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1张PPT)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传情达意的方式,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内敛,往往因文体不同,作家不同而各不一样。所以,学习模仿前的重要工作是:了解清楚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然后根据其风格来理解语义和情感,最后才确定自己到底要模仿什么。譬如《藤野先生》一文:“但时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个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怂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是反语,含蓄地将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不屑表现出来。确定了这种特殊语言风格和情感后,我们就可以模仿写作一段话了:“那超市门前也少不了这样一帮子:穿那么多条所谓的破洞牛仔裤,将两条粗粗的或细细长长的大腿分明地显露出来,还要一晃一晃地忽左忽右地摇摆,恰好似摆动的时钟,实在是时髦而潇洒。”这就活画出这一帮子人的丑态并传达出作者的鄙夷。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有同学仿写了一段话:“母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她的巴掌好像要落下来,我用胳膊一迎,巴掌轻轻地落在胳膊上,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少年敏感的心察觉到,她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母亲关爱的情感,慈善的性格,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可见,模仿课文传达情感的方式,对培养我们的语言创新的能力,锻炼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都是最近的捷径。技法指导技法一:模仿文章传情达意的方式技法指导技法二:模仿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的语文课本汇聚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接触、解读、领悟这些不同的语言艺术,学习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增强自身的语言韵味,久而久之,我们的语言便能自成风格,创新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学习本文后,有同学这样描绘班级里的“小丑”:“他一到班,所有的同学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成是非,你眼上又挂黑圈圈了!’他不回答,对同桌说:‘你们怎么这样凭空损人名誉?’”仿句轻松而又诙谐,不但仿出了鲁迅原作的语言神韵,也嘲笑了该嘲笑的人,极富生活情趣。所以,模仿某些语句,既能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养成咀嚼作品语言风格的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身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习作的语言韵味自然能够得到提升。典雅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常与整齐的句式、精彩得体的修辞相伴相生。《唐雎不辱使命》就有一段好例子:“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有同学以“编者”为对象,仿写了一段:“老师曰:‘先生之怒,好比世凯,刀大杀人多。’学生曰:‘先生尝闻学生之怒乎?’老师曰:‘学生之怒,亦置学习于不顾,口出狂言耳。’”仿写这样的句子,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习作语言自然就生动活泼起来了。且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提高鉴赏力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技法指导技法三:模仿句式、修辞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类似的动情点,有同学留心观察后仿出了许多: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位同学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上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单是一篇《背影》,就引发这么多联想,触动生活中这许多感情枢纽,我们的经典范文那么多,如用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多观察,揣摩,比较仿照着范文来写,也不知道会涌现出多少令人赞叹,令人惊讶的好文章呀!《背影》中有这样的经典细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有位同学读后写到“我站在走廊上,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在风雨中,爸爸撑着伞,顶着风,高一脚低一脚地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着,最后消失在我的泪眼模糊的视野里。”这样的内容模仿求同存异,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技法指导技法四:模仿内容课文经典中还有很多“思想的火花”,那是最优秀、最本真的思想者给予我们的金矿。汲取名家观点、人物精神,化为己用,就是模仿课文立意了。例如,某位同学受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启发,在以“暖流”为题的习作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他那坚定鼓励的眼神,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寒颤变得镇定,我向前走一步;他那慈爱有力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犹豫不决变得无所畏惧,向前再走一步……”这表明,他审题时就把“暖流”看作老师的鼓舞、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 危难时的扶持,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 “暖流”给人温暖,所以予人力量,促人前行。正是抓 住了这一点,此文的立意和课文的立意有了相互交融的 契合点。技法指导技法五:模仿立意(主题、中心)万物道理想通。写作与兵法自然也是相通的,可以借鉴。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都各有特色,可以模仿一番。如《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绘景、《爱莲说》托物言志、《新闻两则》的金字塔结构……这些都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方式。如学习《背影》后,有同学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母爱》: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外出,却忘了告诉妈妈。那天上午,妈妈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接起来,竟是我的妈妈,妈妈劈头就问我:“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但我更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原来,是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只觉得眼眶发热,这就是妈妈!其实对于15岁的我,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每次出去,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技法指导技法六:模仿写作手法好文章一定思路清晰。思路清晰,行文才流畅,结构自然就清楚。结合课文,模仿学习名家作品的开头、过渡、结尾,学习他们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方法等等,能帮我们克服不知从何写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弊端。如《老王》,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行文;《春》,按事物的空间或性质来结构,作者围绕春天的景象,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写出春天欣欣向荣的美景。再如说明文《苏州园林》,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写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故宫博物院》可对空间顺序进行重点分析,再模仿空间顺序来作文。但是,模仿毕竟不是电脑操作中的简单“替换”。仅仅机械模仿,最多也就是“高仿”,仍然是赝品。模仿只是途径,我们的目标,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特点是什么?“独一无二!”只有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独一无二的领悟,融入了自己领悟之后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才能创造出艺术品。所以,关键是在领悟和“入化”上下功夫。只有领悟深了,才能“入”得深,“化”得开,才能“读写结合”,将对课文的模仿,转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学习借鉴】略技法指导技法七:模仿写作思路与结构作文训练请确定你熟悉的某人物的某主要特征,模仿朱自清的《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附:日常训练时,可供模仿的相应课文的模仿点。课文范例 训练题目 训练内容 训练技能《走一步,再走一步》 1、记一件 的事(难忘、有意思……) 记叙生活中的一件事 记叙六要素2、难忘的一课(课堂生活活动) 写生活中自己深受教益的一件事 记叙事件表达感受3、我(他)(哭、笑、进步、后悔、长大……)了 写人的变化 审题与选材4、《那一次,我真 》(叙写内心感受)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羚羊木雕》 5、风波或故事 写生活中一件突发事情 选材与情节6、我与 较量(横线上填“人、物”) 叙事感悟 生动叙事7、我的新 以一件物品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真情。 以物件为线索,使条理更清晰,叙事中见真情。附:日常训练时,可供模仿的相应课文的模仿点。课文范例 训练题目 训练内容 训练技能《背影》《社戏》 8、记住这一天 关注生活,寻找生活的真善美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9、记忆 回忆有意思的人和事 叙事具体,描写生动10、 的 (前一横上填人物。后一横线填“手、眼睛、口头禅……”) 从一个侧面写人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最后一课》 11、我眼里的 写自己心目中的人、景、物。 选材与表达突出特点12、那堂课我真难忘 写一堂难忘的课 紧扣中心选材,叙事围绕中心《我的母亲》 13、我的老师 用几件事写一人 中心与选材,详略与描写14、让我 的人 把题目补充完成,通过具体的事件和适当的议论抒情,表达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适当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 模仿与超越技法指导技法一:模仿文章传情达意的方式传情达意的方式,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内敛,往往因文体不同,作家不同而各不一样。所以,学习模仿前的重要工作是:了解清楚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然后根据其风格来理解语义和情感,最后才确定自己到底要模仿什么。譬如《藤野先生》一文:“但时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个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怂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是反语,含蓄地将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的不屑表现出来。确定了这种特殊语言风格和情感后,我们就可以模仿写作一段话了:“那超市门前也少不了这样一帮子:穿那么多条所谓的破洞牛仔裤,将两条粗粗的或细细长长的大腿分明地显露出来,还要一晃一晃地忽左忽右地摇摆,恰好似摆动的时钟,实在是时髦而潇洒。”这就活画出这一帮子人的丑态并传达出作者的鄙夷。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有同学仿写了一段话:“母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她的巴掌好像要落下来,我用胳膊一迎,巴掌轻轻地落在胳膊上,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少年敏感的心察觉到,她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母亲关爱的情感,慈善的性格,都表现得恰如其分。可见,模仿课文传达情感的方式,对培养我们的语言创新的能力,锻炼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都是最近的捷径。技法二:模仿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的语文课本汇聚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接触、解读、领悟这些不同的语言艺术,学习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增强自身的语言韵味,久而久之,我们的语言便能自成风格,创新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学习本文后,有同学这样描绘班级里的“小丑”:“他一到班,所有的同学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成是非,你眼上又挂黑圈圈了!’他不回答,对同桌说:‘你们怎么这样凭空损人名誉?’”仿句轻松而又诙谐,不但仿出了鲁迅原作的语言神韵,也嘲笑了该嘲笑的人,极富生活情趣。所以,模仿某些语句,既能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养成咀嚼作品语言风格的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形成自身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习作的语言韵味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技法三:模仿句式、修辞典雅而富有魅力的语言,常与整齐的句式、精彩得体的修辞相伴相生。《唐雎不辱使命》就有一段好例子:“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有同学以“编者”为对象,仿写了一段:“老师曰:‘先生之怒,好比世凯,刀大杀人多。’学生曰:‘先生尝闻学生之怒乎?’老师曰:‘学生之怒,亦置学习于不顾,口出狂言耳。’学生曰:‘此庸生只怒也,非优生之怒。若优生一怒,专心致志,勤学多练,必挫君傲,今日是也。’”仿写这样的句子,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习作语言自然就生动活泼起来了。且锤炼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提高鉴赏力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技法四:模仿内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催人泪下,令人难忘。类似的动情点,有同学留心观察后仿出了许多: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位同学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上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单是一篇《背影》,就引发这么多联想,触动生活中这许多感情枢纽,我们的经典范文那么多,如用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多观察,揣摩,比较仿照着范文来写,也不知道会涌现出多少令人赞叹,令人惊讶的好文章呀!《背影》中有这样的经典细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有位同学读后写到“我站在走廊上,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在风雨中,爸爸撑着伞,顶着风,高一脚低一脚地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着,最后消失在我的泪眼模糊的视野里。”这样的内容模仿求同存异,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技法五:模仿立意(主题、中心)课文经典中还有很多“思想的火花”,那是最优秀、最本真的思想者给予我们的金矿。汲取名家观点、人物精神,化为己用,就是模仿课文立意了。例如,某位同学受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启发,在以“暖流”为题的习作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他那坚定鼓励的眼神,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寒颤变得镇定,我向前走一步;他那慈爱有力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让我从犹豫不决变得无所畏惧,向前再走一步……”这表明,他审题时就把“暖流”看作老师的鼓舞、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危难时的扶持,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暖流”给人温暖,所以予人力量,促人前行。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此文的立意和课文的立意有了相互交融的契合点。技法六:模仿写作手法万物道理想通。写作与兵法自然也是相通的,可以借鉴。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都各有特色,可以模仿一番。如《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绘景、《爱莲说》托物言志、《新闻两则》的金字塔结构……这些都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方式。如学习《背影》后,有同学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母爱》:“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外出,却忘了告诉妈妈。那天上午,妈妈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接起来,竟是我的妈妈,妈妈劈头就问我:“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但我更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原来,是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只觉得眼眶发热,这就是妈妈!其实对于15岁的我,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每次出去,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技法七:模仿写作思路与结构好文章一定思路清晰。思路清晰,行文才流畅,结构自然就清楚。结合课文,模仿学习名家作品的开头、过渡、结尾,学习他们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方法等等,能帮我们克服不知从何写起,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弊端。如《老王》,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行文;《春》,按事物的空间或性质来结构,作者围绕春天的景象,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写出春天欣欣向荣的美景。再如说明文《苏州园林》,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写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故宫博物院》可对空间顺序进行重点分析,再模仿空间顺序来作文。但是,模仿毕竟不是电脑操作中的简单“替换”。仅仅机械模仿,最多也就是“高仿”,仍然是赝品。模仿只是途径,我们的目标,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特点是什么?“独一无二!”只有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独一无二的领悟,融入了自己领悟之后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才能创造出艺术品。所以,关键是在领悟和“入化”上下功夫。只有领悟深了,才能“入”得深,“化”得开,才能“读写结合”,将对课文的模仿,转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学习借鉴我和奶奶一起过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小桥上总是有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手牵着手走过河的对岸。但那天,大手松开了小手……(“但那天”,强调这特别的一天。)天灰蒙蒙的,我和奶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看着一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真想伸手去摘一束。“天要下雨了,不快点可就要淋雨了。”奶奶的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甜,正如那盛开的油菜花般。我一把抓住她的手,蹦着跳着往回走。小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但小桥——与其说桥,不如说是一根木头——是那样的破旧不堪。木头上的裂痕犹如一条条蠕动的蜈蚣,侵蚀着小桥。一阵急风,似乎都能卷走这苍老羸弱的木桥。“背我,背我!”我向奶奶嚷着,每次她都会把我抱在怀里走到另一头。但这次,她松开手,自己走到另一边。然后转身静静地看着我。我惊呆了,双脚使劲跺着泥地,眼泪“哗哗”地淌着。“快回来抱我过去,抱我过去!”她依然没有动,脸上透出一丝笑意,“来吧,自己走过来,听奶奶说,走一步,就一步。”我抽泣着,一阵风吹过,桥真的在摇动!我不过去就难道永远站在这儿吗?(可见“下雨、淋雨”只是催促的借口,相当生活化。)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慢慢停止了啜泣,挪动着脚步,把脚轻放在桥上,“咯吱”,桥发出了呻吟,我赶快缩开脚。“走一步,慢慢来。”我再次移动脚步,踏上了小桥,身体抖动着,不由自主地我蹲下来。桥上一条蚂蚁队伍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正忙而不乱地快速爬向桥的另一边……我顺着蚂蚁队伍看去,尽头是奶奶正在拍着手鼓励我:“慢慢站起来,再走一步。”我看着奶奶那和蔼的笑容,晃悠悠地站起来,迈出了第二部……“走一步,再走一步。”恐惧的阴云慢慢消散。我踏出一步又一步。当投入奶奶的怀抱时,我的心虽然还“怦怦”跳着,但那道似乎不能逾越的桥却已被奶奶抚平了。现在,小桥已经修好了,奶奶却不在了。但我仍记得她教我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此以后,无论走各样形式的桥我都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回顾一下,自己也来划一划这三段中与课文相似的地方,好吗?) 雨前、急风、朽桥,都是衬托心理的铺垫;类比《走一步,再走一步》陡峭的悬崖和作者的胆战心惊,就明白这仿写不错。这奶奶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一样睿智。怕的心理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的心理相似;见蚂蚁队受鼓舞是自己的观察,是出新,妙笔。结尾点出主题也相似,并能融入具体事件。◆写作点评模仿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和立意,是本文最大特色。作者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朵鲜花中,到底汲取了什么?大到“分解困难后一一解决,就能解决大困难”的立意、“小中见大”的写法、相似的人物和内容;小到多层面的描写铺垫、结尾点题的方式……都有模仿。当然,还有真挚的情感:恐慌、爱的力量、感悟后的喜悦,这算模仿吗?是又不是。“文贵自得”,小作者的仿后出新体现在哪里呢?蚂蚁队的启示推动“我”战胜困难的脚步,短小却有神韵;借用“桥”是战胜困难的心理之桥的寓意;写景处处诗情画意切合场景和心情;心理先松后紧再升华,张弛有度,体现自我感悟……总之,是“我的生活,我的真实体会”。模仿的功夫在模仿之外。这“外”,就是“读透经典,读写结合”!(二)丑大嫂 我有一位丑大嫂。她的脸黑黑的,还长着许多麻子;个子不高,还有点驼背。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嫂子就躲,因为实在不敢看她那副“尊容”。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门口玩耍,嫂子来了,我们几个边跑边喊:“丑八怪来了,丑八怪来了……”可嫂子一点儿也不介意,只是加快了步子走过去。听到喧闹声,爷爷出来了,他把我叫进屋里,严肃地对我说:“你嫂子虽然长得是不漂亮,但人品好。她厚道、勤快、善良,咱们村里没有人不夸的。以后如果再对嫂子无理,我可不饶你!”一天,我正在院子里玩,听到说大小便失禁的奶奶弄得被褥一塌糊涂。嫂子赶紧一阵小跑过去,麻利地将弄脏的被褥换下来,接着跑进自己屋里拿出崭新的被单给奶奶换上,并耐心地铺好。奶奶激动得哭了:“好孙女,你不怕奶奶给你弄脏了吗?”“奶奶,看您说的,您的那套换洗的还没干呢,总不能叫您老冰着呀!”嫂子来我们家的第二年,就在南湘房开了一个小卖部,早上还兼炸大麻花和油条卖,还指导妈妈用科学方法养了好几头大肥猪。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嫂子的手还特别巧,绣花。剪纸最拿手。每年春节前夕,她总是把剪好的窗花放在小卖部的柜台前,免费送给每一个顾客,而不管人家买不买东西。拿到窗花的人都称赞说:“好手艺,好漂亮!是啊,漂亮的不仅是嫂子的剪纸,还有她那美丽的心灵。嫂子真美! 的确丑。点题,且铺垫下文:第一、二自然段,对人物外貌“贬抑”到极点。尊老、勤劳、讲科学、手巧、大方……的确是心灵手巧。后“扬”。对比转变。点出主题。◆写作点评本文模仿《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头“丑大嫂”,先抑;结尾“嫂子真美”,后扬。强烈的对比,来自于对“嫂子”深入认识后的感情变化。作文训练请确定你熟悉的某人物的某主要特征,模仿朱自清的《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附:日常训练时,可供模仿的相应课文的模仿点。课文范例 训练题目 训练内容 训练技能《走一步,再走一步》 1.记一件 的事(难忘、有意思……) 记叙生活中的一件事 记叙六要素2.难忘的一课(课堂生活活动) 写生活中自己深受教益的一件事 记叙事件表达感受3、我(他)(哭、笑、进步、后悔、长大……)了 写人的变化 审题与选材4. 《那一次,我真 》(叙写内心感受)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羚羊木雕》 5.风波或故事 写生活中一件突发事情 选材与情节6.我与 较量(横线上填“人、物”) 叙事感悟 生动叙事7.我的新 以一件物品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真情。 以物件为线索,使条理更清晰,叙事中见真情。《背影》《社戏》 8.记住这一天 关注生活,寻找生活的真善美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9.记忆 回忆有意思的人和事 叙事具体,描写生动10. 的 (前一横上填人物。后一横线填“手、眼睛、口头禅……”) 从一个侧面写人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最后一课》 11.我眼里的 写自己心目中的人、景、物。 选材与表达突出特点12.那堂课我真难忘 写一堂难忘的课 紧扣中心选材,叙事围绕中心《我的母亲》 13.我的老师 用几件事写一人 中心与选材,详略与描写14.让我 的人 把题目补充完成,通过具体的事件和适当的议论抒情,表达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性格,适当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七单元 语文的模仿与超越 教案.doc 【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七单元 语文的模仿与超越 课件 共11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