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与《雷雨》比较阅读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与《雷雨》比较阅读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复活》《雷雨》比较阅读——“重逢”的审判,良知的复活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把握《复活》《雷雨》课文节选中“重逢”的具体情节。
2.基于“重逢”的具体情节,分析《复活》《雷雨》男女主人公“不识”“相认”的不同态度。
3.理解把握《复活》《雷雨》的主题思想,体会“良知的复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重逢”情节过程中,分析人物面对“苦难’的遮掩和直面。
教学难点 :把握两部作品主题,体会“良知的复活”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两幅插图,思考女性人物形象。同是与昔日恋人“重逢”,却是一笑一哭。
一部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89-1899年创作的小说作品,一部是中国作家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话剧作品,乍看之下,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个作品中相似的情节:昔日恋人的重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比较阅读《雷雨》和《复活》,品读他们笔下男女主人公“重逢”之时,那两段跨越时空的悲声。
(一)重逢:过去与现在
任务一:
以“重逢”情节为中心,结合文本,完成表格内容。思考两部作品男女主人公之间有哪些相似?
小结:
1.刻画的都是贵族青年和年轻女仆间的爱情悲剧。身份的巨大差异也将故事的悲剧更加加大。
2.过去:《复活》聂赫留朵夫和《雷雨》周朴园都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不能满足情感需要下引诱了纯洁、美丽的家中女仆,在情人生子后又因家庭社会的压力始乱终弃,抛弃情人。
3.现在:男主人公依然处于上层,过着体面尊贵的生活,女主人公毫无例外地遭受着生活的凌辱折磨,从事卑贱的职业,委身于粗鄙的男人。
“重逢” 对男主人公良知又会是怎样的“盘点”与审判?
(二)重逢:遮掩与直面
任务二:
当昔日的恋人因偶然的“重逢”而相遇,为什么玛斯洛娃和周朴园没有认出昔日恋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雷雨》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图片
小结:周朴园多少年来纪念梅侍萍的种种表现是真的,不是装的。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曹禺语)。
他需要的是死去的梅家年轻的小姐的侍萍,是慰藉不幸家庭生活的祭奠。是一种有意自欺、虚伪的行为。
总结:面对昔日恋人,玛斯洛娃因痛苦而逃避,周朴园因虚伪而遮掩,都是自欺行为。
(三)重逢:新生与新恨
任务三:
同样是“重逢”,相认之后,面对昔日的恋人,周朴园和聂赫留朵夫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雷雨》周朴园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责问-稳住-哄骗-打发(冷酷无情)
小结: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他考虑的是对方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马上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将公之于众,所以两人的相认导致的是新恨。
《复活》聂赫留朵夫
(59)“这个女人已经丧失了生命。”他心里想,……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61)“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他心里这样想。
(62)……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63)“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马丝洛娃改成“你”了。
(67)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动摇--坚定--救赎
小结:聂赫留朵夫在心灵的挣扎中获得了理性的力量,聂赫留朵夫心中“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之间的斗争中他战胜了心中利己主义的魔鬼,从利己意义上的忏悔向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前进,也就是从利己主义,转向了利他主义,从而促使了自我的新生。
总结:
周朴园所选择的都是停留在利己的层面,他有保留侍萍的习惯和东西纪念她,当事情揭露后让周萍去认鲁侍萍,但是一种被动的,一种利己的救赎,他真正的复活可能是雷雨夜之后。而聂赫留朵夫从最开始的赎罪是因怕下地狱利己,到坚定救赎,以及类似俄狄浦斯式地流放西伯利亚,从利己到利他,完成了良知的复活。
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主张的不同。
托尔斯泰:西方基督教思想,人生来有罪,每个人都应该赎罪。只有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才是救世良方,托尔斯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了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曹禺:遵循了生活的真实,使周朴园不是一个扁平式的人物,但是要明确的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是是暴露封建大家族的罪恶。
(四)课堂总结
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丛著》中说到:“中国与俄国的相类似之点颇多。其国土之广漠也相类。其人民之苦也相类。”
堕落与顺从,遮掩与直面,受难与忏悔。“重逢”的不仅仅是周朴园和鲁侍萍、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还有中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通过《复活》《雷雨》“重逢”情节的比较阅读,窥见百年来中俄文化内在相似性,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等角度认识两个伟大民族这两个世纪以来苦难与新生的道路。
(五)课后作业
“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永久探讨价值的话题,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现实或是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就“人性与道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