进行判断,A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山地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因此属于海洋性冰川;B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腹地地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海洋的暖湿气流,降水量最少,该区域形成的冰川属极大陆性冰川;C区域位于我过西北昆仑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地区,该地区虽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但是会受到来自大西洋西风气流的影响,带来部分降水,因此形成的冰川属于亚大陆性冰川。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山位于C区域,属于亚大陆性冰川;根据不同区域冰川的运动速度对比分布图进行对比,天山冰川年均移动速度最慢,为10.8m/年;移动长度最短,为2.3km,较其他冰川相比,天山冰川最为稳定,这是由于天山冰川发育于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小,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较稳定。
(3)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和青藏高原的横断山区等;该地区有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多形成高大的高原、高大的山脉,且面积广大,这些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加上人类活动少,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西部地区会收到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雪。为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以及处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更是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有利于冰川的发育。
18.(2023·山东德州·三模)(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每年从11月开始至次年3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变化显著(下图)。盆地夏秋季盛行偏南风,降水集中在5-9月。有学者选取 2015—2020年共和站生态环境局监测点PMo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年春季PMo质量浓度最高,气象因子是该地PMo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描述共和盆地轮廓特征。(6分)
(2)从地形角度说明冬季大气环流翻越鄂拉山进入盆地后风速的变化。(6分)
(3)分析共和盆地春季PMo质量浓度较高的原因。(6分)
【答案】(1)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西北部较窄且相对闭合,东南部地形相对开阔。(6分)
(2)在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由于大气翻越山地动能损失较多,风速较小;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经过狭窄地形的狭管效应加速后,风速逐渐增大;至喇叭型地形出口后,因为空气膨胀、气压减小,风速逐渐减弱。(6分)
(3)春季少雨干旱,降水的冲洗作用弱;春季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PMo质量浓度较高;春季冷暖气团交换频繁,大风日数多,土壤解冻,表层土疏散,易引发沙尘天气。(6分)
【分析】本题以本题以青海共和盆地材料,涉及了地形特征、大气环流、西北地区气候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结合材料信息“青海共和盆地在北侧青海南山、南侧鄂拉山的地形构造下,呈现出上窄下宽的喇叭型地形”和图示信息,可知盆地入口处风速流入,中部风速加快,底部减缓,说明总体上其地形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形,且依据风速变化可知,西北部入口处狭窄,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
(2)图示表示分为风速流入、加速、减缓三个区域;在盆地入口处,由于其位于盆地最北端和鄂拉山背风坡一侧,大气环流在翻越山地后风力减弱,导致风速减小;在中部区域,受两侧山脉阻隔,中部形成狭管效应,风速增大;盆地出口处地形平坦,大气在此处气压减小,风速最弱。
(3)结合材料信息“全年春季PMo质量浓度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导致的;丛降水角度看,由于共和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春季少雨干旱,降水少导致冲刷大气颗粒物浓度弱;从风力角度看,西北地区春季风力大,盛行西北风,在下坡风和狭管效应的影响下风速较大,携沙能力强,导致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从气压角度看,春季西北地区冷暖气团交换频繁,且地表植被覆盖稀疏,土壤浮土带到空气中后,沙尘天气频发,导致PMo质量浓度较高。
19.(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阴山山脉南北两坡极不对称,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大部分洪积扇下层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减小。
材料二下图为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阴山山脉南、北坡地形地势的差异。(6分)
(2)描述阴山南坡“叠瓦状洪积扇”的形成过程。(6分)
(3)根据阴山南坡洪积扇的发育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1)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地形起伏小;南坡多断层,连接平原,坡度大,相对高差大。(6分)
(2)地处断裂带,间歇性抬升,河谷不断下切,夏季多暴雨,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洪积扇叠加发育。(6分)
(3)持续变干。原因:自下而上,不同时期的洪积扇体面积逐渐减小,扇体沉积物减少,说明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自下而上,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在逐渐减弱,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降水逐年减少。(6分)
【分析】本题以阴山山脉南北向剖面示意图及阴山山脉河流与洪积扇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形地势、堆积地貌的形成、气候变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北面是内蒙古高原,由图可看出,北坡坡度较较缓,地形起伏较小,山岳的形态不显著;阴山山脉南面是平原,中间以断层相隔,南坡多断层陷落,连接平原,相对高差大,地形起伏较大,山岭巍峨。
(2)读材料可知,“叠瓦状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断层抬升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地势突然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之后,由于山体间歇性抬升,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也则相对下降,后形成的新洪积扇会部分地覆盖在先形成的老洪积扇之上,在河流出山口处泥沙间歇性沉积,最终形成“叠瓦状”洪积扇。
(3)材料“大部分的洪积扇中,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由下而上逐渐减小”可知阴山地区气候持续变干。原因: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表明在不同时期洪积扇体面积在逐渐减小,说明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减少,河流径流量在不断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材料中“同一位置不同时期的洪积物粒径逐渐减小”可知,说明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小,流速在减弱,降水逐年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