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与君同销万古愁——《声声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词作浓浓的愁情;2. 品味词中的典型意象,初步把握景情关系,深入理解诗人内心之愁;3. 体察诗人的生命感悟,培养学生直面忧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感受词作凄凉的意境,从而能理解诗人之愁。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词诗情的理解,能结合自身经历,获得人生感悟和社会思考。教学方法:探究法 互动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个女子,一生清凉。她把所有伤感、悲苦融进了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她晚年的词作《声声慢》,斟一杯淡酒,与君同销万古愁。一.自学环节(10分钟)-----“读”愁1. 请学生齐读全词。提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学生自主回答)(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过渡语:叶嘉莹先生说:“吟诵是靠声音来传情的,声音能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动的力量。” 诗歌贵在诵读,非读不解其味。2.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诵读全词,试着读出词中的“愁”味。(请学生展示读,并作点评)过渡语:跨越千年,我们再读《声声慢》依然能感受到李清照晚年心中深重的愁情。下面让我们以诗为媒来看看李清照晚年到底为何而愁?3. 自主赏析词作(勾画批注法):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诗人内心哪些的愁情?(补充写作背景,学生各抒己见)预设答案:漂泊之苦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衰老之叹二.精讲环节(15分钟)-----“析”愁过渡语:词人李清照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历经人生悲欢离合,她把内心的愁情都融入到词作之中。本词仅着一愁字,却字字写愁,声声含愁。这也正体现了李清照词作的婉约之美。精讲内容: 欣赏李清照词的婉约之美思考:1.何为婉约?(学生先答,教师后讲)婉约,委婉含蓄,曲折隐约。古代文人抒发情感大多不会太过直白,而是把情感寄托在人事物景之上,给我们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我们品读古典诗词时,要学会品味诗词的含蓄蕴藉之美。2.《声声慢》如何委婉含蓄的表达愁情的呢?教师精讲:这首《声声慢》就是把愁情寄托于黄花、梧桐细雨、雁等意象上,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自己晚年心中压抑的愁情。这些自然景物也成了李清照排遣苦闷的精神出口。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总结:我们读古典诗词,要能读懂诗中的“景语”,也就破解了诗歌的情感密码。方法总结: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找诗中的显性情感词)例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找诗中的意象)-----读眼前之景,悟心中之情例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诗人)三.合作探究(10分钟)----“探”愁过渡语: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古代诗人常借诗词歌赋来浇心中之块垒。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分享你所知道的古典诗词中含“愁”的诗句并体会诗句中所蕴涵的愁情。(5分钟“愁”字飞花令)四.拓展延伸(5分钟)----“消”愁中国古代文人在遭遇人生变故时都选择了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排遣内心愁绪。李白借酒消愁;陶渊明归隐田园消愁;苏轼纵情山水消愁;李清照历经磨难仍坚持文学创作,把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诗篇,体现生命的韧性,她的词作犹如一道光,照进现实,照耀心灵,给予我们迎难而上的精神力量。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如意,希望同学们也能坚强面对磨难,笑对人生风雨,做自己的摆渡人!五.课堂检测(5分钟)课堂总结:一首《声声慢》,让我们听到了李清照的悲叹,同时也听到了一个衰亡民族的呼喊!要使这种悲叹与呼喊不再我们身上发生,我们必须强大,我们的民族必须强大!结束语: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身处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希望我们心中有光,勇敢前行;心中有爱,温暖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