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写作实践思辨类话题高频素材积累热点主题驳论文精彩语段集锦01主题:关于出国留学潮的思辨驳论运用归谬法反驳语段:对方观点:出国留学是我自己的想法。我到国外就是什么专业也学不好,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学的也好。最不济,还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呢。反驳语段 1无可否认,在这样的观念里,国外的一切,确实有开阔眼睛的益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国留学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走向富强的攀登梯子,是迈向国际化进程的实在台阶。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唯有通过出国留学以得强技求救亡图存。然而,当今中国高速发展,不再任人宰割,出国留学不减反增,热火朝天,不禁令人反思。当下的出国热潮一浪盖过一浪,美国、北欧、中欧等地不再是万众所向,“新马泰”等地也吸引了不少留学生,这般近乎泛滥的盲目从众,真的是出国求学吗?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媒体报道,中国学生大多群居生活,搭建一个个地方乡团,交际圈多限于中国人,如此“闭门造车”,哪来交流学习?追其根源,无非国人内心崇洋已久,想出国“镀金”,以求回国获得高薪待遇。“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不就是这种心理作祟吗?可见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出国留学。反驳语段 2说实话,这样的想法有可取之处,无数的留学生想去外国学习,无非是认为国外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自己在那里会学有所成。但是,许多人到国外留学,从不考虑是否国外的一切适合自己,如材料中的赵佳父亲所说,学习不突出的赵佳到了国外能否学到什么?到了异国他乡,能否在强者如林的地方站得住脚?以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否追随师长的教学进度?这些他都未曾考虑。犹如北方农民认为南方的橘比北方的柑要更好吃,便在北方大肆种植橘树,可水土不服的橘树结出的果子苦涩不堪。虽说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是态度。殊不知,若自己本身无一个向学的态度,那么即使穿上了龙袍,也不会是太子。拥有了认真求学的态度,即使没有出国也依然能成就自己。像毛泽东闹市看书,童学者路灯下求学,他们依然成为了让人称道的人。最好的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可见,出国留学未必适用所有人。02主题:关于读书有用与无用的思辨【驳论文片段 1】读书真的无用吗?当然不是,我觉得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先破后立,明确自己的观点)首先,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分论点一)“读一本好书,你自己尚无知觉,行行字字却早已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你的容颜。读书总会让你散发出永久的由内而外的美丽。”(引用名言做道理论据,使内容丰富,文采斐然)不读书,现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僵利锁,自然面目可憎,安能言语有味?(对比论证,显深刻)其次,读书是自我提升,成长,认同的过程。(分论点二)它不仅仅可以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需求,更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与成就,和长期、大量地读书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董卿,她在诗词大会,在各种节目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与学识与一些骚首卖萌的女演员、女主播相同吗?言谈举止不是靠物质去改变的,而是你的学识和阅历在不断影响着你。(正面举例论证)(论证自己的观点)读书带来的成果或许不像别的方面来的明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收获。(分论点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耐得住寂寞,要打持久战。当然,读书还要讲究方法,讲究效率,不能死读,不能像个书呆子那样只知道读书,要能够学以致用。(正面道理论证)说读书无用,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该醒醒了。(收束全文,做出结论,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片段 2】读书真的无用吗?有这样一个例子:学霸 A 和学渣 B 是同班同学,高考结束后 A 就读于名牌大学,B 不读书辍学打工。A 毕业多年后去应聘,发现 B 是自己的老板。于是有人就感叹曰:“读书真是无用啊”。(“摆”,由反方事例,引出反方观点,为下文的反驳树立靶子)说读书无用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有些人年轻的时候辛辛苦苦读书,最后步入社会取得的成就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另一种情况是,书读了多年,走向社会发现原来在书中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遗忘了,或者根本排不上用场,那么我读书干嘛呢?其实无论哪个年代,都可能有苦读书带不来高收益,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这种情况。因此,读书无用论总是被一些人提起,个别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是被满含鄙夷地放大,也实在是遗憾。如果只看到某一个时刻,某一些人甚至某一个人的文凭和他现实的所得不相符,就认为读书无用,实在荒谬!(“驳论点”分析反方观点的片面性,小概率事件不能当做规律)【驳论文片段 3】“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这种现象诚然存在(肯定对方论据),但是否就能证明读书无用呢?首先,这些成功的“小学生”,他们的成功,往往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比如改革开放,比如直播大潮。他们或许没有学历,但是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勇气,当机立断的魄力,吃苦耐劳的毅力,谦虚好学的品质,这些“小学生”的成功,源自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而不是他们身上的低学历这一短板。如果你没有人家的优点,没目标没行动没坚持,就有着人家的缺点“没读书”,然后用“读书无用”来自我麻痹,指导你的人生,岂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是否读书,当然不能完全决定你是谁,但是,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读书无用。其次,“小学生”不一定不读书,不学习。郭德纲就是小学毕业,你能说他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吗?最后,低学历者突出重围,一定是少概率事件。个例不能成为普证,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驳论证:对方论据以偏概全,不能得出对方论点)03主题:关于人生的价值的思辨【精彩语段 1】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既要为自己而活,也要活出价值、活出意义。当我们站在生命的尽头,回首过去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评价我们的一生呢?人,活着就要活出生活的质量,活出生活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人固有一死,或轻与泰山,或重于鸿毛。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你活了多久,还在于你做了什么。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更是一位懂得生命价值的人。当他因为“李陵之祸”遭受屈辱和不幸的时候,他选择了活下来,选择了为自己而活。而在那个名声高于一切的封建年代,司马迁的选择是如此的艰难。生,无颜面对世人;死,愧对逝去的祖先。司马迁从孔子、吕不韦身上看到生命的价值,他活了下来。用他的一生写成了一部《史记》,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他给世界留下了他的智慧,他又选择了为别人而活。司马迁的一生是光辉的,有价值的。【精彩语段 2】人活着就是要做点什么,给世界留下一份美丽。岳飞留下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忠心,文天祥留下了“留取丹心在汉青”的志向,于谦发出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呐喊。他们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他们不但为自己活了,也为别人活了。当然,如果能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如果我们活着能像这一类人那样有所作为当然最好不过。就像鲁迅先生为了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医而后又弃医从文,就像居里夫人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活着的意义真的是大大价值。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他们,所以我们只要在临死前觉得没有愧对这一生我们活着就已经是有意义的了。人活着,就要好好的生活,活出人生的价值。人生在世,不必去计较得失。而是要努力活出生命的价值,记住生活的灿烂。04主题:关于俭与奢的思辨【精彩语段 1】节俭自古乃中华民族之美德,正所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想必从小就背着《悯农》长大的我们,应该对“节俭”二字有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有幸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将节俭的美德抛之脑后。在新时代,仍要节俭。【精彩语段 2】节而俭之,不论富裕与否。每当有人提倡在生活中节俭时,总会有人认为国家已经富裕了,不必节俭。而我想说:节俭不论富裕与否。20 世纪的中国一穷二白,物资不足,使得人们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本世纪的中国正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我们更应养成节俭的习惯,让国家集中物资力量办大事。马旭是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她和丈夫迄今为止已向家乡学校捐赠超过一千万元,这些钱都是她发明的专利所得。老两口省吃俭用,能缝缝补补再用的东西绝对不扔,家中只有四件像样的家具。她拥有千万资产,生活显然可以十分富裕,但她仍然选择节俭,将财富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论富裕与否,都应当节俭。【精彩语段 3】节而俭之,心中当有天下。有人认为:我花自己家的钱,关别人什么事?的确,花自己家的钱无可非议,但物资是属于大家的。现在,偏远的西北地区还有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因交通不便,扶贫政策还未有效实施。若我们心中有天下,又怎能心安理得地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呢?与其将钱财无端挥霍,不如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精彩语段 4】从我做起,弘扬传统美德。有人认为,提倡节俭会抑制经济发展。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相反,我认为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会使物尽其用,这样才会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及时关闭水龙头,主动践行“光盘行动”,适度消费……从自身做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让以己之力促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己之力,让我们离中国梦更近一步!【精彩语段 5】但是却有人这样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什么?”这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可是尽管中国是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节俭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万不能丢弃这个品德。同时我国是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量巨大。并且我国发展不平衡,还有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粮食还不够吃。我们看似富裕了,但是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我们的饭吃不完就扔了,我们的衣服旧了也扔了,书本旧了依然扔了……扔了,扔了,都扔了!熟不知我们可以把破了的东西修修继续用或者捐赠出去给需要的人们使用啊。这样即节省了资源,还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何乐而不为呢?古人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所以,不管我们的生活富裕与否,节俭之风不能变!【精彩语段 6】还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什么事了?”这话听似无可辩驳,实则不然。钱是固然你自己挣来的,但资源却是整个人类的,你用自己的钱买走了多余的资源拿去浪费,那么别人就会少了这些资源,所以就浪费了大家的资源。正所谓:“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浪费资源,地球都不堪重负!所以,钱是你的,但买来浪费就碍别人的事儿了,甚至碍着全人类的事儿了!05主题:关于“大事”与“小事”的思辨【精彩语段 1】东汉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对薛勤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胸怀远大的志向是没有错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语更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将脚下的路走好,才有可能走下千里长途,只有一心一意一点一滴的积累下每一滴水珠,才会有浩荡奔腾的江海,只有安安心心得用扫帚扫好家中的每一寸土地,才有可能扫除天下的大事。【精彩语段 2】“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了小和大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谆谆告诫我们要懂得积小成大的道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曾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秦代的李斯也曾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由此可见,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小而大,慢慢积累而成的,没有小,就没有大,积小成大,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06主题:关于劳动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思辨【精彩语段 1】或许有同学认为,学生劳动是浪费学习时间、浪费体力,分明多此一举,大可假借他人抑或人工智能之手取而代之。错!纵使学习繁忙、科技发展、劳累不堪,我们也应热爱劳动,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在时代中重焕青春光彩。【精彩语段 2】有同学认为学习忙,劳动占时间。【摆谬论】 事实上,这些同学之所以有这些错误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与学习都是我们必须发展的能力。【驳谬论】 劳动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立观点】【精彩语段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先人的谆谆教诲,但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人工智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认为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做,为什么还要自己动手 【摆谬论】 诚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摆脱繁杂的家务劳动,可是当我们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时,也就失去了劳动过程中的快乐。久而久之,人便会越来越懒惰,甚至丧失思考的能力,后果不堪设想。【驳谬论】 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中历练成就我们绚丽的人生。【立观点】【精彩语段 4】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 【摆谬论】 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驳谬论】 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劳动成果取得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07主题:关于逆境成才的思辨【精彩语段】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画上等号的。(摆)逆境出人才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立)说“逆境出人才”,这是因为逆境出的人才,其事迹太感人,就像“文王、仲尼、屈原”等,人们不过是为了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后代,觉得举这些例子更有说服力罢了;但千万不能认为逆境就一定能出人才,于是去制造逆境,让子女成才;若是逆境容易成才,孟母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搬家呢?(驳)一句话,顺境是比逆境更能出人才的。(证)美文阅读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有删改)语言“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节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以奋斗与担当写下青春诗行在微博上,点开阅读 4 亿多次的话题“五四 100 年”,青春、使命、责任、担当……频频出现的关键词,让人看到青年的理想,更让人感受到青春的力量。(开头以微博热门话题引出青春的话题,简短新颖。)“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是最富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这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更是青年自身成长、实现价值的必由之路。(分析青年的力量,点明文章的观点。引用平总书记的讲话和鲁迅先生的话。)今天,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正需要青年有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探索尝试,并不可怕;负重前行,不是吃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唯有不断探索尝试,勇于走在前列,才能领略最美丽的风景、成就最壮丽的人生。驻村的年轻干部说,驻村扶贫是很辛苦,但是看到老百姓的笑脸,就觉得自己“真正来过,没有白活”。青春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褒奖,更是自己内心的充实,是“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的饱满人生。(分析担当尽责对青年人的意义。在论证上,采用比较清晰的“解释+举例+总结”的论述思路,说明青春在于担当,担当使人奋进。)温室中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唯有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才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王中美在电焊行业扎根 19 年,终成中国建造队伍中的“女焊将”,把青春画卷书写在跨越大江大河的大桥之上;年轻的“月宫一号”团队,完成了为期 370 天的“月宫 365”实验,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能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才能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分析担负责任才能不负使命,不负时代。这一段的论证思路与上一段相似。)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正是青春的力量。从国家民族看,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从个人成长看,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分析为什么要呼唤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一段从国家民族和青年个人成长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先由大到小分析,再由小到大分析意义,论证清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同志曾满怀激情地展望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同样如此。抬望眼,这样的前景多么壮丽、多么催人奋进。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越往前走,越需要爬坡过坎、负重前行。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青年的历史机遇,更是青年的使命担当。(承接上文,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时代挑战需要青年的奋斗和担当。)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在时代的潮流中,在历史的进程里,以奋斗与担当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结尾与标题相照应,发出呼吁。)青春的舞场,你我同在“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怒马丢失鲜衣。”莫峻如是说。沧海横流,岁月成碑,青春的色彩永不褪去,吾辈青年应当站在青春的舞场上,敢担当,爱家国,焕发出闪耀的人生光芒。天河遥遥,需你我回眸共逐星光,看那英雄的功绩在历史星空闪耀。“以凡人之躬,比肩神明。”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天使以一腔豪情筑堡垒,奔赴抗疫一线,无数志愿者、工人挺身而出,为抗疫添一份保障。汹涌洪水中,一批批人民子弟兵以满怀壮志筑堤坝,逆行出征,更有 18 岁的周亮宇刚下高考考场就上防洪战场,以青春的身躯为抗洪出力。这些英雄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灿灿闪光。情深方惜弯凤月,你我共折枝楹花,看青春的身影大放光彩。东京奥运会上,不断上演少年英雄的振奋人心:14 岁的全红婵、15 岁的陈芋汐、17 岁的汤慕涵……鲜衣怒马,青春激荡。不仅是体育,世界的发展史上从来不乏青年人的身影。牛顿初提三定律不过而立之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出于其 27 岁之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其实是他的硕士论文。青年当焚膏继晷,持之以恒,谱写青春的华美乐章。添杯来续斟雪月,且将旧火试新茶,盼青年奋战于人生的雄关漫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青春的舞台精彩而短暂,不应甘于平凡,而是要明确主场,活出精彩。我们的主场在于脱贫攻坚之场,以新模式、新方法,创造更多的脱贫机遇;我们的主场在于科技兴国之场,去探索浩瀚星空,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传承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赓续无私精神,砥砺前行;“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发扬攻坚克难、无私无畏的精神,为祖国增光添彩。大江流日夜,慷慨歇未央。让我们以乘风破浪的姿态毅然奋起,全力以赴。青春的舞台,你我同在,祖国的繁荣,绝不缺席!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中心明确,从英雄的星空、青春的舞场、奋斗的雄关漫道三个方面描述不负过往、传承光荣、实现梦想的历程,富有感召力。围绕分论点,运用古今中外的丰富事例,内容充实,论证严谨。语言流畅而蕴藉,多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结合,富有韵律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