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坐井观天》【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2、正确、美观书写“井、观、沿、渴”4个生字。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读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句子,读好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读好多音字“哪”,并能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教学难点】能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前两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别出示西红柿、牙刷、瓶子放大后的局部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2、师:原来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象的。刚才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从一个小口中看到的,那么像这样中间为大口,四周为石条。(相机出示“井”的图片)3、出示“井”字,读好后鼻音“井”。4、学习书写井字:上横短,下横长,撇低竖高分两旁(师边说边出示重点笔画并范写)5、小朋友瞧!你们的老朋友来到了现场!它是谁呀?(出示青蛙图片)6、除了有青蛙,还有谁来了呢?(播放PPT小鸟鸣叫声)7、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强调“观”的写法。(又字长捺变成点,右边是见)齐读课题。找生说说“观”的意思。“坐井观天”的意思?(坐在井里看着天)8、齐读课题9、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带着问题听老师讲故事。(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段号标清, 读书有思考。3、认读生字词(1)指名读第一行:井沿 口渴 喝水1)区分渴和喝2)出示“渴”和“喝”记忆口诀:渴渴渴,急需水,渴字三点水;喝喝喝,要用嘴,喝字有小口。3)拍手读儿歌,加深印象。4)出示填空:一只乌鸦口( )了,出来找水( )。(2)指名读第二行词语:大话 回答 弄错(3)指名读第三行词语:抬头 无边无际齐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4)理解“无边无际”:际,边。形容非常大,大得看不到边。指导读好“无边无际”,拖长音读出大的感觉。4、看图说词组:生活中还有无边无际的沙漠、大海、草原、星空(师提示把话说完整)三、聚焦句子,指导朗读1、指名读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你从哪儿来呀?2、强调多音字“哪”的读音3、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句子的特别之处4、指导学生关注标点和语气词,读好句子(相机板贴:语气词、标点)5、指导朗读:感叹句,要读出感叹的语气;问句语调要上扬。6、指名读,齐读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桌合作读课文2.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争论天有多大)3、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指名上台把小鸟和青蛙图片贴在正确的位置。(3)看图认识井沿、桌沿、窗沿、床沿、帽沿,体会“沿”就是“边”的意思。五、聚焦对话,指导朗读1、学习第一次对话(1)青蛙怎么和小鸟打招呼的?小鸟怎么回答的?(2)指名读、齐读(3)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呀?(4)理解一百多里,大概是绕着操场跑250圈,配乐出示动画,学着小鸟的样子飞一飞(小鸟飞过田野,飞过高山,飞过树林……)(5)飞了一百多里,这个时候小鸟感觉怎么样?(很累)(6)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小鸟的累(7)像这样的对话课文中有几处?2、学习第二次对话(1)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2)理解“大话”是吹牛的意思(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引导换种说法说句子。【板贴:井口那么大】(4)小鸟怎么说的呢?【板贴:无边无际】(5)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青蛙对小鸟的不相信。指名读,评议,齐读。3、游戏:纸筒看黑板组织学生看,体会用纸筒看黑板与拿下纸筒看黑板有何不同。4、熟读对话(1)请两个同学扮演小鸟和青蛙合作对话(2)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分角色朗读。5、总结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学习。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的写字时间了。六、指导写字,点评巩固1、学习书写生字:沿和渴(1)PPT出示“沿”、“渴”。(2)指导观察结构、偏旁(3)指导写好三点水(4)播放PPT动画,指导观察宽窄(5)指导观察笔画,“沿”、“渴”哪些笔画要注意?(6)老师范写沿字,学生书空(7)老师范写渴字,学生书空(8)学生书写生字(9)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生参照标准,进行评价。2、总结:把你的字和例字做比较,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平时写字时,也要学会用比照的方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七、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 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