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归园田居》【回顾旧知】1.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诗从此以后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2.题解回归田园,种田度日,就是后世所说的隐居。3.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任职八十多天后即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4.文化常识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诵读先行】依照提醒,尝试背诵默写诗文。少……,性……。误……,一……。羁……,池……。开……,守……。方……,草……。榆……,桃……。暧……,依……。狗……,鸡……。户……,虚……。久……,复……。【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解释少无适( )俗韵( ),性( )本( )爱( )丘山。误落尘网( )中,一去( )三十年。羁(jī)鸟(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于>南野( )际,守拙( )归园田。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 )后檐,桃李罗( )堂前。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 )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 )无尘杂,虚室( )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 )得( )返自然。【文言翻译】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译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译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译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译文:【知识梳理】1.字音羁鸟( ) 守拙( ) 荫后檐( ) 暧暧( )墟里烟( ) 狗吠( ) 樊笼( )2. 古今异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归①守拙归园田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不图子自归④返璞归真⑤男有分,女有归(2)去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④大江东去⑤为汉家除残去秽【知识链接】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诗中所感触到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属于对人物肖像的白描手法,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田家(其一)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3)白描手法用于写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曲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景;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加渲染,绘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不写背景,只突出主题。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素材积累】一、素材提炼【素材开发】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陶渊明以回归田园的惊世之举向人们展示了他脱俗的追求。可惜,在尘世的喧嚣浮华中,我们的灵魂被沉重的枷锁缚系,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躁动不安,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找片心灵的净土,建设好那片心灵的家园,坚守那份淡泊与宁静。【运用角度】“走向自然生活”“淡泊”“诗意栖居”“不为名利所累”“守住节操”等。【运用示例】0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02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03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二、阅读拓展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赏析】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两句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首诗起笔即对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的在生活中寻找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情景默写】古诗文背诵默写是积累文言语汇,形成文言阅读语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课标列出的经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过系统归纳训练,能够达到积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养,从而轻松应对古诗文阅读。一、基础识记与正确书写在空白处补填上文中的句子。少无适俗 ,性本爱 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鸟恋旧林,池鱼思 。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后檐,桃李罗堂前。远人村,依依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户 无尘杂, 有余闲。久在 里,复得 自然。二、语言能力提升按提示的语境默写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2、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在古诗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樊笼,比喻束缚本性的俗世,官场生活就是其一。请写出有关“樊笼”的诗句:“ , 。”4、《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5、《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6、《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7、《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8、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 ”。9、《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10、《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三、巩固与提升练习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1.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2.本文多处引用陶渊明和他人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即时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1)羁鸟( ) (2)守拙( ) (3)荫( ) (4)暧暧( ) (5)墟里( ) (6)樊笼(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少无适俗韵: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 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性本爱丘山 B.守拙归园田C.榆柳荫后檐 D.依依墟里烟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③《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因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wy3] 的一项是A.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B.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C.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D.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2)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wy4] 。---答案与解析---【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解释少无适(适应)俗韵(气质,情致),性(本性)本(本来)爱(喜爱)丘山。误落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离开)三十年。羁鸟(羁,约束。被关在笼中的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旧,原来的)渊。开荒南野(南面的田野)际,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归园田。方(四周围绕)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 遮蔽)后檐,桃李罗(排列,分布)堂前。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远人村,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村落)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无尘杂(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静室)有余闲(余暇,空闲)。久在樊笼里,复(又)得(能够)返自然。【文言翻译】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地陷入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三十余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译文: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垦荒地,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译文: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还有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栽种在屋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译文: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庭院内没有世俗琐事相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知识梳理】1.字音jī zhuō yìn ài xū fèi fán2. 古今异义古义:隐约的样子。今义:因留恋而不忍分离3.一词多义(1)归①回到②归附,归依③回娘家④复归⑤女子出嫁(2)去①离开②过去的③距离④往,到……去⑤除掉【情景默写】古诗文背诵默写是积累文言语汇,形成文言阅读语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课标列出的经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过系统归纳训练,能够达到积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养,从而轻松应对古诗文阅读。一、基础识记与正确书写答案韵 丘 羁 故渊 守拙 荫 暧暧 墟 颠 庭 虚室 樊笼 返二、语言能力提升答案1、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3、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4、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5、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6、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7、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8、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9、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10、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三、巩固与提升练习信息类文本1.①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一定影响;(1分)②政治上不得志,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兼济天下的抱负;(1分)③陶渊明是正统文人,他的忠君思想使他不满当权者篡位的行为;(1分)④厌弃官场生活,面对屈辱时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爆发,最终归隐田园;(1分)⑤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极大地影响了他,他思索感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快乐,决定归隐;⑥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到流连山水田园的自得快乐。(1分)2.①文章前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生活状况和人生理想,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后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诗句展现了他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复杂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其田园诗章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③引用他人的文句,高度肯定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和陶渊明的诗人地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陶渊明的价值和影响,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每点2分)3.①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②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③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④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利禄功名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所以,虽然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但是依然可以说其归隐是一件“幸事”。 (每点2分)。【即时练习】1.羁jī 拙zhuō 荫yìn 暧ài 墟xū 樊fán 2.韵:气质,情致。 羁:约束 荫:遮蔽依依:隐约的样子; 墟里:指村落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虚室:静室; 余闲;余暇,空闲3.D (这里指“隐约的样子”)4.D (其他各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①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6.(1)①“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②“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③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误入官场,深受束缚,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2)①白描(简笔勾勒)。暖暖,模糊不清;依依,炊烟轻柔飘升,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②以动写静。“鸡鸣”“狗吠”构成一幅宁静的村居图,充满情趣。7.(1)D(2)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